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制菜大火。看到市面上包装好看、口味丰富的预制菜,很多经销商跃跃欲试。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全身心投入”到这一万亿市场赛道。
但此时进入是好是坏?需要怎么做?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冷食周刊日前采访了多位冻品经销商,看看他们怎么说。
济南葛红华:从“卖一半吃一半”到销量翻番
在山东济南做冻品生意的葛红华,2019年正式开启预制菜之路。那时候对预制菜一知半解,用葛红华的话说,一直很努力却不见效果,产品要“卖一半吃一半”。
2021年,预制菜的热度起来,市场的接受度提高,前期培育也有了成效,加上推出了消费者喜欢的“酸菜鱼”等新品,葛红华当年销量翻了一番。不仅如此,预制菜的销售路径也在拓宽,除了B端餐饮,预制菜在C端进展也不错,商超、生鲜店、便利店、农贸市场、社区团购平台等都在铺开。
“做预制菜三年,近两年销量倍增”。经销商做预制菜是个机会,但是否进入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综合评估。比如,原有的渠道优势在哪儿?是不是可以和预制菜贴合?有多大的信心去做?真要做,可以先从一些有消费基础的大单品切入,比如,酸菜鱼、黑鱼片、藕盒等等,毕竟,行业内卷严重,不确定性增大,投资的风险也大,对于经销商来说,投资需要更谨慎小心。
2022年,葛红华的预制菜年销量预计要突破1500万元,他表示:“这是一步步积累的结果,如果没有早期的投入,没有深入市场的先行,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尤其对于预制菜的市场推广,需要厂商长期配合共同培育,否则很难进行。”
合肥盛安妮:推广很重要,选品很关键
盛安妮七八年前开始代理浙江一家企业的“速冻蔬菜”,那时候,还没有预制菜的概念,所谓的预制菜被称作“调理包”,类似于盖浇饭的“浇头”,这种更适合外卖餐饮的半成品在一些团餐和外卖渠道卖得很好。但当时的“料理包”,主要销售还在餐饮渠道,对于主打渠道在商超的盛安妮来说,有点不太“适应”,预制菜也因此做得“不温不火”。
2020年,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预制菜被推向“风口浪尖”,谁也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预制菜一下子火了起来,甚至连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盛安妮表示,现在只做了安井和麦子妈企业的产品,有品牌背书,产品的推广、配送等都更有保证。此外,这两个品牌的一些产品比同类竞品口味更好、更受消费者欢迎。比如,安井的金汤酸菜鱼,推出之后成了餐饮渠道的爆款,虽然是工业化产品,但口味还原度很好。
盛安妮建议:想要做预制菜,需要先从那些不需要额外教育的产品出发,而不是盲目乱选。在她看来,预制菜是一个机会,需要五年前开始布局五年后的市场,做不做?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综合考量。
菏泽张翼飞:没有效果,果断“放弃”
对于还没有进入预制菜赛道的经销商们来说,此时进入是机会还是坑?
在张翼飞看来,预制菜不好做的原因在于:一,地级市预制菜消费市场接受度不高;二,B端价格战严重,几乎无利润空间;三,原本做的产品如果和预制菜无关,销售人员对预制菜会不熟悉、不专业,精力不够、分身乏术;四,餐饮端对于品质高、价格高的预制菜产品不接受,价格成餐饮选品的“唯一”要求。
尝试“无果”后,张翼飞选择了“放弃”,除了安井小厨的一些预制菜产品,他没再做别的。在张翼飞看来,至少目前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没有精力顾到的地方,还是先不做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