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较为客观地体现出气温、降水、物候诸方面在四季中的阶段性变化,对于认知天人关系,进而帮助人们妥善安排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清明”,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时为仲春与暮春之交,约公历4月5日前后,前承春分,后接谷雨。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明又演变为集上巳、寒食等节俗内容为一体的节日,也就成为了唯一被列入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气。
2022年4月3日,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的农民在田园里种植玉米。视觉中国图
一、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三月清明、谷雨前后是从事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唐代章孝标《长安秋夜》诗有云:“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诗句描绘的就是清明至谷雨时节,随着气温趋升、雨量渐多,日益忙碌起来的田间耕种场景。
清明至,意味着大自然基本摆脱了冬的束缚。然而,前春暖,后春寒,究竟在这段时日及其前后的哪几天耕作播种为宜,则还要视当地以及当年的天气冷暖而定。这在(同治)《增修施南府志》卷十中说得很明确:“农人量气候之暖寒,于此节(清明)前后播种。”而据(光绪)《巫山县志》卷十五载:“巫邑清明时,农人始渍种,谚曰:‘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盖因时播种,早则春寒未除,缓则秧迟。”所谓“二月清明”“三月清明”,是指在公历中日期相对固定(通常在4月4日、4月5日、4月6日间变动)的清明节,在农历中却变动较大,有些年份在二月,如2021年的清明节就在农历二月二十三,也有些年份在三月,如2022年的清明节即农历三月初五。二月、三月之别,也就意味着时日的早晚和天气的冷暖,而这正是春耕播种的重要依据所在。所以,如果逢上寒气犹盛的“二月清明”,最宜于清明后播种;换作回暖升温的“三月清明”,则应在清明前下播。
2022年4月2日,成都邛崃市夹关镇花秋茶园,茶农们正在忙活采摘明前春茶。视觉中国图
二、桑茶采摘、旺麦攒肥的关键季候
清明、谷雨时节,也是采摘茶叶的关键季候。清明或谷雨前采摘的小茶芽,是制作上品绿茶的不二选择,其干尖锐若枪,旁出形状如旗,因称“旗枪”,此称名自唐代起,一直沿用至今。
用清明至谷雨间所采茶叶制成的绿茶,则为“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纤嫩清透,但由于此时气温回暖,芽叶生长得更为肥美,其滋味亦愈发鲜浓而耐泡。(光绪)《会同县志》卷十三曾记载:“谷雨,始采茶,烈火炮制,三炒三挪,再用缓火焙干,味颇香美。”可见,从清明一直延续到谷雨,皆为采茶制茶的大好时节。
在我国盛产的众多茶叶种类中,江苏的苏州东山碧螺春、浙江的杭州西湖龙井、金华婺州举岩、长兴紫笋茶、安徽的黄山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各款知名绿茶也均以明前、雨前茶为佳。其中,长兴紫笋茶更是明确要求以清明至谷雨期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精制而成,只有这样才能臻于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芽味细嫩、芽香甘冽的极品境界。2011年,“紫笋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4月4日,成都,都江堰放水节拜水大典在都江堰景区宝瓶口旁举行。成都商报张士博/视觉中国图
三、清明时节的收成预判与祈愿
清明前后的许多节日活动、信仰、仪式都与下播希望、祈求丰收有关。蝗灾在中国历史上的爆发次数之频、牵涉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堪称世界之最,不仅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甚至还由饥荒激化阶层矛盾,引发社会动乱。按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的数据统计,秦汉时期蝗灾平均为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则均为2.8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时有蝗灾的发生。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许多地方的民间社会素有驱蝗祈丰的习俗活动。而在播种关键的清明前后,这样的活动更显得尤为必要。(光绪)《垫江县志》卷一云:“四月,插秧后,乡农集质,演傀儡灯影等剧,驱除蝗蝻,豫祈丰稔,谓之‘秧功会’。”看来,清明插秧后的迎神赛会,不仅是为了农忙后的短暂休养与自我勉励,更是为了借神祇之力禳除萦绕心头的蝗患之忧。(道光)《宁陕厅志》卷一则云:“(清明)是月,唱青苗小戏,祀土神,以禳虫蝗。”这又是希冀通过祭祀土地神和唱戏娱神的双重方式来驱除蝗灾。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除蝗灾外,就是水旱灾害。晴雨旱涝历来也是左右农事活动与农业收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一面播下种苗,一面憧憬丰稔的清明时节,不仅有以驱蝗为目的的祭祀、文艺活动,也少不了祈求风调雨顺的行为仪式。所谓“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洪水在清明期间的涨歇,对于预判整一年的雨水走势及农作物相应生长状况都至为重要。在浙江地区,还有“清明响雷头个梅”的农谚,打雷落下梅子雨,也就意味着青梅即将上市。清明降雨对于青梅的催熟作用及采摘提示可见一斑。此外,在北方,清明的雨水有利于小麦的生长,但在多雨的南方,晴朗的清明反倒会成就麦子的丰收,所以有农谚云:“清明柳叶焦,二麦吃力挑。”或曰:“麦吃四时水,只怕清明连夜雨。”由此可见,清明望晴占麦的诉求表达也是有特定地域属性的。
四川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正是源出于以上这些节气雨水讯息和农耕文化愿景的传统庆典活动。每逢清明节,人们都会来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鱼嘴分水工程处,举行砍断连接杩槎的竹索、外江水流入经岁修后的内江的开水仪式。以此盛大仪式,感恩都江堰水利工程一年一度的岁修竣工,并为春耕生产大忙季节的到来赐福。
作为“丝绸之路”的源泉所在,我国传统蚕桑业对维系国计民生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华蚕桑文化积淀、发展的过程中,不少祈愿蚕桑生产丰收的习俗活动亦应运而生,并递相传承至今。而作为采桑养蚕必不可少的起始阶段,清明时节往往是这些活动开展的主要时段之一。
2021年2月21日,民间艺人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直街社区余不弄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扫蚕花地》。视觉中国资料图
四、清明农事活动与禁火、扫祭、踏青节俗的谱系联结及其价值追问
许多地方都有清明“挂青”的说法,又称“挂清”“挂亲”“挂坟”“挂白”等,即将纸幡或纸钱挂于柴棍之上,并插在坟头或坟墓周遭,以行墓祭,是清明上坟扫墓习俗中最为核心的一项行为仪式。有的地方则干脆将上坟扫墓径直、笼统地称为“挂青”。正如(光绪)《大宁县志》卷一所言:“清明前后数日,咸上祖坟,曰‘挂青’。”(同治)《武冈州志》卷二十八亦曰:“三月清明节,设酒馔祭先墓,斩除荆棘,以纸钱挂树,插于墓上,谓之‘扫坟挂清’。”(民国)《沿河县志》卷十三则谓:“三月清明,前后十日各以白纸标挂祖墓,曰‘挂亲’。”(宣统)《永绥厅志》卷六对“挂清”在墓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挂清”的细分与称名绍述得更为详尽:“清明及正月上旬专祭于墓,虽远,哭必尽哀。乡村不知设木主者,四时惟墓祭。其祭新冢,必于春社前摘野蒿,和糯米、杂盐、肉饤煲之,名曰‘挂饭’,又曰‘送社饭’。其祭旧冢,春则清明,冬则除夕,凡祭墓必标纸钱于树竹间,名曰‘挂坟’,又曰‘挂清’,亦曰‘挂白’。”之所以称作“挂白”,盖因俗称丧事为“白事”,所挂之纸亦多为白色或黄白色。
“挂青”的墓祭仪式,历史上南北皆有。现今还在施行土葬的地区,仍有“挂青”之说,有些地方虽已无此确切说法,但类似的习俗形式却依然保存。而除“挂青”以外,将纸钱压在坟头也是不少地方,特别是北方中原地区上坟扫墓、行使墓祭的主要行为仪式。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认为,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往往体现出整体与多元、互动与认同相统一的谱系特征。实际上,兼具节气与节日两种文化气质与“文化身份”的清明本身就是一种谱系性的存在,聚敛着文化共生的逻辑力量。时常被遮蔽的清明农事活动与禁火、扫祭、踏青等聚讼不已的清明节俗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清明的独特文化形态,并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传承发展,不断激荡出新的民俗义项。因此,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的当下,当我们“遇见”清明,不仅有助于由慎终追远的反求诸己出发,重新审视生命价值的向度,或许也可以从清明农事播下希望、朝向未来的精神意涵中,找寻到春天的希望与奋发的力量。
(作者李柯,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民俗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林绿怡,上海市虹口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