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思路和对策

新时代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思路和对策

摘要:新时代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牢牢稳住粮食压舱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稳面积压力较大,丘陵山区耕作条件存在短板,尤其是青壮年有效劳动供给不足、“无人种粮”问题突出,其背后折射出粮食生产中经济激励、科技支撑和价值认同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对此,破解“谁来种粮”困局,在思路上,要坚持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共进、科技研发与经营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政策保本与经营增效两翼齐飞。在具体举措上,需要着力强化人才培养,培育新型农民队伍;突出机器替代,推进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加速模式转换,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机制驱动,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关键词:“谁来种粮”;人才培养;要素替代;机制驱动

一、引言

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多个角度对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部署,他反复强调,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那么,我们必须靠自己解决好吃饭问题。而要解决吃饭问题,核心是解决好“谁来种地”的人的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下,我国农业从业人口持续减少,农村老龄化程度快速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降至36.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降至23.6%。同时,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跌破10‰,创1978年以来新低;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农村年富力强的劳动力不断外流,留守人员受自身素质禀赋较差所限,在种粮务农意愿、科学生产经验、先进技术接受与应用、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导致有效劳动供给不足,长期来看或将削弱农业现代化发展动能。“谁来种粮、怎么种粮”的隐忧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紧绷“谁来种粮”之弦须臾不可放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但与此同时,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巨变。这样的历史背景,更加凸显了推动我国粮食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牢牢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

对于如何解决“谁来种粮”这一时代难题,怎样激发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壮大种粮主体队伍,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对策方案。

第一,培育高素质农民。通过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培养体系,让更多传统农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大学生等融入新型主体队伍,使其掌握实用、管用的技能,并成为“土专家”、种粮“好把式”,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是一种从培育新主体层面出发的创造增量型答案。第二,探索搭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桥梁。在“大国小农”的国情与农情下,必须坚持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导的粮食安全体系。一方面,要用好粮食价格、保险、科技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从外部调动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形成产业合作模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融合带动,激发小农户的动力。这是一种从衔接赋能层面出发的激发存量型答案。第三,引入先进要素助推高质高效。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和政策调控举措的重要方向,粮食高质量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在种子、耕地等要素投入,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经营模式,收储、加工、运输等流通环节,以及全产业链条上综合发力,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注入新动能,补齐粮食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这是一种从时代需要层面出发的综合型答案。

既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提高增量、盘活存量、综合发力应对“谁来种粮”问题。但是,“无人种粮”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从根源上探寻抑制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因,构建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发展思路,打造“多维一体”的粮食生产主体促进体系是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关键。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对此,应进一步认识到回答“谁来种粮”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大意义,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着眼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打好粮食稳产保供“组合拳”。

二、“谁来种粮”问题的趋势性特点

“谁来种粮”之问由来已久,它不仅是我国面临的困扰,也是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早已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二、三产业流动,粮食生产老龄化、女性化和兼业化问题凸显,青年人不愿种地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深刻而广泛的写照。但“谁来种粮”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中往往蕴含着新机遇,摸清当前种粮的趋势性特点,利用现有基础因势利导,才能高效、稳妥地解决“谁来种粮”难题。

1.产业结构:“非农非粮”问题凸显,粮作播种面积下降

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直观体现在耕地面积下降和农业结构调整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建设出现“两头挤占”问题,耕地总量有所下滑。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较国土“二调”的20.31亿亩下降了1.13亿亩。耕地存量受到威胁,守住耕地红线仍需常抓不懈。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重要阶段,对食物消费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由于种植经济作物的比较收益更高,农民也更倾向于调整粮经作物结构以保障收益。从农业种植结构上看,2016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尽管2020年有所回升,达到11676.8万公顷(图1),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69.72%,但仍较2016年的11923.0万公顷下降了1.7个百分点。更有甚者,部分地区盲目引种、扩种特定经济作物品种,但因生产场地适宜性差,产量、品质不过关,经济效益不佳。经济作物种植占比逐步提高,是市场规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

图12016—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区域布局:平原地区占据主导,丘陵山区短板突出

我国幅员辽阔,丰富的地理禀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平原地区具备规模化经营条件,耕地利用效率较高,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并对劳动力形成有效替代。但我国山地、丘陵和高原上的耕地面积占比超过60%,因土地细碎化、坡度大,无法有效开展农业机械作业,且由于长期以来农药、化肥使用过量,水资源供给不足,生产条件恶劣等原因,影响了丘陵山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直观地表现为耕地撂荒问题。由此观之,丘陵山区“谁来种粮”问题是少数关键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抓紧谋划,打好充分挖掘我国种粮潜力的“主动仗”。

3.生产关系:人力、畜力贡献减少,机械动力逐步取代

过去种地,生产关系主要是人力、畜力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在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生产关系已逐步调整为人力、机械动力和耕地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显示,2016年我国有拖拉机近2700万台,旋耕机超800万台,播种机超600万台,耕整机超500万台,农业机械化已打下良好基础。此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5622.1万千瓦,较2016年增加8.61%,其中仅13个粮食主产区就占全国总量的73.06%。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1%,其中小麦稳定在95%以上,水稻、玉米分别超85%、90%,主粮作物生产已高度依赖农业机械。总体看,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有明显的替代效应,要解决今天“谁来种粮”的问题,应当立足新的生产关系提出解决方案。

4.人才供给:轻壮劳动力流失率高,有效劳动供给减少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民在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农民现代化转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对“谁来种粮”之问,也是对乡村“靠谁振兴、为谁振兴”的追问。农村发展要素持续向城市转移,以种粮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持续弱化。从数量上看,我国乡村人口占比接连下降,从2012年的46.9%下降到2020年的36.1%,同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从2.55亿人下降到1.77亿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3.5%下降至23.6%(图2)。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也要明显高于城市。此外,农业活动女性化特点日渐凸显,由于女性在体力、文化素质、家庭分工等方面所受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粮食供给安全。粮食生产乃至于乡村产业兴旺,迫切需要一支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富有活力的青壮年组成的高素质生力军。

图22012—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变动情况

三、“谁来种粮”困局的成因分析

“谁来种粮”问题的趋势性特征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缘由。对于粮农而言,种粮不仅是关乎经济利益实现的生存层面的事情,也是关乎经营能力提高的发展层面的事情,更是关乎贡献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层面的事情。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农村劳动力外流,体现出当前农民对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关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三个层面问题的不满足,必须抓住事物的关键,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研判“标本兼治”的方法。

1.经济激励不足,粮农生产增收困难

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增幅高于粮食价格涨幅,种粮收益空间不断被压缩,直接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方面,成本“地板”不断攀升。根据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4—2020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平均生产成本从341.38元/亩提高至880.77元/亩,增幅达158%(图3)。尽管为鼓励和引导农民种粮,连续19个中央一号文件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惠农部署,但农资价格上涨不断挤占政策红利空间,粮农收益受到挤压,导致部分农民把双季种植改为单季种植、由精耕细作退变为粗放经营,甚至出现了弃耕撂荒现象。此外,近年来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及地缘政治风险,国内农资供应及相应成本也受到影响,为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图3,2004—2020年三大主粮平均生产成本及平均每公斤主产品销售价格

2.替代效果欠佳,要素供给有待优化

3.经营环境较差,社会期待难以满足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通过生产保障基本生活,不仅对生产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但农业劳动环境较差,农业生产“不体面”,农村生活条件简陋,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导致有条件的农民纷纷外出,种粮人才不足。一方面,农业生产体验感较差。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特别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新生代对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要求逐步提高,他们需要一个更加体面舒适的作业场景。尽管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但距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尚存差距。在现有生产模式下,粮食种植作业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体验感较差,培育“新农人”面临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条件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农村是农民生活的家园,但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人居环境底子薄、基础差;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供需缺口较大,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水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削弱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四、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思路

回答“谁来种粮”之问,留人是目的,创新是出路,增收是关键。在解决思路上,要坚持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共进、科技研发与经营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政策保本与经营增效“两翼齐飞”,多措并举打造一支有干劲、可持续的种粮队伍。

1.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但农户因农业生产禀赋与能力的不同发生了分化。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有2.07亿个农业经营户,其中98%为小农户,小农户中又有92.9%从事种植业。由此观之,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小农户仍然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在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思路上,要注意一手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手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特别要注重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联农带农工作,以进一步释放小农户的粮食增产潜力,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下的小农户家庭为主体的粮食生产格局。同时,要下力气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妥善解决乡土人才的待遇和职业认同问题,为人才留乡打造良好环境。

2.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回答“谁来种粮”之问,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和组织模式,将先进要素引入种粮过程,不仅确保“有人”种粮,还要种好粮。在技术层面,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53.5%、57.5%、60.7%,年均复合增速由1.45%提高至1.82%,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速加快。要继续抓住创新这条主线,特别是聚焦农业装备补短板,让农业机械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上释放更大潜力,发挥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支撑作用。在模式层面,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下,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加速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素补充功能,通过提供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服务,形成对传统小农生产的有效替代和补充,使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保证粮食有效供给、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是维护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关键,但粮食“百价之基”的地位和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的局限要求必须统筹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以政策保基本、向市场求突破,通过政策保本、经营增效提高种粮农民收益,共同走出“谁来种粮”困局。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重农抓粮意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释放考核的指挥棒潜能,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用好行政手段,为种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二是发挥好补贴政策的“兜底”作用。由于粮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战略基础,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和较强的外部性,因此要健全完善支持保护机制,持续加大粮食产销补贴力度,让农民种粮实现保本微利。三是以延长粮食产业链为抓手促进产区增收。将粮食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打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粮食深加工产品作为粮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到粮食生产中来,壮大主产区粮食经济,用好市场化手段促进粮农增收。

五、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对策

按照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机制优化为根本的目标导向,在新条件、新情况下,应聚焦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夯实发展基础,适应新变化,强化人才培养,突出机器替代,推动模式转换,完善机制驱动,多方统筹资源打造种粮新“队伍”(图4)。

图4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思路及对策

1.强化人才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2.突出机器替代,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3.推动模式转换,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4.完善机制驱动,健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作者:高鸣张哲晰;高鸣,农业经济管理学博士,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固定观察点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THE END
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顺应了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呈现出“家家有地,户户种田”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http://www.farmchina.org.cn/ShowArticles.php?url=BjoNaApqU2ZUZVY1ATIFYQJt
2.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通用12篇3.开展安全示范、推动规范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各乡镇各抓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各一个示范点,亮出示范牌子、制订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措施,如实记录投入品生产档案,做好安全监管记载,从而带动辐射标准化农业生产。4.完善检测体系、做好科学抽检:县、乡镇监测站要全面完善https://fxqckxb.xueshu.com/haowen/55681.html
3.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挑战与策略应处理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与稳产保供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优化村落布局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乡村“三新经济”、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与扩大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的关系,处理好增加乡村振兴资源要素投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应充分利用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627841248788720
4.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陇南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突出一个“特”字。为了避免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重复发展,各级政府应从市场需求和当地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生产布局向生态适宜区集中”的原则,科学制定适合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具体指导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在制定规划中,要尊重自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q11qa4.html
5.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甘州—临泽为重点,充分发挥“居中四向”的区位和生态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绿洲城市。积极发展新能源、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业及新材料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钨钼产业基地和传统能源清洁转化基地,提升现代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旅游及现代物流业。将张掖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https://www.gsagr.cn/info/1302/9556.htm
6.新时代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思路研究.pdf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且有上涨趋势,需要稳定其价格等四个特 征。指出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应该遵循总量安全原则、比较优势原则、规模经济原 则、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产力布局;集聚;规模;安全;效率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农业生产力布局对农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07/5131240141011241.shtm
7.2023年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范例(精选8篇)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道路、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需求不平衡。 (二)粮食收购储备难。一是xx作为粮食销区,农民余粮较少。有多种主体进入粮食收购市场,粮食交易比较活跃,粮食收购价格偏高,卖方市场优势明显。二是购销经营难,粮食购销市场化,多种经营主体参与粮食购、加、销、存。国有粮食企业掌握市场经营的主动权https://www.liuxue86.com/a/506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