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前备货行情越来越明朗,市场各方主体也基本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了决策,从上周末开始,小麦市场下跌范围及幅度明显增加,小麦价格屡刷新低,越来越多的企业收购价已经跌破1.35元/斤;而春节前计划出手的存粮已经陆续出售,近期小麦上量明显减少,周末部分大型面粉
随着春节前备货行情越来越明朗,市场各方主体也基本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了决策,从上周末开始,小麦市场下跌范围及幅度明显增加,小麦价格屡刷新低,越来越多的企业收购价已经跌破1.35元/斤;而春节前计划出手的存粮已经陆续出售,近期小麦上量明显减少,周末部分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收购价格小幅反弹。
截至1月27日,主产区普麦主流进厂价:山东1.335~1.39元/斤,河北1.33~1.37元/斤,河南1.32~1.38元/斤,江苏1.35~1.41元/斤,安徽1.35~1.385元/斤,较1月中旬下跌0.04~0.07元/斤。
春节日益临近,小麦购销一改往年火热的备货行情,综合分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制粉企业一直按需采购,1月份以来,小麦市场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整体维持偏弱走势,持粮主体情绪悲观,持粮待涨的期望落空;
通过“免费试种、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利益驱动”,以强筋品种为主导的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完成了6次品种更新换代,产量超50万吨。二是建良田。“良田”产“好粮”。坚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建成了77万亩高标准粮田,其中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二、8.1万亩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除直供茅台外,还用于生产有机面粉。三是优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土地流转和托管,探索出以订单种植为纽带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合作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单品种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实行“五统一”生产管理和统一价格收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四统一”营销管理,实现了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四专模式”,小麦产加销一体化模式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典范。
2023年初,小麦价格高位运行,受“口罩事件”影响,下游面粉走货缓慢,多以消耗前期库存为主,春节过后,随着企业陆续开机生产,部分库存不足的企业小幅调高收购价格吸引货源,小麦市场迎来开局小涨行情。进入2月份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霉变风险增加,部分贸易商陆续走货,叠加政策性小麦及各级储备小麦持续投放,市场供应端粮源不断,但消费复苏不足预期,企业承接能力有限,供强需弱背景下,小麦价格不断走低。
小麦种植遍布全国,主产区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其中河南为我国小麦产量第一大省,2019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5706.65千公顷,小麦产量3741.77万吨,增长3.9%,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28%。
消费淡季叠加上量增多,引起小麦行情高位震荡,但是在粮库高位采购的支撑下,市场主体心态坚挺,小麦价格仍是易涨难跌,预期三季度小麦行情整体震荡偏强,即便上量震荡但也难持续下跌或大跌。据了解,全国储备库收购合格小麦仅完成了总量的三分之一,为了完成轮入任务,后期储备库价格或还会提升。
随着粮库轮入任务完成,9月份奋战秋粮小麦腾仓,市场上量增多或出现短暂的震荡行情,但今年优质小麦相对偏少,后市行情依旧看好,下半年消费不断恢复,学校开学、中秋、国庆以及春节等集团性消费或带动需求不断爆发,后市面粉市场供需偏紧有望带动小麦价格上涨,尤其是优质小麦。不过也不能忽视潜在威胁,进口小麦持续增加、后期储备小麦的拍卖情况。
时代在变,消费需求也在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粮油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积极探索构建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从“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严格把控质量,实现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把“好粮食”变成“好产品”,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江南米道江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媛告诉记者,为了生产出好的功能营养大米,企业构建研发、育种、种植、加工、仓储、营养临床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精心培育推广品牌。在研发育种环节,公司与众多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培育具备低升糖功效的“建康1号”品种。在生产环节,严选秧田、筛选稻种、机械播种、精心育秧,严格田间管理、人工除草、潜水浇灌、绿色施肥,确保原粮质量;在加工环节,通过适度柔碾工艺保留大米营养成分;在储存环节,建设恒温恒湿立体低温储粮仓,确保当季稻谷和大米的新鲜口感。
专家认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竞争力、产业支撑力的关键。要持续推动“三链协同”,带动粮食产业全链条整体提升。加速延伸产业链,以加工转化为核心环节,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促进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链条由短到长。不断提升价值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增强粮油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供应链,构建高效便捷的粮油供应网络,促进大型超市、专营店、大卖场等多种业态发展。各地要立足粮食资源、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实际,明确粮食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塑造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成长态势;要把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作为重要载体,推动产业规模化、资源集约化、企业集群化。
生产出好的粮油产品,不仅需要粮食加工企业精耕细作,更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2017年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中央财政在产后服务、质量检测、优质粮油供给等方面累计安排补助资金近215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500多个,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5万吨以上的产粮县粮食质检机构监测覆盖率达到60%,带动增加优质粮食超过5000万吨,粮食产业全链条提升带动效果明显。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防水材料是建筑物的围护结构要防止雨水、雪水和地下水的渗透;要防止空气中的湿气、蒸汽和其他有害气体与液体的侵蚀;...
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
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呈液态,表面呈黑...
中国数量庞大的卷烟消费市场,多达3亿的烟民消费者,为雪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和生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