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其实也不只是严宏昌
在1978年,刚经过10年动乱
经济建设跟不上
全国人民都很穷
生产效率都不高
当时我们的人均GDP
只有可伶的381元
中国只有10几亿人
但是在中国农村
就有足足7.7亿的贫困人口
明明新中国建立已经几十年了
亿万农民最关心的还是一个
让人无比心酸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吃饱饭?
现在,小岗村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望着一双双绝望的眼睛
严宏昌决定放手一搏
他要放弃大锅饭的方式
把田地分给每家每户!
在当时,这可是一项大事
搞不好是要被枪毙的
可是村子快要饿死了
不改也不行了
难道他们一群有手有脚的大老爷们
要出去讨饭为生吗?
1978年11月24日晚上
他把全村18户村民
召集到了会计严立华的家里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
严宏昌写下了一张
“生死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8位农民一个接一个
按上了自己的红手印儿
他们18个人为了吃饱饭
走出的这第一步
成了整个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生死状签订当晚
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
就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
因为自己的粮食要自己负责了
不勤快的就没饭吃
这个制度一改
大家都打了鸡血一样
天没亮就出去劳作了
改革的第一年
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
就达到了十几万斤
人均收入达到400元
是上一年的18倍
20多年吃救济粮的日子,就此成为历史
小岗村的事迹很快传了出去
1981年,全国正式放开包产到户
1982年,实行了24年的人民公社
宣告解体
这几个小小的农民
让死水一样的中国看到了希望
大家都太穷了
不能再守着本本不放了
要想富,我们自己先要改革
邓小平把副总理谷牧叫到办公室说:
“我们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你替我走一趟欧洲和美国
告诉他们中国要改革了
我年纪大了,就跑中国近一点的地方”
此后,谷牧去了欧洲和美国
邓小平去了日本和新加坡
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
就此吹响
第二个故事
是关于物价的焦虑
故事发生在1988年
那是1988年的9月
全国人民都在疯狂地抢购东西
盐、米、火柴、洗衣粉
但凡是过日子要用的东西
都被大家抢购一空
图:抢购商品,1988上海
在武汉,有人一下子买了200公斤食盐
在南京,有人买了500盒火柴
在广州,有个大姐买了10箱洗衣粉
在湖北,一个县的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
被愤怒的群众把柜台都推翻了
大家如此狂热地抢购东西
只是因为一件事
大家害怕物价要上涨了
那时,改革开放10年了
老百姓的家里有了电视、洗衣机
大年三十的时候
大家伙儿能坐在电视机前面
一起看春晚
然而,改革在改变了大家生活的同时
也诞生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在计划经济的时候
东西卖多少钱是固定的
我们有专门的物价局
说你这个东西卖多少
你就只能卖多少
可是,在不同的商家手里
相同的东西质量未必相同
好的赖的价钱都只能一样
所以,在这种制度下
大家没有把商品做好的动力
反正是好是孬都是一个价
图:国营商店的柜台
1988年,中国有的地方
已经放开了商品价格管制
由商家自己去定价
可是有的地方还是定量定价
这时候,市场上的部分商品
就出现了两种价格
“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
由于市场价格远高于计划价格
当时就有这么一群人
利用手里的关系“走后门”、“批条子”
拿计划价格的商品
然后倒卖到市场上
赚中间的差价
他们被称为“倒爷”
因为这些人的存在
市场上乌烟瘴气
他们为了批条子,到处找人行贿
还造成了严重的腐败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想了一个办法
放开对商品价格的管控
全部让市场决定
这个政策被形容成“价格闯关”
1988年8月19日
新闻里播放了一个
《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说将要放开价格管控
没想到的是,这一下全国震动
所有的人都知道
盐、糖这些生活必需品
本来是统一定价的,价格便宜
现在放开了
那会不会一下子涨到天上去?
这些必需品价格涨了
那我的工资岂不是变相少了?
我的生活就更难过了
于是,在新闻放出来的当天
全国就出现了
前面说的疯抢物资的情况
于是,通货膨胀席卷全国
198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
最高时超过了30%
创造了建国以来的历史记录
图:1987-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曲线图,1988年通胀率史无前例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