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粮食危机加剧、农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的种业振兴正成为一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行动。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长期以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板,高端种子市场曾被国外企业垄断。然而,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以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科技创新实践,逐步破解了“卡脖子”难题,走出了一条从“资源优势”到“科技强农”的振兴之路。
元谋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光照充足、降雨量少、终年无霜,生产出的种子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抗逆性强。1970年代,元谋县初步形成种业基础。经过数十年发展,元谋县已成为国家冬春种子繁制种基地。全县蔬菜制繁种量占全国60%、云南省90%,并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奠定了其作为“育种天堂”的核心地位。从青稞到粳稻,从十字花科蔬菜到魔芋,元谋种子凭借优良品质和广泛适应性,逐渐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元谋好比天然温室,可以缩短农作物的育种周期。繁育一个小麦品种,如果正常在北方种植,一个育种周期需要12年。但元谋的气候条件给农作物加代种植提供了很大方便,在这里,小麦的育种周期大概能缩短一半。”元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春华说。
如果说自然条件是元谋县种业的基础,那么科技创新则是其崛起的引擎。近年来,元谋县大力推进育苗设施智能化升级,引入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育苗环境的精准调控和种苗生长的实时监测。在新建成的智能化温室内,育苗盘上整齐排列的小苗茁壮生长,系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显著提高了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这一切,不仅降低了育苗成本,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高效的服务。
与此同时,元谋县通过深度融合科研力量,不断推动种业科技突破。从引入国内外先进育种设备到组建专业育种团队,元谋逐步构建起覆盖育种、扩繁、生产、技术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汇集了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等顶尖科研机构,建成了21个种业创新平台、10个专家工作站和1个院士工作站。依托这些科研力量,元谋县实现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选育出以楚粳系列粳稻、十字花科蔬菜、青稞为代表的优良品种218个。以金诚种业和思农种业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依靠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种子垄断,育成了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金诚种业董事长武成勇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研发,育成了高档番茄种子,彻底扭转了当地番茄种植长期依赖洋种子的局面;思农种业则依托智能育苗技术,推广种苗至全国乃至海外市场,成为元谋县种业发展的又一中坚力量。
元谋县种业的发展背后,离不开楚雄州现代种业振兴战略的全面布局。楚雄州通过实施“一园、两核、多基地”建设,打造了涵盖水稻、青稞、蔬菜、花卉等多品种发展的现代滇系种业体系。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平台,楚雄州累计育成粳稻、十字花科蔬菜等218个优良品种,其中“楚粳48号”更是实现了高原粳稻全国审定零的突破。这些科技成果,为云南乃至全国种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彰显了元谋作为“育种天堂”的核心价值。
随着“元谋种子”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元谋县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也迈向了国际舞台。青稞种子出口至玻利维亚、埃塞俄比亚,十字花科蔬菜种子远销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元谋县以“楚雄芯”为品牌,成功打开国内外市场。从青稞、十字花科蔬菜到粳稻,元谋种子在国内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每年430万亩麦类和1300万亩蔬菜种植使用元谋种子。以“楚雄芯”为代表的滇系种业,正逐渐成为中国种业自主创新的金字招牌。
“20年前,元谋的番茄种子都是进口的,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番茄种子。”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武成勇说。
未来,元谋县将继续加大种业基地建设力度,完善智能化育种体系,推动滇系种业走向更高水平。这不仅是元谋种业发展的新起点,更是我国种业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正如元谋县所证明的,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端稳中国人的饭碗,让“中国芯”种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