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人民政府部门动态汶上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中心关于夏粮收购顺利开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汶上县是农业大县,商品粮主产区,面积89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3万余亩,2023年汶上县小麦在田面积74.1万亩,主要品种有济麦22、鲁原502、菏麦29、太麦198等,当前正处于灌浆期,长势良好,一二类麦田98%以上,平均亩穗数46.3万,穗粒数33.4,预计亩产可达570公斤。

一、小麦生产面临困难

(一)小麦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汶上县2022年小麦收购价格普遍在1.54~1.57元/斤,但是进入2023年后,小麦价格持续走低,从2022年11月份1.6元/斤逐步跌至1.4元/斤,特别在3月中旬后,跌速加快、跌幅加大,主产区小麦平均收购价跌至1.3元/斤左右,较年初下跌了约0.2元/斤。由于小麦价格持续走低,小麦市场并不活跃。比如,杨店收储所今年收购小麦约5000吨,收购资金大多为银行借贷,借贷利息加上收购费、保管费,每市斤小麦已摊成本约0.05元,不算损耗、人工费,也已没有利润。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销售不畅,杨店收储所与兖州益海面粉加工有限公司的订单只运出了1200吨,与汶上县恒盛面粉有限公司的订单运送也不到1000吨。由于价格下滑,亏损在所难免;再就是,汶上县民泰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拍卖的小麦就出现了流拍,中储粮网上交易也出现流拍。

(二)种粮农户期盼小麦价格提升。汶上县2022年小麦产量近40万吨,由于农户囤粮惜售、企业收购谨慎,加上农户普遍存在“卖跌不卖涨”的心理,有超三成商品小麦留存在农户手中,存粮数量远高于往年。小麦价格持续下降对农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首先,价格下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小麦的种植成本、整理费用、物流、土地流转费用,其他种子、化肥、农药、浇地、收割、翻地等费用,平均种植成本增加到大约1200元/亩,粮食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但价格的下跌让他们难以获取合理的回报。其次,农民们面临销售难题。随着价格下跌,农民们面临小麦产量销售困境,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再就是,价格下跌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四)收购商经营亏损。由于小麦价格持续走低,小麦经销商普遍亏损。比如,汶上县次丘镇任现常收购站,去年夏粮收购期间收购小麦2500吨,收购价格区间在1.52-1.54元/斤,春节前销售价格在1.54-1.56元/斤,该业户出货意愿不强,春节后价格下降,销售小麦降至1.35-1.4元/斤,已造成亏损40万元左右。一方面由于小麦市场价格落差过大,经销商从去年的惜售待涨,变成了目前持仓观望。今年夏粮收购面临的现状可能是区域价格差异越来越小,流通性降低,出现待价观望现象,进而影响新麦整体走势,目前来看,市场似乎也没有出现扭转当前的局势的利好。

二、有关期盼及原因分析

(一)种粮效益较低,种粮农户期盼有个好收成。据调查,小麦的种植成本平均1000元/亩,种植过程中较高的成本分别是土地成本600元(土地流转按每年1200元,每年按种植两季摊算),种子、化肥、农药、机耕、机播、机收等成本约600元,还有人工成本难以计算。农资整体价格来到高点。苑庄镇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道立说“小麦追肥总体价格每吨平均涨了400元至500元,化肥、农药、浇地需要大量资金。”按小麦亩产1200斤计算,当前价格1.35元/斤,去掉成本,每亩收益微乎其微。如遇上极端灾害天气,种植户将会亏本。再就是种粮农民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储存的传统观念,储粮设施比较简陋,普遍缺乏储粮安全知识,惜粮意识薄弱,因粮食霉变、虫蚀鼠咬等原因造成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粮食损失着实让人心痛,种粮群众无不期盼有个好收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2023年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格为每市斤1.17元,相邻等级相差2分钱。应该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地维护了粮食市场稳定,最低收购价曾一度成为了粮食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现如今,我国粮食收购已经形成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新格局,粮价回归市场,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逐步形成,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维护了粮食安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不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使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成为市场的“最高”收购价,托市收购数量不断增加,占流通市场的比例就会扩大,小麦市场成为政策主导的市场,不仅导致市场空间严重不足,市场机制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也给中央财政增加负担。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中央1号文已经成为国家重视三农工作的代名词,从各个方面出台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增加农业补贴力度,让种粮农户有钱挣、有盼头。加大对仓储企业、加工企业政策资金扶持,支持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粮”“科技兴企”,支持仓储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工企业利用新技术、新成果改进加工工艺和流程等,满足居民群众对食品多样化需求。金融机构及时调整粮食信贷政策,适当放宽市场化收购的贷款政策,适当降低信贷资金供应门槛,对满足贷款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收购资金需要。

(二)全面分析夏粮收购走势,兜好“群众好售粮,国家储好粮”的底线。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目标下,切实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原则,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带头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主动回应市场关切,解决种粮农户“卖粮难”。

(三)围绕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推进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粮食运行新模式,积极开拓优质品种种植,使粮食生产从“以量取胜”转为“以质取胜”。

(四)依托“中国好粮油”平台,发展壮大粮油品牌。培育创新型粮食加工企业和用粮转化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好粮油”“齐鲁好粮油”行动,拉长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三链”协同发展。

THE END
1.好处与风险并存!农化企业并购重组分析与展望2.2 农化企业并购重组可能面临的挑战 2.2.1 并购重组是把“双刃剑” 不是所有农药企业都能够通过并购获得发展。操作得当的公司,能够通过并购重组增强产业协同、拓展业务领域、盘活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如果操作不当,并购带来的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盲目跨界、整合不力、隐性债务等问题可能会给http://www.pesticide.vip/zgny/zlzs/content/5a2686aa-489f-4443-afd4-be6602f7a3e9.html
2.库存高企‖如何正确理解种企最大的痛点“繁少了不够卖,繁多了卖不了我国玉米制种面积总体处于稳定,最高时在2006年达到487万亩。2020年,玉米种业面积下降到230万亩,比2019年减少26万亩,减幅为10%。面积调减的主要原因:一是种子库存依然很大;二是企业普遍预期生物技术运用可能加快,主动规避因品种更新换代而引致的库存种子大规模转商风险。 https://www.chinaseed114.com/news/28/news_135131.html
3.经销商关注的问题10篇(全文)经销商关注的问题 第3篇 “小三农”是相对“大三农”而言的。“大三农”是一直以来都中央和地方政府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中所谈到的“小三农”是指农资产品、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资产品买难、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技术推广难的情况, 这将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步建设。对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6h5yt9u.html
4.农资市场存在问题(精选十篇)(三)农资商品内在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结合监测结果笔者对化肥和农膜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解析。一是不合格化肥问题表现不一。 1、二胺有串袋销售现象。由于今年进口二胺价格较高,国内少有进口,不法经销商将国产二胺分装到进口二胺袋中,或将小厂家低养分二胺装入国内知名厂家的高养分袋中(也就所说的串袋)抬高价格,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6yps23.html
5.五大问题!目前农资经销商最为头疼由于农药化肥的 “双减”政策,再加上这几年农作物价格不稳定,农资需求萎缩,很多农资经销商陷入了增长瓶颈,销量徘徊,甚至还有下降,增长瓶颈难以突破,对未来没有信心! 第二,渠道分化,现在渠道多元化 以前农资行业只有一个渠道,只能通过代理商这个渠道走,现在有很多渠道,除了批发零售之外,还有大户自主厂家直购,第三方如飞http://yc.sxrb.com/GB/314555/9650417.html
6.关于市供销社开展农资保供工作存在的困难及期盼和诉求**市供销社下辖有**、**、**、**、**、**、**、**、**、**等10个县(区)级供销社,分别设立有市、县、区农资公司**个,全系统共有干部职工2万余人,拥有各类经营网点**余个,建成各类配送中心30个、商(市)场**个,引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为农服务中心**个,肥药膜废弃物处置回收中心**个。全https://www.wm114.cn/wen/229/457098.html
7.最新农资业务员工作计划(十五篇)农资业务员工作计划篇一 1、年度销售目标增加1000万元;(20xx年12月---20xx年12月) 2、扩增经销商网点100个; 3、在本行业市场建立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行业领军地位。 1.公司及品牌简介 1.1 公司简介 河南省亿丰肥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商丘交通枢纽--商丘,是一家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兴建的集农业http://m.cooco.net.cn/zuowen/1740226.html
8.长春农机化信息网农机大户正在成为我市农机生产作业服务的主力军,在农村,由于受到地域、信息渠道等的限制,为解决农机大户信息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农机大户在生产和经营服务中及时提供有用可借鉴的信息,我们从多方面搜集整理将农机政策、农机使用、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等及时、准确地送到农民家门口,是我们编发本刊的初衷。为此,我http://cc.jlnongji.cn/njdh/2011-12-08/57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