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商业边缘还是主流青瓜传媒

因为有社交而有社群,还是建了社群再有社交,决定了社群的价值属性。社群是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战场,还是主流商业的武器,决定了社群商业是边缘还是进入主流。

社群的商业价值,取决于我们怎么正确认识和理解社群。社群是正常人的社交标配,是互联网社会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并非商业所必需。

个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线上就是社群关系。不过,相比线下社交关系,社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在线下有社交地位的人,在社群同样有社交地位。有人因社群运营脱颖而出,绝非社群之功。只要有能力,借助任何社交工具都会有突出表现。

同时,社群除了熟悉的朋友外,还有朋友的朋友,多重关系的朋友。所以,社群适度放大了社交关系。有的商业化社群,社交关系复杂和繁忙到靠机器人聊天,这样的社交关系已经没有价值。

决定社群价值的是关系强度,而非关系数量,所有试图建立中心化社群的都难成功。

因为基于强关系的群友有限,所以纯粹基于社群的商业(如微商),必须建立多层级社群,或者先打造IP,再围绕IP打造多层级社群。

线上聊3月,不如线下喝顿酒。越是社群时代,线下交流越珍贵。越是高端交流,越重视线下场景。社群的频繁交互,产生了一群“陌生的熟人”。社群交流频繁,线下关系仍然很陌生。

强关系,是关系的价值。社群只是关系的放大器,关系不强,放大也不强。

有了利用社群的能力,其他社群也能为我所用,这是开放式社群运营能力;只有自建社群才能利用,这是封闭式社群运营能力。

社群,因为社交而有社群。所以,社群一定要有生活味。没有生活味的社群,是异化的社群。只要有社群,就能够衍生出媒体属性。媒体属性,即传播功能。传播功能,已经有了商业属性。

生活回避不了商业话题,强关系为商业背书,一直是中国特色。关系强度可以影响商业认知和交易。所以,社群隐藏着商业属性,交易是显性商业,不是隐性商业。

以社群为普遍交易媒介,是异化的社群。

社群的价值属性:社交属性>传播属性>交易属性正常的社群是有生活味的,因为工作和生活关系,所以有社群。人要与各色人高效交往,所以每个人都有各类社群,否则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交流就有障碍。

没有社群的时代,也有异化的社交。比如传销培训,因为是异化的社交,所以要持续强化,以维持群体存在。有生活味,更容易联立强关系;越有强关系,越容易商业转化。

拉新→转化→留存→再拉新,这是因为生意而存在的社群。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形成强关系。需要持续活跃社群以维持存在的社群,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解散。

因此,在社群商业化过程有两个逻辑:一是为了商业化而建立社群;二是把有生活味的社群适度商业利用,尽可能减少商业味。

互联网社会,由于人们可以在智能手机的各类App、小程序上自由切换,商业再次进入认知、交易和关系三位一体。

目前,围绕社群大致形成三类商业模式,如图所示。

有什么商业活动或信息,随手发个朋友圈、晒照,这是自然状态的商业表现。虽然有时候也有作用,但聊胜于无,多数企业对客户群的商业利用就处于这种状态。

在社群交互中,即便没有商业意图的人,也可能形成商业价值。比如人们看到有趣有共鸣的内容就转发,这个过程可能无意中形成了商业价值。

因为人们不约而同地转发,形成了共情、共鸣、共振,并最终形成商业浪潮。很多IP的打造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称之为社群自然商业模式,就是在群友的无意之中,商业化已经完成。

典型的就是直销的翻版,现在称为微商、社交电商,进化速度很快,总有新概念、新逻辑,确实有部分人“割韭菜”成功。

当然,只要符合法律,我不反对。对这种边缘化的商业活动,持久性成疑。虽然屡屡引发社会热议,但市场份额始终不高。

现在看,成建制的商业组织系统,以中国品牌商的渠道系统最完整。欧美的渠道已经第三方化,品牌商的关系触角不如中国有渗透性。

规模化组织社群很难,因为社群的特征就是分布式,中心化的社群是不成立的。社群因社交而生,不是因商业而生。

中国传统线下商业组织,包括企业、渠道,是有高度组织性的。高度组织性商业与社群结合,就是组织化社群商业模式。

主流商业在哪里?在传统渠道。线下渠道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约3/4,当然是主流。2020年疫情期间,我就探索“深度渠道+社群+直播”的营销模式,卓有成效。

社群与渠道结合不仅激活了渠道社群,还激活了传统渠道。B端和C端同时受益。

我对“渠道+社群”这么重视,有下列几个原因:

因此,社群与主流商业结合,就是主流商业的放大。

社群与传统渠道结合,核心就是利用店主群。店主群,在终端小店眼里是私域流量,即店主可以影响的流量。但是,在品牌和经销商的眼里,店主群是公域流量,是可以主分流的公域流量。

利用店主群,核心是店主群的关系让渡。即店主与用户的关系,能够为品牌商和经销商所用。

社群关系让渡,关键是自愿、免费或接近免费。吴声在《超级IP》称为“负成本连接”,否则无法大面积推广。自愿、免费的关系让渡,有三个前提。

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节点就是KOC。KOC与社群成员有强关系,只要KOC有强认知,关系让渡即成为可能。

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原来的渠道关系仍有价值,组织体系仍然有用,只需要在深度分销的基础上做好场景体验、内容分发,以及顺着渠道找到KOC即可。

社群的商业价值表现在两方面:

比如前面讲的线下渠道,本来就有流量,但通过社群的增强连接,流量被放大了。

拼多多的拼团,首先是因为有人发起拼团,发起拼团是因为有基础流量,才能在拼团过程中放大流量。拼团的过程,其实就是关系让渡的过程。

流量一定是认知的结果。社群创造流量,一定是因为社群成为商业话题讨论的载体,即社交货币。社群是分布式的。分布式的自媒体,人人都有声音,但这些声音都可能被淹没。

所以,自媒体声音的价值取决于声音的密度。社群创造流量,就是社群及商业化过程中的密度决定的。密度即认知,密度即品牌,密度即IP,密度即流量。布式商业,没有密度就没有一切。

密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因为密度产生交叉覆盖。

社群商业化的密度,大致表现为三种形式:

虽然我们一直在讨论,社交电商缺乏强关系。不可否认,社交电商的社交往往在某类特定人群是高密度的。但是,社交电商之所以一直处于边缘,就是因为社交电商的社群密度,只是小范围的密度。

IP打造过程中,人们见识过“内容疯传”现象。一段共情、共鸣的内容,因为共情,被社群疯狂转发,最后形成共振。

共振,是高密度传播的结果。IP、网红的形成,一夜爆红,就是内容疯传。

传统商业组织,终端的密度最大。一个50万人口的县城,终端小店可以达到数千家。据某数据平台的统计,全国各类终端店超过千万家。

“认知即流量”:上述三个商业密度,传播链形成的密度不可控,社交电商和传统渠道形成的密度是可控的。目前,纯粹的社交电商缺乏全国性、高渗透性的社群组织,而且社群组织本身缺乏稳定性。所以,社交电商始终是边缘化的。

传统渠道与社群结合,B端密度与C端密度可以相互强化,大致有两种方式:

1)传统渠道有优势的企业,利用B端优势,带动C端优势

近几年在农资界被称为传奇的绿业元集团公司,就是利用传统渠道(B端)的控制力,通过B端社群影响农户(C端)。绿业元的员工,平均每年召开200场“农民会”——这种方式称为BC一体化。

绿业元“农民会”的高效动员力从何而来?就是利用B端社群将其高覆盖,实现快速、高密度动员。

2)传统渠道缺乏优势的企业,利用C端社群倒逼B端

比如白酒新品进入烟酒店很难。但是,如果通过KOC的社群密度完成C端动员,那么就可以倒逼B端(烟酒店),这种方式称为CB一体化。

上述两种方式,BC一体化,就是通过B端优势巩固C端优势;CB一体化,就是通过C端短期优势,构建B端系统,如图所示。

B端和C端一体化的组织,是高稳定性商业组织。

社区电商和社区团购是一组很好的边缘与主流的参与物,两者同为利用社群的商业体系,都是以社群聚集人气,以小程序推送。

社区电商虽然在2020年疫情期间火爆一时,但很快就沉寂了,即便是头部品牌的社交电商也是如此,有的甚至在发动之时就已经失败了。

社区电商与社区团购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组织地利用了社区社群。所谓有组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原有的传统渠道组织;二是建立独立的地推团队。

社区电商是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招募的,基本是纯粹的线上招募,与线下渠道的关联度不高,更没有利用经销商组织。

因此,社区电商基本没有门店交付,只有总仓交付或前置仓交付。社区电商的区域密度更小,除极少数仍在运营外,多数品牌已经放弃。

社区团购目前势头不错。社区团购的拓展,基本上以区域强势经销商为平台代理商。经销商有团队,有终端客户群。因为社区团购与主流渠道融合,能够在一个地方快速发展。

我们看到,经销商当平台代理,基本以原零售小店为“团长”,因为双方原来就有合作关系。地推团队发展“团长”时,宝妈就比较多。虽然多数宝妈有微商经历,但论组织体系,还是终端小店更有组织性。

THE END
1.全国农资经销商微信群:促进农业发展的纽带爆裂社群这些微信群不仅仅是社交工具,它们还具有多种功能,为全国农资经销商提供了巨大的价值。 信息交流和分享:微信群成员可以在群内讨论各种有关农资、农业生产和市场动态的问题。这种信息的实时交流有助于农资经销商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做出明智的决策。 业务合作:农资经销商可以通过微信群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一家农资供应商可https://www.adcnma.cn/article/detail/1227
2.将“买卖”变为“共赢”——浅谈农资经销商如何处理好与种植大户其三,练就过硬本领,争取成为种植大户购买农资的“主心骨”。除少数刚刚踏入农业行业的种植大户外,大多数种植大户都有较为丰富的农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在购买农资时较一般农户往往有更加专业的要求,需要经销商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精准的信息。农资经销商要想与其“聊得来、谈得拢、说得服”,进而将其发展为自己的忠实客户http://www.pesticide.vip/zgny/zcfg/content/a5a43edf-f285-44ad-a0d9-4d15bfc7f307.html
3.如何拉近干群关系5、对于农资经销商来讲,他们最关心应该的是:我公司产品和业务员自己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让其得到最大的回报——为他(客户)赚钱,如何帮他(客户)能赚到更多的钱,或者其他方面能给客户带来显著的利益(有时候未必是金钱利润)。所以,业务经理是给客户推荐利益去了,不是单纯的给他推销去了,要坚决记住这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1xpvx0z.html
4.[蝉蜕批发]蝉蜕统货价格280.00元/斤本周云南昆明盘龙区采购商 邹*祥与商家聊生意 累计交易 5179 元, 甘肃定西安定区农资经销商 老板3391 买过 近期甘肃定西安定区农资经销商 老板3391下单购买 25元 近期湖北武汉江岸区批发商 老板9355下单购买 24.6元 近期湖北恩施恩施市采购商 老板6181下单购买 50元 近期弘丰家庭农场 徐*下单购买 5000元 累https://m.ymt.com/supply/54230837
5.8x8x海外华为永久视频1004无标题「待つのはいいけどcさっきから延伸阅读车主称问界新M5智驾高速上未紧急制动撞死11只羊,经销商:车辆已减速今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一辆开启智驾功能的问界新M5汽车在行驶至宾鹤高速公路一这两天又加了几个群聊,想问问那些老手怎么办,有人说这是洗盘,或者技术性回调,众说纷纭。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懂,明明之前大家都说赚到钱,怎么身边的人都http://news.hfhome.cn/txt/c8qEzmUS9G/Default.aspx
6.如果你希望被36氪报道,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在这里!B2B:B2B 的热潮还没有过去,从初期的找钢,到后期的找塑料、找布、找棉花、找船、一亩田等等领域,很多行业的商品交易仍存在商品短期价格频繁波动、交易链条过长、经销商服务质量不好或不承担服务属性等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或许你就是下一个独角兽。 https://www.36kr.com/p/5037540
7.千万吨化肥淡储,是双刃剑更是压舱石对此,承储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实践。朱华国表示,目前云南农资与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有效的联储联销。厂家出产品,经销商出仓库,生产企业降低了成本并增加了市场份额,流通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利润空间。厂商共享资源、均摊风险、合作共赢的联储联销模式备受好评。 http://www.zh-hz.com/HTML/2019/01/28/40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