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

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海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和重要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把海南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凸显了高质量发展对海南的重要性。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作为唯一的中国特色自贸港,注定了推动经济发展决不能仅仅以“量”取胜,而是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各类先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海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开放是海南自贸港的生命线。在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海南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为国家实现更自主、更安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蹚路子。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进自贸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升级,满足国际多元化贸易投资需求,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吸引先进技术、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等新质生产力优质要素在海南集聚,提升自贸港对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海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强劲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数据、技术、管理、知识和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海南作为欠发达地区,资源有限、市场有限、产业链条短、物流成本高,不具备要素成本优势,决不能走高耗能高污染的梯度转移之路,必须突出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

聚焦“五个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海南立足自身实际,提出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和“三度一色”等优势,推动“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数图强”“向绿图强”,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坚持“向种图强”,打造种业创新策源地。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各项农业先进技术的核心载体,是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内因。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之举。海南地处热带,种质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渥,全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超70%经过南繁培育,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集聚种业创新企业3100多家。面向未来,海南将锚定《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突破育种核心技术,培育种业现代化产业集群,完善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种业支撑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种源+种业+种市”,全力打造种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南繁产业发展新高地,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海南贡献。

坚持“向天图强”,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海南靠近赤道,具有发射成本、运输、落区、政策、应用场景等优势,发展航天产业特别是商业航天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已吸引集聚航天类企业700多家,全国首个具有两个发射工位的民建民用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建成,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面向未来,海南将围绕发射能力、产业能力、创新能力、商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加快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培育壮大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和“航天+”产业,努力打造千亿级航天产业集群,使商业航天成为海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式现代化海南担当的靓丽名片。

坚持“向绿图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海南滚动实施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新能源汽车、禁塑、装配式建筑、“六水共治”、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等6项标志性工程,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3%,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以上。面向未来,海南将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打造清洁能源岛2.0版,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氢能、储能、生物质能、碳捕捉等绿色未来产业,谋划建设一批低碳园区,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以产业发展的“含绿量”提升经济增长的“含金量”。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优良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瞄准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这一核心标志,健全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更深层次协同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促进一切创新要素充分激活,释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倍增效应。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一方面,对标自贸港“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学科建设,大力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以一流学科和人才建设优势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依托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推动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抓好已签约独立办学项目落地,推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扩大办学规模,擦亮“留学海南”品牌,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因素。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围绕破解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开展“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全面实施南海育才项目,培养造就更多南海名家、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南海乡土人才。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协同实施科研激励政策,向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赋权,在编制使用、岗位设置、工资总额、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不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制度集成创新。政策制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海南自贸港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必须敢于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有效激发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质生产力要素的活力,引导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适配性,加快打造具有自由贸易港特点的金融功能。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联合、协同发展,不断落实完善“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建立和完善与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创新政策体系、基础保障措施和法律法规,为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一方面,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抓好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大力开展压力测试,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另一方面,有效集聚和配置全球资源。用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平台,建立区域间高层次协同发展机制,强化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塑造融合互惠的开放式创新优势,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全面提升行政效能。把大抓落实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大力建设效能政府,通过优化“办成事”的机制、打造“好办事”的环境、形成“办好事”的生态抓落实,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韧劲。

THE END
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顺应了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呈现出“家家有地,户户种田”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http://www.farmchina.org.cn/ShowArticles.php?url=BjoNaApqU2ZUZVY1ATIFYQJt
2.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通用12篇3.开展安全示范、推动规范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各乡镇各抓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各一个示范点,亮出示范牌子、制订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措施,如实记录投入品生产档案,做好安全监管记载,从而带动辐射标准化农业生产。4.完善检测体系、做好科学抽检:县、乡镇监测站要全面完善https://fxqckxb.xueshu.com/haowen/55681.html
3.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挑战与策略应处理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与稳产保供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优化村落布局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乡村“三新经济”、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与扩大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的关系,处理好增加乡村振兴资源要素投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应充分利用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627841248788720
4.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陇南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突出一个“特”字。为了避免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重复发展,各级政府应从市场需求和当地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生产布局向生态适宜区集中”的原则,科学制定适合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具体指导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在制定规划中,要尊重自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q11qa4.html
5.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甘州—临泽为重点,充分发挥“居中四向”的区位和生态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绿洲城市。积极发展新能源、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业及新材料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钨钼产业基地和传统能源清洁转化基地,提升现代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旅游及现代物流业。将张掖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https://www.gsagr.cn/info/1302/9556.htm
6.新时代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思路研究.pdf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且有上涨趋势,需要稳定其价格等四个特 征。指出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应该遵循总量安全原则、比较优势原则、规模经济原 则、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产力布局;集聚;规模;安全;效率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农业生产力布局对农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07/5131240141011241.shtm
7.2023年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范例(精选8篇)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道路、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需求不平衡。 (二)粮食收购储备难。一是xx作为粮食销区,农民余粮较少。有多种主体进入粮食收购市场,粮食交易比较活跃,粮食收购价格偏高,卖方市场优势明显。二是购销经营难,粮食购销市场化,多种经营主体参与粮食购、加、销、存。国有粮食企业掌握市场经营的主动权https://www.liuxue86.com/a/506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