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分为两条源流:一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以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考古发现揭示,在中国可能存在着第三条独立的农业起源源流,即分布在珠江流域地区、以种植芋头等块茎类作物为特点的热带原始农业起源。

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社会经济演变过程。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过程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起始自10000年前出现的人类耕作行为,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农业社会建立。其间,采集狩猎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大,最终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的主体,标志着社会发展进入农业社会阶段。

南方稻作起源与发展

这四处考古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经鉴定全部都属于野生动物遗骸;出土的石器和骨器都属于狩猎工具或加工工具,没有发现明确的农耕工具。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经济仍属于采集狩猎阶段。然而,在这四处考古遗址均发现了水稻遗存,例如上山遗址浮选出土了炭化稻米,在出土的红烧土残块内发现了炭化稻壳,以及在陶土中掺入稻壳的陶器制作技术。据此推测,稻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种类,古代先民在采集野生稻的同时,很有可能开始实施了某些耕种行为。

在农业起源研究中,耕种是一个特定概念,专指人类为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如平整土地、砍伐烧荒、播撒种子、除草管理等。耕种行为是栽培作物驯化的前提,也是农业形成的先决条件,所以人类耕种行为的出现可以作为农业起源过程起步的标志。

距今8000年前后是农业起源的关键阶段,出现了常年定居村落,陶器制作逐渐标准化,磨制石器的比例不断增加,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

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明显带有稻作农业特点的早期考古遗址都属于这个时期,例如湖南澧县的彭头山遗址和八十档遗址、浙江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和嵊州的小黄山遗址、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和邓州的八里岗遗址等。这些考古遗址都出土有水稻遗存,以及间接反映农耕生产的田间杂草遗存,同时也出土了菱角、莲藕、橡子等通过采集获得的野生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发现,与采集获得的野生食物资源相比,水稻遗存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距今7000—6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对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又发现一处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考古遗址,即田螺山遗址。

一个距今5000年前的区域性古代社会群体竟然有如此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抽调大量劳动力从事与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无关的劳役,反映出当时的稻作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仅需要投入一部分社会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就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这清楚地说明,至迟在良渚文化时期或更早,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完成了由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社会的转变。

北方旱作起源与发展

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过程与南方稻作农业的十分相似,但略有不同。中国南方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分布广泛、发育良好,考古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洞穴遗址。但在中国北方地区,属于这个时期的考古遗址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是露天遗址,例如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遗址、河北徐水的南庄头遗址、河南新密的李家沟遗址、山西吉县的柿子滩遗址等。

其中,东胡林遗址出土了少量的炭化粟粒。东胡林遗址的面积很小,发现有墓葬、灶坑和灰坑,但未发现房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均被鉴定为野生动物遗骸。很显然,东胡林遗址古代先民属于半定居的采集狩猎群体,但出土的炭化粟粒又说明,东胡林人很可能已经开始耕种小米。

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明显带有农耕特点的早期考古遗址也是属于距今8000年前后这个关键时期,例如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和沙窝李遗址、山东济南的月庄遗址、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内蒙古敖汉的兴隆沟遗址等。

这些考古遗址或多或少都出土了粟和黍两种小米遗存。通过分析发现,这个时期的古代先民已经开始从事种植粟和黍的旱作农业生产,但采集狩猎活动仍然是生业形态的主导。换句话讲,在旱作农业起源过程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也表现为以采集狩猎为主、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生业模式。

距今7000—5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渭水流域、汾河谷地、伊洛河流域等几大黄河支流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已多达2000余处,经过发掘的也有近百处。

通过在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发现,早在距今6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早期,即半坡时期,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通过采集获得的菱角、藜籽等可食用野生植物,仍然是当时的食物资源之一。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逐渐增大,采集狩猎的作用逐渐降低。当发展到距今5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期,即庙底沟时期,采集狩猎的必要性已经微不足道了,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仰韶文化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北方地区进入农业社会阶段。

中国农业起源过程全部完成,南方和北方均进入农业社会阶段之后,稻作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不断发展,但以水稻为主体农作物的生产特点至今都没有改变。然而,北方旱作农业在发展进程中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起源于西亚的小麦传入中国。凭借其优良的高产品质,小麦对中国本土的粟和黍两种小米产生了冲击,并逐步取代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数千年来“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THE END
1.农业的多样性种植畜牧和渔业的精彩世界农业的多样性种植畜牧和渔业的精彩世界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还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分为哪几种类型,通常被认为包括种植、畜牧业和渔业,这三大类别在全球范围内各司其职,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食品资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种植业。这一领域涵盖了从水果到谷物,从蔬菜到油料https://www.qtleqzhor.cn/ke-pu-wen-zhang/420595.html
2.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古埃及人使用堤坝来控制洪水,并通过灌溉系统来提高作物产量。中国古代则发明了铁耙、锄头等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此外,农业科学家们还不断探索新的作物品种,如小麦、大米、小豆等,这些新品种更适应不同的土壤环境,有助于扩展耕地面积。 https://www.3svb9bc3.cn/ke-yan-cheng-guo/20802.html
3.农业生产耕作种植畜牧农业指的是什么意思? 1. 农业的定义与历史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它不仅是食物生产和储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从狩猎采集时代向来,人们逐渐学会了种植作物,后来发展出了各种农耕技术,使得农业成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https://www.382hl43py.cn/news/481144.html
4.海南农作物一览:从粮食到热带水果,全方位解析海南特色农产品及海南位于最南端的热带岛屿以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关键的热带农业生产基地。海南岛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湿润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热带水果到传统粮食作物从经济作物到特色农产品,海南农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解析海南特色农产品及其种植优势。 https://www.cnxds.com/2024baiqi/hainandujia/1440854.html
5.行业关注地质科技助力海南热带农业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海南自由贸易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https://lr.hainan.gov.cn/ywdt_312/zwdt/202412/t20241211_3783659.html
6.第八章新石器文化演进与全新世环境(3)农作物和家畜都已经散布到其野生祖本生存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 2.农业的起源与全新世气候 农业萌芽于收获经济时期,冰消期的气候环境为农业的萌芽提供了必要的环境背景,但农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则可能主要得益于全新世大暖期。 三、有关农业起源的假说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17869853/
7.[小红猪]动植物驯化的演化,后果与未来让我们剥开科学的坚果农业的扩张 因为一些人群比别的人群更早实现了驯化动植物,而驯化成功者最终获得了诸如枪炮、病菌和钢铁之类的优势,过去一万年的人类历史就是农民取代狩猎采集者和比较落后的农民的历史。主要发源于九大农业起源地的农业扩张重塑了世界的基因和语言地图(参考文献1,表18.2)。可能这其中讨论最多(也常常饱受争议)的扩张实例https://songshuhui.blog.caixin.com/archives/54767
8.《人文地理学》课件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课件].ppt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二、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出现 墨西哥、玛雅和印加 第三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小麦的分布 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 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 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 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第三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一、世界粮食生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26/8051116020004075.shtm
9.夏瑞课题组综述miR482/2118家族起源,进化及功能多样化2021年11月11日,华南农业大学夏瑞课题组线上发表了题为“MicroRNA482/2118, a miRNA superfamily essential for both disease resistance and plant development”的综述文章。 miR482/2118是植物中一个古老且相对保守的22nt的miRNA超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家族成员可以通过触发靶基https://sklcusa.gxu.edu.cn/info/1095/1772.htm
10.人文地理学考研总结试题人文地理或然论52、农业起源的地点:(1)美国索尔:植物驯化最初中心是东南亚;(2)考古学证明西亚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 53、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1)农业活动需要定居;(2)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54、人类文明:(1)埃及:公元前3000年,(2)巴比伦:公元前3000年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1699968
11.泰国史前考古学史这个阶段开始了科学田野发掘,泰国本土和国外学者以学术课题为导向,由争论引出问题,在农业起源、青铜起源和史前晚期环壕遗址等方面开展多学科、多国家合作研究。 (一)农业起源相关遗址的发掘与初步探讨 东南亚处在地理环境,适合原始农业发展的地区,东南亚农业尤其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泰国在其中占据http://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514/6742.html
12.生态桂林范文7篇(全文)[1]邓大华.普洱农业观光茶园规划设计初探[J].广西热带农业, 2013 (3) :50-53. [2]金立强, 王慧, 肖斌.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 (4) :205-208. 桂林漓江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第4篇 1.1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kssw2h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