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策⑤科技兴农,如何解痛点引活水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以科技赋农,实现科技富农已然成乡镇为农业增产和农民致富“不二法宝”。科技不够、情怀来凑,正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本期振兴策,我们邀请了4位来自基层的领导干部和学者们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才能运用“产业+科技”的能量,来浇灌出“产业腾飞”之花。

本期嘉宾: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

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党委书记乔德素

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党委书记谌廷纯

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树松

科技赋能

特色农业产业在乡村“生长”

观察员: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产业的振兴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能否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结合乡镇实例,来谈一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地走出科技强农之路?

乔德素:沭阳县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新河镇是花木核心产区,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全镇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拥有大小花木公司1300家,花木经纪人6000多人,干花生产企业32家,花木从业人员3.6万人。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为了应对普通绿化苗木市场下行给当地花木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新河镇党委政府引导经营主体突破以传统苗木种植为主的经营模式,尝试深化“数商兴农”,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内培外引加借智,形成了新的花木优势特色产业。

谌廷纯: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利用高新技术助力林果产业发展。投资1000万元新建蓝莓智能育苗设施项目,引进先进的栽培生产操作系统,在沃田建设6000平方米日光玻璃温室,年可育苔藓苗300万株,年可收益600余万元,联合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设立研究所,打造蓝莓种苗繁育生产、高新技术系统参观展示、培训教育等三大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朱树松:紧紧围绕科技镇长、农业企业、农业院校,聚焦人才下沉、平台做强、农民致富,围绕“科技+人才+产业”的主线,将先进成果和创新要素从“城”导流到“村”,全力破解农村缺人才、农民缺技能、农业缺项目等瓶颈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新河镇花农直播售花

因地制宜

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观察员: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在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下功夫,将农产品生产延伸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在这当中,如何更好的运用科技为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进行支撑?

谌廷纯:新建标准化厂房6栋16000平方米,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中心,上半年完成配套建设冷藏库、恒温保鲜库及综合性电商服务中心;依托江苏沃田集团深加工,争取调整管控区400亩,规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成后将与水果保鲜基地、沃田公司、红果林公司形成集水果仓储、保鲜、深加工、电商等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区,极大的提升了黑林镇3.5万亩林果经济效益,带动富民增收。

朱树松: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特色模式,引导科技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充分挖掘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开展更广泛的区域性协同创新。例如,宝应县柳堡镇仁里村作为光伏产业重点村,打造“光伏+农业”产业融合模式,辖区内在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鱼虾甲鱼养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光伏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建设“农光互补”养殖基地,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黑林镇水果成熟

多方出力

共同破解农业产业“科技之渴”

观察员: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有了产业,农村发展才有底气。众所周知,偏远乡村难以留住农技和电商方面的人才,这也是导致很多地方难以走出以科技赋农,科技富农的产业振兴之路。请您从基层政府实际出发,谈一谈该如何破解农业产业的“科技之渴”?

谌廷纯:一是基层政府要注重引导推动,提升服务。黑林镇打造跨境电商孵化基地,计划配备自动化拣货机、集装箱货运车、智能化收发货系统,设立办公室、电商运营培训部等9个服务部门,可入驻20余家企业,鼓励通过网红带货、电商直营等形式,开辟线上销售新途径,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二是注重示范引领,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江苏沃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赣榆区唯一一家蓝莓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要积极探索推广“企业+农户”的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和机制,发挥龙头企业优质种植示范带动效应。

朱树松:一是抓组织保障,助推产业帮扶。细化工作责任,建立“统一领导、分块管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工作机制,压实有关部门的牵头组织责任和责任人的主体实施责任,坚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之间配合抓,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二是抓政策落实,助推项目实施。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种养殖业保险等政策;积极协调部门发放帮扶小额信用贷款、帮扶贴息贷款和优惠利率贷款,对参与发展产业的脱贫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金融支持,做到政策扶持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引导脱贫户、低收入家庭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自主选择发展产业。农业科技专家指导员进村入户,形成“专家+专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技术服务模式,开展“一对一”“保姆式”技术跟踪指导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农业生产发展技能及水平。三是抓主体培育,助推增收致富。坚持“扶优、扶强、扶重点”原则,在生产要素上给予倾斜支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引导当地农户与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之间建立渠道畅通的产业帮扶带动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增收致富。

发展痛点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观察员:能否结合实际谈一谈,科技兴农目前还面临哪些实际问题?存在哪些痛点?

乔德素:受外部环境与行业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新河镇花木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财力不足、土地租金高涨,存在农户分散经营的现象,导致规模化、设施化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技高精端人才缺乏,导致科技创新力度不够。三是产学研融合不深,导致产品附加值不大,科技转化成果不强。四是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运用不高,导致大数据应用不充分。

谌廷纯: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引领,黑林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经营,村集体收入有限。

朱树松:一是管理机制与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分工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各级创新主体上下一般粗、同质化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科研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整体效率还不高。二是科技供给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基础性科技工作积累不足,核心关键技术供给不足,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还缺乏储备。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与应对科技竞争的挑战不相适应。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年轻人较少,与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老龄化加快,扎根基层的乡村专家,致富能手缺乏。

立足实际

科技为乡村添“智”提“质”扩“绿”

孙洪武:科技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是实现科技兴农强农的关键。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具体体现为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生产劳动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方面。

而要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重视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兴农强农的关键。科技创新可以带来发展动能转换、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因此,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科技作用,特别是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破除免费获得科技的旧有观念,主动开展农业科技研发,企业不能成为科技研发的旁观者,科技成果的等待者,科技作用发挥的局外人。

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和对人才的重视是实现科技兴农强农的重要途径。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支持,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加重视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企业要舍得给予人才高待遇,建立属于自己的研发队伍。

第三,科研人员应该瞄准实用、管用、有用、能用的绿色技术进行创新。科研成果只有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产生实际价值。因此,科研人员应该注重技术的生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瞄准绿色发展、市场需求和技术瓶颈,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第四,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国有企业要带好头,民营企业也要力所能及,对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技术需求,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最后,农民要养成学科技用科技的习惯。他们应该积极学习新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方法,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科教单位要将农业科普、农民科普作为本职工作,开发科普产品和科普方式,为全行业提供新型产品。

总之,科技兴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农强农的目标,乡村绿色振兴才会快速实现。

策划:张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高峰张凌飞王塞塞成沫

校对盛媛媛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邮编:210092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THE END
1.好处与风险并存!农化企业并购重组分析与展望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农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如何破解我国农药行业发展难题,改善行业发展结构,完成农药产业的升级与蜕变,是一个长期存在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购重组作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攻克产业发展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http://www.pesticide.vip/zgny/zlzs/content/5a2686aa-489f-4443-afd4-be6602f7a3e9.html
2.“产得出”更要“卖得好”以大农业观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从产业链来看,发展农业不仅需要产前、产中环节做好良种繁育、农资供应等,产后的储藏、流通、营销等同样重要。农产品季节性强,如果不提前规划,到收获时再找销路,容易卖不上价。所以,让优势产业成为富民产业,销售是关键环节。从功能性来看,农业具有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也具有稳定农民https://gr.cri.cn/20241209/b5a866e8-9030-38da-acb0-f225f8c47de6.html
3.“辉隆贷”破解农村金融服务三大痛点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期面向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瞄准农业产业链痛点,将“为农、务农、姓农”落到实处,“辉隆贷”就是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将金融活水送到“田间地头”的创新产品。 破除信用壁垒 解决融资“难” “辉隆贷”依托辉隆在银行系统内良好的信用优势,打通银行、企业、经营主体三https://www.chinacoop.gov.cn/news.html?aid=1751846
4.红河日报红河州作为“一部手机云企贷”(以下简称“云企贷”)试点地区,建行红河州分行在省、州、县市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产品创新和涉农贷款新增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金融服务“三农”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3个转变。 贷得难向贷得到转变。“云企贷”因内外部政策共同赋能,推出创新模式和创新产品,建行红河州分行依托https://epaper.hh.cn/h5/html5/2020-11/06/content_15876_3556933.htm
5.李志起一、影响转身的经营痛点,企业你清楚吗? 二、完成华丽转身,企业你要具备什么? 三、龙头企业如何玩转大农业模式 第 二章 大农业模式是农企发展必经之路 一、解读大农业模式 二、农业龙头企业都有哪些优势 三、大农业模式农企如何运用战略新品跑赢市场 第 三章 大农业精典案例、米 一、美国邦吉,从农场到终端全过https://baike.sogou.com/v101684720.htm
6.完整版2019农业生产性服务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常说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如农技服务、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市场和流通服务、农资配送服务、农业金融服务等。随着业务 的拓展,也包括农业全产业链的中间投入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理解为服务于农业的生产性服 务业,也可以理解为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经营https://doc.mbalib.com/view/37f53ffa6976497f1c3171bdb7687171.html
7.“民呼我为”双线“三服务”临安区“最佳服务团队”候选单位展示街道领导分头带领服务团队,开展“一线办公、现场解难”,全面收集解决辖区村(社)、企业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街道领导、服务专班、相关部门“三联动”建起连心服务团,跟进问题解决。如,针对南苑小区居民深受无证棋牌室、小旅馆和日租房困扰,街道联合基层群众服务专班、市监局、公安分局、城管局、卫健局、住建局以及https://www.hubpd.com/hubpd/rss/yidianzixun/index.html?contentId=288230376152346309
8.中国邮政:四流合一解三难数字邮政促振兴央国企数字化标杆案例一支撑新业务模式。惠农服务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创新的融资、销售业务模式,平台同时提供丰富的农业政策资讯,农技视频等相关内容,解决农村客户“融资难”、“销售难”、“物流难”三大痛点。 在农村普惠金融领域,邮储银行形成主动授信、普遍授信、特色产业开发等农村普惠金融特色业务模式。第一,主动授信模式。主动授信是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1291296.html
9.太原新闻新闻频道主流媒体,山西门户。山西新闻网是经国务院新闻办审核批准,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山西省重点新闻网站。山西新闻网以“立足山西、传播山西、服务网友”为职责,走全媒体、多终端的发展道路,被中国互联网协会列为“全国百强网站”之一”。http://news.sxrb.com/GB/314061/inde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