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看,当前农资行业信息不对称、不通畅,数据积累少,数据分析和应用缺乏,导致农资产品生产、流通及技术服务效率低下,缺乏金融参与,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1)产业链——厂商的痛点。
一是产能过剩。厂家多、产能大、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资产闲置,产能不能释放。
二是分销力弱。优质大量产品不能够通过高效的分销到达农户的手里。
三是服务力弱。厂家专家资源严重不足,农化服务团队十分薄弱,种植户得不到科学、及时、高效的专业指导和培训。
四是管理费高。依赖传统的会议管理、拜访管理、现场管理等,增加了供应商的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盈利能力普遍低下。
五是信息化弱。缺乏来自市场一线的大数据:缺乏农户购买行为、种植结构、购买水平的了解与分析,众多产品不适销对路,既造成供应商的研发成本高,又造成库存居高不下。
(2)需求链——经销商的痛点。
一是农资市场赊销严重。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农民通常习惯赊销,经销商回款难,坏账多;更多精力不是放在怎么做好市场上,而是放在催收货款上,担心收不回来伤神,焦点放错了;本是高利润行业,因赊销占用资金或坏账损失,将利润牺牲在坏账上。
二是盈利困难。农资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端前卫有竞争力的优势代理品牌,价格战频发,市场混乱,采购与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费用也大,盈利能力越来越差。
三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经营资金短缺,资源有限,制约生意做大。
(3)需求链——农户的痛点。
一是农资产品购买成本高、风险高,农民缺乏专业知识,识别产品能力弱,通常被动选择购买产品或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二是因经销商、零售商产品经营分散,卖药的是卖药的、卖肥的是卖肥的、卖种子的是卖种子的,不能实现一站式采购。
三是贷款困难、种植成本高,农户一般无抵押能力、无人担保、小额贷款利率高,规模种植没法实现,同时农村人力人本不断攀升,农资产品价格有涨无减,缺乏产业链依托,造成农户增产不增收。
四是获取农资商情能力弱,获取信息途径少,不及时、不系统、不专业,无法实现统治统防,农技服务与培训得不到保障。
开展电商,能高效解决上述产业链和需求链痛点。
首先,对于厂商,电商技术的运用有效实现产需对接。
其次,对于经销商,零售商能解决赊销问题,改变行业游戏规则,将行业从害人害己的赊销模式转换成互惠互利共赢的现款模式。
最后,对于农户,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可实现种、药、肥、农机、农膜等农资产品一站式采购,丰富的商品资源和价格优势可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直接对接和低成本购买正品、高质量农资产品的便利,可以让农民免受假冒伪劣农资之害,还能让农户享受到更便利的售后服务。同时基于互联网的农资电商,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信贷的开展,能够为厂商、经销商、农户解决融资、资金紧张短缺难题。总体来看,基于互联网的农资电商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