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2年省财政农业高质量发展(“两强一增”行动)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皖农计财函〔2022〕393号)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建设工作的通知》(皖农农函〔2022〕474号)文件要求,今年安排我县打造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2-3个,现将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歙县县域范围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茶园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不小于300亩(坡度小于15。的面积不小于200亩),申报茶园要符合合法承包或流转手续,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的生产经营主体优先。
二、建设内容
围绕茶园基础设施改造、茶树优良品种示范、茶园“六统一”管理、水肥一体化、“机器换人”等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亩均效益领跑的“三化”示范茶园,稳步提升茶叶生产生态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详见附件1、附件2)。附件1是“三化”茶园基本条件和建设内容,附件2是“三化”茶园认定基本条件和认定指标体系。
三、申报流程
四、专家评审
五、政策扶持
全县拟安排“三化”示范茶园补助资金200万元,项目实施主体2-3家。
六、其他事项
2.项目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予以政策扶持。
特此通知
附件:
1.《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稿)》
2.《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建设基本条件和认定指标体系》
歙县农业农村局歙县歙茶产业发展中心
2022年5月24日
附件1
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
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稿)
按照我省出台的《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皖发〔2022〕5号)要求,结合全省茶产业发展现状,特制定《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建设技术规范》。本规范从基本要求、茶园环境、茶园建设、种植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认定与分级等6个方面进行规定,可作为我省茶园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的申报、组织实施、验收认定的参考依据,请参照执行。
1基本要求
1.1边界应清晰,有合法的经营权,并具备相应的证明文件。
1.2茶园相对集中连片,坡度小于15°的面积不小于13.34hm2,坡度大于15°的面积不小于6.67hm2。
1.3功能分区清晰,景观布局合理。涵盖物质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利用、机械与设施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技术体系。
1.4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率不低于50%。
1.5茶叶感官品质良好,理化指标、污染物、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限量等要求符合绿色食品茶叶NY/T288的规定。
1.6茶园经济效益良好,年亩均投入产出比低于当地平均值。
2环境要求
2.1位于非农业生产禁止区,远离污染源2km以上。与城镇、高速公路等直线距离应不小于500m,有宽度不低于20m的自然或人工隔离带或缓冲区。
2.2茶园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NY/391的规定。
2.3茶园生态用地面积不小于茶园总生产面积的5%,最高不超过15%。
3茶园建设
3.1茶园道路系统
3.1.1茶园的道路包括主道、支道、步道与内环道,并相互贯通,连接成网。茶园地形过于复杂,宜采用山地轨道车运输机具、生产资料与鲜叶。
3.1.2主干道是茶园内外连接的交通干线,根据茶园规模、地形与地势选择修建,有效宽度不小于4.5m。每200米增设错车道,有效宽度不小于7m。
3.1.3支道是园区运输、耕作、施肥等机具通行的道路,贯穿整个茶园,有效宽度不小于2.5m。
3.1.4步道是支道通向各块茶园的道路,满足人员、小型机具进出,有效宽度不小于1.2m。
3.1.5茶园四周应设内环道,方便机械调头,且与园外隔离,防止水土流失、园外树根等入侵。
3.2茶园水利系统
3.2.1具有保水、灌水和排水三个功能,由隔离沟、横沟、纵沟、水塘、蓄水池、管道等组成。
3.2.2沟渠宽度不宜过宽,30~40cm为宜,机具通过沟渠上方宜覆盖水泥预制板。
3.2.3按生产需要,合理建设蓄水池。建议每2~3hm2设置1个蓄水池,容量不少于20m3,宜建于排水沟的出口处或排水不良的积水处。
3.2.4宜建立茶园喷灌或滴灌等现代节水灌溉系统。灌溉管道应埋入地下35cm以下,喷头布置茶蓬中间,高于茶面50cm以上;滴灌头布置与茶丛根部附近,方便机械化作业。
3.3茶行与种植方式
3.3.1茶行长度一般不超过50m,一个地块面积宜50~80个茶行,不超过10亩。每个地块宜设置面积不小于8m2硬化平台,便于物料和机具临时处置。
3.3.2茶园坡度大于15°时,应修筑等高梯地。其中,坡度在15°~20°之间茶园,可修筑双行梯地;坡度在20°~25°之间时宜修筑单行梯地;大于25°的不提倡开展“三化”示范建设。
3.3.3坡地茶园梯面宽应不小于120cm,距内侧梯壁不小于80cm处种植,每增加1个种植行,梯面应增宽150cm。
3.3.4缓坡地茶园的茶行走向应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梯地茶园应与梯壁走向一致,不能有封闭行。
3.3.5采用条例式种植。单行栽以株行距33cm×150cm为宜;双行栽以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3cm,呈“品”字形栽植为宜。
3.4生态建设
3.4.1在茶园四周、内部空地、道路、沟渠、其它设施边应种植景观植物或绿肥,形成景观带与生物栖息地。树种、草种选择以适宜本地栽种的、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
3.4.2防护林带应设与山脊、风口处,宽度不小于5m,主林带种植2~3行高大常绿乔木,两侧配以2-3行灌木。
3.4.3行道树间隔不应小于3m,以不影响机械通过为宜。地头区域种植树木时,也不能影响机械掉头及管理作业。
3.4.4园内部实施立体种植,打造“乔-灌(茶树)-草”三层或二层生态茶园复合结构模式。乔木树种宜选经济林、观赏林,草本植物宜选绿肥、牧草。
3.4.5裸露的茶园梯壁种植护坡绿肥,梯壁植物影响茶树生长或妨碍管理时,应刈割,一年1~2次。
4茶园生产管理
4.1土壤管理
4.1.1使用本茶园或本地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堆肥应符合NY/T3442的规定,商品有机肥料应符合NY525的规定。
4.1.2化学肥料使用应符合HJ555和NY/T496的规定。有机肥料的使用应符合GB/T25246的规定。
4.1.3年氮素用量(折合纯氮)不高于本区域推荐氮素总量;有机氮占比不少于25%。
4.1.4宜采用种植绿肥、放养蚯蚓、增施菜籽饼、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方式培肥和改良土壤,稳定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1.5宜机械翻耕追肥与机械深耕施基肥,每年1次。
4.1.6宜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茶树专用缓释肥机施,无人机、喷雾机叶面追肥等轻简化施肥模式。
4.2树冠管理
4.2.1树冠管理完全机械化。树冠维护、树冠改造等工作环节,宜使用单人或双人修剪机、修边机、圆盘割灌机。
4.2.2树冠高度控制不高于1.5m,树幅宽度不大于1m,茶丛行间机械作业宽度不低于60cm。
4.3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4.3.1综合运用生态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优先采用非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防治次数与用量,每年不超过2次,不得使用茶园禁限农药。
4.3.2宜推广使用色板、杀虫灯、性诱剂进行诱杀,配合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矿物源农药等控制茶树病虫害的发生。
4.3.3宜采用无人机飞防、喷雾机等高效施药模式。
4.3.4草害控制推广采用以草抑草、覆盖抑草、动物抑草、机械除草等绿色控草方式,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
4.4茶叶采摘
4.4.1有机采作业需求的茶园,应培育平面或弧形蓬面。手采茶园可以通过深修剪或重修剪,将立体树冠培育成机采冠面。
4.4.2平地、缓坡机采茶园,宜选用双人采茶机或乘用型采茶机;窄幅梯地则宜选用单人采茶机。
4.4.3双人采茶机每5-6hm2配置1台,单人采茶机每1.5hm2配置1台。
4.5废弃物处理
4.5.1废弃农膜回收率应达到100%,宜使用可回收防草布或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不得焚烧。
4.5.2色板、农药包装、肥料包装的回收率应达到100%,带出茶园无害化处理。
5质量管理体系
5.2宜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茶园管理追溯,对农业投入品的购买和使用,以及农事操作进行详细记录。
5.3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投入品购买和使用记录、茶园耕作与施肥、茶树修剪与采摘、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6认定与分级
6.1示范园认定基本条件见表1。逐一检查是否符合表1的规定,无不符合项的茶园判为合格;有1项不满足则判断不合格,1年后重新申请认定。
6.2符合标准园建设基本要求的,按表2对标准茶园进行综合评分。总分为100分,各大项及大项内的各小项均按等权重平均值法计算。
6.3根据评分结果将标准园分为3个等级:五星级★★★★★,85(含)~100分;四星级★★★★:70分(含)~85分;三星级★★★:60分(含)~70分。
附件2
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建设
基本条件和认定指标体系
示范茶园建设认定基本条件
类别
编号
要求内容
茶园建设
1
茶园相对集中连片,坡度小于15°的面积不小于13.34hm2,坡度大于15°的面积不小于6.67hm2
2
与污染源距离不小于2km
3
茶园非生产的面积占茶园总生产面积的5%~15%
4
茶园道路系统基本满足管理机械进出茶园
5
茶园具有基本的保水、灌水和排水功能
6
茶树条例式种植,行间有机器作业面
7
茶园内有行道树,采用立体种植模式
种植管理
8
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率不低于50%
9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素用量来自有机肥料的不少于25%
10
有培肥、改良土壤,稳定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措施
11
采用机械翻耕追肥与机械深耕施基肥
12
树冠管理基本采用机械化
13
化学防治不超过2次/年
14
有绿色控草措施,禁止使用化学除草
15
农用废弃物有回收、处理措施,回收率达到100%
16
有投入品购买、使用和生产管理操作记录
质量效益
17
无茶叶农药残留检测超标事件发生
18
年亩均投入产出比低于当地平均值
示范茶园建设认定指标体系
指标观测点
评价方法
赋分依据*
分值
茶园
环境
茶园与周围污染源距离
茶园边界与污染源的直线距离
2km~10km
60~100
隔离带或缓冲区宽度
茶园与周边环境的直线距离
20m~100m
空气、土壤、灌溉水质量
有机/绿色/生态低碳
100/80/60
茶园生态用地面积占比
测算生态用地面积与茶园总面积之比
5%~15%
建设
道路系统完整性
按实际要求建设道路类型,满足机械进出程度
完整/较完整/基本
100~60
道路系统规范性
按要求设置条数与宽度要求
规范/较规范/基本
水利系统完整性
隔离沟、横沟、纵沟、水塘、蓄水池、喷灌、滴灌等组成情况
沟渠/蓄水设施/现代节水系统
水利系统规范性
沟渠宽度、蓄水池个数与容量符合要求情况
茶行布置规范性
按行长、地块大小、梯地茶园梯面宽度符合要求情况
生态功能区域建设
茶园四周、内部空地、主干道和支道两旁种植景观植物配置科学性、完善性
完整/较完整/不完整
10/80/60
茶园立体种植模式
复合种植的组成层数与科学性
3层/2层/无
生产
管理
土壤有机质含量
秋季施基肥前30cm土壤土层有机质含量,取样测定
2%~5%
氮肥用量降低比例
无机氮肥用量比推荐量降低比例
10%~30%
化肥氮替代比例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比例
25%~100%
轻简化施肥模式
水肥一体化施肥系统,机械施肥、无人机、雾喷机追肥等手段数量
1个~5个
化学农药替代比例
化学农药使用次数,次数增加,得分减少;
0次~2次
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
采用色诱、灯诱、性诱、植物源农药、矿物园农药、农用抗生素、病毒制剂等手段应用数量与科学性
轻简化高效施药模式
无人机飞防、雾喷机、打药机等新装备应用
有/无
100/60
19
绿色控草模式
以草抑草、旋耕除草、机器刈割、覆盖抑草、动物抑草等技术应用数量与效果
优/良好/一般
20
树冠管理机械化
树冠维护、改造等修剪机械使用程度
全部/大部/小部
21
茶叶采摘机械化
机采树冠规范性、采茶机配置科学性、先进行;完全手采得分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