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种子处理剂的登记现状及展望
种子处理为当今世界十分盛行的作物保护手段,其用药少,效率高,对人畜和环境影响小,持效期长,是实现农药减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最为先进的植保理念应用之一。种子处理剂是将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如杀虫剂、杀菌剂、微生物、营养元素等)与粘合剂、着色剂等结合,应用于种子表面,其在种子消毒、缓释药肥、防治病虫鼠害,提高作物抗逆性和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在多种作物上广泛应用,取得较好收益,成为当今农药使用的重要趋向。本文分析了我国种子处理剂的登记现状,提出未来展望。
1种子处理剂的登记现状
1.1登记数量
图1各年份种子处理剂产品登记情况
1.2登记剂型
现有种子处理剂中,登记剂型有拌种剂、干拌种剂、干粉种衣剂、可湿粉种衣剂、湿拌种剂、水乳种衣剂、悬浮种衣剂、种衣剂、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可溶粉剂、种子处理乳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液剂等剂型。2017年11月1日发布的国标《GB/T19378—2017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替代GB/T19378—2003标准,该标准中取消了种子处理可溶粉剂,将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悬浮剂和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合并为种子处理悬浮剂。
2018—2024年8月底,登记的种子处理剂产品(表1)。悬浮种衣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合并计算,两者总数为407个,占比为89.2%,种子处理悬浮剂为企业登记的主要剂型。
表12018年以来种子处理剂产品各剂型登记情况
1.3登记的作物及农药组分
登记的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马铃薯、油菜、向日葵。其中,小麦上登记产品353个,水稻上登记244个,玉米上登记356个,大豆上登记49个,花生上登记228个(表2)。作者统计了2020—2024年登记的种子处理剂,以登记花生、小麦和玉米作物为主,占登记样品总量的80%左右,这与目前种子处理剂的市场份额基本相符。
1.3.1小麦
小麦种子处理剂登记的靶标病害以全蚀病、散黑穗病和根腐病为主,虫害以蚜虫为主,其次为金针虫。由于麦种对种子处理剂的耐受能力比较强且播种量大,对发芽率的要求不如花生、玉米高,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农药企业竞相开发,登记的防治对象基本相同,新增农业生产急需的防治对象少,如对危害小麦比较严重的茎基腐病仅有2个种子处理剂产品登记。
1.3.2花生
花生种子处理剂登记的靶标病害以根腐病为主,但近几年花生白绢病的危害加重,其登记产品也逐渐增多,虫害以蛴螬、蚜虫为主。农户对花生种子处理剂有明确的诉求,如需防治花生蛴螬和防止春花生低温烂种等。因此,花生种子处理剂的产品质量相对比较高,劣质产品市场上很难生存。
1.3.3玉米
1.3.4大豆
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高,发生面积广,为大豆作物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大豆种子处理剂的登记主要以防治根腐病为主,虫害主要以防治蚜虫为主。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以及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对大豆种子处理剂的需求激增,但大豆种子处理剂的登记产品相对较少,且结构不合理,对发生严重的孢囊线虫病防治的登记产品只有4个,防治地下害虫的登记产品只有2个,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1.3.5水稻
表2种子处理剂农药组分及在作物上登记情况
用于种子处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较少,目前登记的有效成分有谷维菌素、萘乙酸、吲哚丁酸、28-表高芸苔素内酯、赤霉酸、14-羟基芸苔素甾醇、几丁聚糖、硅丰环等。
2登记展望
2.1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
我国种子处理剂登记不均衡,在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上登记较多,在蔬菜、草坪、花卉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上登记较少,相同防治对象登记较多,新增农业生产急需的防治对象登记较少,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已逐渐形成共识,未来在新增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上将取得较大发展。
2.2产品功能多元化
种子处理剂主要作用为防治作物苗期地下害虫、土传或种传病害,减轻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同时促进种子生根发芽,或者增加植物免疫诱抗功能,提高抗逆性。随着国家将驱鸟剂列为农药范畴,部分种子处理剂还需增加驱鸟功能。种子处理剂需要尽可能地将以上功能集合在一起,避免在作物种子在播种前使用多种种衣剂产品带来的生产不便和可能产生的药害。但在产品实际开发时也需要综合考量,进行合理取舍,使其在农药组分数量、含量、配比上符合农药登记政策的要求。
2.3适用范围精准化
随着我国种子处理剂进一步发展,其适用范围将更加精准化,不同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不同,适应的生长环境不同,病虫害的发生也不相同,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区域以及作物适播性等对种子处理剂进行精准开发,根据登记作物调整成膜物质、农药组成和配比,实现种药计量精准化。
2.4农药组分高效低毒、剂型更加环保
随着高毒农药的禁用,适用于种子处理剂的农药进一步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一批新的作用机理、作用方式的农药品种如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丙硫菌唑、氟唑环菌胺、三氟吡啶胺、氟唑菌酰羟胺、氟唑菌苯胺等将更广泛应用到种衣剂中,蛋白多肽类、寡糖类等植物免疫诱抗剂和芽孢杆菌和木霉等生物型种衣剂的创制和研发也将加速。在剂型方面,随着成膜技术、缓释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微囊悬浮剂等环保缓释剂型将逐渐成为种子处理剂的开发方向。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邮政编码:210024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7号(化工大厦)主办单位:江苏省农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