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李兴民摄影报道)为了迅速恢复我省的甘蔗糖业,巩固甘蔗产业精准扶贫成果,助力蔗区乡村振兴事业,1月6日,省糖业协会、省甘蔗学会经过认真研究,就当前我省甘蔗生产如何科学地恢复发展的问题,向全省甘蔗糖业界及各有关方面提出指导性的建议。近日,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糖业协会的专家。
区位优势进一步激发农企发展蔗糖产业信心
省糖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京说,历史事实已经反复证明,海南是发展甘蔗糖业最佳地区:
一是光温条件最优,甘蔗单产和蔗糖分都可以做到全国最高。早在1974和1979年崖城和澄迈就曾经创造亩产超过20吨的全国最高纪录;2019/20榨季海南全省平均甘蔗蔗糖分超过16%,海头、昌江、长坡糖厂包揽了全国甘蔗蔗糖分前三名,全省平均混合产糖率达13.90%,比全国重点制糖企业集团还高1.16%,相当于100万吨甘蔗多产糖1.16万吨。
二是琼西地区远离大城市,交通不便,土地干旱,农作物商品率低,目前还很难找到可以替代甘蔗的经济作物,广大农民始终无法舍弃甘蔗这种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稳定可靠、不惧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作物。
三是琼西地区撂荒山坡地较多且坡度不大,完全可以普及生产全程机械化,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甘蔗种植成本。
四是甘蔗糖业有着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服务体系,政府和制糖企业可以实现产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巩固脱贫致富成果。事实上,龙力、长坡、海头、昌江糖厂都已经成为受中国糖业协会通报表彰的全国扶贫先进单位。
五是海南岛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富硒土壤,可以迎合新时代人们追求返璞归真保健食品的需要,大量生产天然、独特的富硒红糖,利用自贸港的优势开拓国内外保健红糖市场。
订单农业建立糖厂与蔗农之间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甘蔗制糖业固有的“砍、运、榨一条龙”等特点使得推行订单农业、实行原料甘蔗的计划生产与供给尤为重要。
破解瓶颈多措并举提高甘蔗生产经济效益
海南省的甘蔗生产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导致甘蔗优良品种的推广和科学技术的普及都严重滞后,甘蔗生产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用现代化、标准化的理念来武装大家的头脑,通过工业技术手段把科学技术融入到甘蔗生产中去,促使大家自觉采用良种良苗,接受先进技术,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道路,不断提高甘蔗单产、糖分和产业综合效益,以期从根本上实现甘蔗产业的提质增效。
农业农村部甘蔗专家组成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杨本鹏表示,甘蔗良种的推广,重要的是要加快推广业经多年反复试验证明是适合我省栽培的高产、高糖和抗倒伏、耐干旱的良种,并争取逐步做到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达到4:4:2左右;甘蔗良苗的推广,要以已获得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肯定与支持的甘蔗脱毒种苗为核心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满足各蔗区生产需要;甘蔗良法的推广,要力争集成推广轻简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推广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水、肥、药”精准施用、节水灌溉及宿根蔗综合管理技术。
当前,我省的甘蔗生产正面临着劳动力严重匮乏甚至屡屡出现请不到砍蔗工的窘境。突破甘蔗生产劳动力成本过高尤其是砍收费用过高这个“瓶颈”,是推进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耕、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是甘蔗生产实现降本增效最为关键的措施。近年来,我省甘蔗生产中的机耕和下种乃至田间管理方面的机械化作业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制糖企业从省外所引进的甘蔗收获机械化作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经过多次改进的甘蔗收割机械也更加科学、高效、实用,但与兄弟省区比较海南迈出的步伐还太小、太慢,不适应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形势。
杨本鹏建议,海南西北部土地较为平缓,且冬春季干旱少雨,是我国最有条件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蔗区。他希望全省各制糖企业,从开榨之日起,就要根据自己的甘蔗生产计划,全力动员并从各个方面支持蔗农群众尽可能地早种、种好新植甘蔗,早管、管好宿根甘蔗。能用的种苗一根都不要浪费,能用的土地一块都不要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