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是1994年青岛市行政区划设立的新区,现辖8个街道办事处,面积553.2平方公里,人口48余万,城阳区供销社也是在1994年由8个街道的基层供销社组建的。在这样的一个区位环境中,城阳区供销社历经行业萎缩、基层社破产、阵地尽失的不利局面,在市供销社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自身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从重建基层组织入手,按照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要求,实现了从企业破产清算还债,到边解决企业破产后续问题边探索发展,再到不甘落后奋起直追,闯出一片供销社发展的新天地。
一、陷入困境,基层社依法破产还债
1994年6月行政区划后,以划入城阳区的八个乡镇基层社为家底组建的城阳区供销社集团总公司,为正局级集体所有制企业。总公司成立后,又在基层社所属站、店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5个专业公司和1个冷藏食品加工厂。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沉重的债务、冗员等历史包袱的影响,企业经营每况愈下,整个系统步步陷入困境。到1999年底,全系统的8个基层社、6个直属公司,总负债达10575万元,资产总额却只有7626万元,资不抵债6097万元;企业冗员严重,干部职工多达1674人(其中离退休人员469人),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特别是8个基层供销社,资不抵债高达5574万元,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和欠交养老保险费等问题严重。当时以各企业上缴管理费为办公经费的联社机关,也因收不上经费,机关干部连续6个月未发工资,正常办公难以维继。整个系统怨声载道,职工上访、闹事案件频发。为扭转被动局面,2000年2月份开始,根据有关政策,经区人民法院裁定,对8处基层供销社依法实施整体破产。在历时3年破产工作中,拍卖资产变现926万元,补交职工各类保险705万元,兑付拖欠职工工资、和各类补偿1151万元(缺口部分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解决),分流安置各类人员1297人。
二、披荆斩棘,努力探索生存发展新出路
2003年供销联社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而此时的供销社系统,已步入资产卖光、人员走光、形象丢光的“三光”窘境。干部职工情绪低落,对供销社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信心。面对残局,新领导班子并没退缩,通盘考虑系统的资源状况、功能定位以及今后发展方向,采取“两手抓”的工作思路,确保稳定,立足生存,重建组织,谋求发展。
(一)维护稳定,为再发展提供保证
一是做好各类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对659名离退休、退养、军队转业干部、协保、精简退职、遗属等各类人员,最大限度的维护他们的利益,赢得他们的尊重,保证了稳定局面。二是想方设法促进再就业。启动“助你创业活动”,几年来共培养扶持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1处、创业带头人50名、山东省“工友创业”先进个人2名,争取扶持资金15万元,带动260余名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三是妥善解决遗留房产管理。对分布在八个街道陈旧职工宿舍进行拆迁改造52户、房改办证144户,进行水电管线更换、屋面修缮惠及职工230户。各项棘手问题处理的稳稳妥妥,深得民心,维护系统稳定,为供销社的二次创业提供了保证。
(二)重建基层组织,走出发展新路子
三、坚持合作制原则,走开放办社路子,闯出供销社发展的新天地
(一)抓好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工作上水平
一是大力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城阳区特色林果业、地方名优蔬菜业发达的特点,按照一品立一社的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品牌化经营,有力地带动了农业发展。从2004年我们领办的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到目前,我们已兴办了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基础。经过努力我们已建成了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处。三是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广泛农超对接活动。目前已有多种名优产品象杠六九西红柿、金丁香豆芽、富硒菇蘑菇、宫家葡萄等在佳世客、利群、利客来等大型超市销售。四是强化品牌建设。在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中,我们始终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充分利用城阳区是青岛市传统的果篮子、菜园子的优势,把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农产品品种,通过品种优化改良、标准化生产和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等手段,努力打造成为放心农产品品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有6个农产品品牌获国家、省、市政府的荣誉称号,多次在全省农展会上获奖。
(二)走开放办社之路,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集中精力抓项目,实现工作新突破
随着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文件相继出台,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供销社的支持力度,供销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中,我们不等不靠,抓住机遇谋发展,坚持合作制的原则,走开放办社的路子,把项目建设作为兴社、强社的手段,通过抓项目带动供销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工作中,一是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项目,领导班子实行项目责任制,制定了项目建设的近期和长远规划。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有示范带动作用,能够产业化发展的项目。二是对每一个项目主要领导都多次带队进行全面考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实行项目前期抓培育,中期抓建设,后期抓管理的办法。三是实行项目跟踪问效,采取优胜劣汰机制,把项目做的实、做得好。四是做好项目储备,做到建设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
通过这几年抓项目建设,我们尝到了甜头,也深深感受到项目建设对各项工作的巨大推动力。几年来,我们共争取全国“新网工程”扶持资金和市供销合作发展项目扶持资金共计343万元,既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又壮大了供销社的自身经济实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城阳区供销社的现代化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并在发挥着为农服务的重要作用。2011年度实现商品销售10163万元、利润604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1.8%和619%。我们的工作得到城阳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2006年我社被区政府列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定编12人;2010年区政府又批准城阳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区政府直属正处级单位,进一步明确了供销社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提高了供销社的社会地位。
回顾过去,我们在市供销社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离市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社相比还存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倍加努力,把城阳区供销社的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