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提案者:崔建平提案选登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因为我省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转型阶段,在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体制、技术手段、基础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匹配或不完善的问题,这是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所在,也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易发、多发的主要原因。对此,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有效制定对策措施,彻底排除安全隐患,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广大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具体分析,主要在三个环节存在十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生产环节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生产主体规模过小且高度分散。我省有1760多万个土地承包农户,户均承包土地5.1亩,生产规模小、种养的农产品种类多、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是目前我省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生产体制,加上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生产随意性大,不利于标准化技术的推广,难以保证农产品达到统一的质量要求,这是目前我省乃至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不稳定的体制因素。

二是技术体系尚未成熟且难以落实。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是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从良种选育到管理技术,从耕作制度到施肥(饲料)用药等各个环节,都只注重了高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产技术体系,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研发应用。与高产技术相比,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还不成体系、不成熟、不配套,应用成本高、不划算,农民仍习惯于应用以前的高产技术,不愿意用虽有安全保障,但成本高、产量无保障的新技术,这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因素。

三是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且难以监管。在病虫害防治上,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用药浓度高、次数多、休药期短。在施肥上,重化肥、轻有机肥,用量大、方法不当、浪费严重。还有非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用于增产、增色、膨大、保鲜、防腐等。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这种滥施乱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很难监管。以农药为例,按照毒性危害大小和使用范围,农药分为禁用、限用、允许使用三大类别。禁用农药容易监管,一经发现即可依法查处,但限用和允许使用的农药监管难度很大。限用农药规定了使用作物范围,但农民不按规定范围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同一种农药,用在棉花上,是一种高产的技术手段,但用在蔬菜上,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罪魁祸首,农民将农药用在什么作物上很难监管。允许使用的农药随意加大剂量、增加次数、缩短休药期、改变使用方法的问题更加突出。比如,一般农药都规定有7-10天的休药期,很多农民在用药3天后就收获,必然导致药残超标,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药残留超标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第二,经营环节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农产品品牌尚未形成。我省大部分农产品没有商标和标示,不同农户、不同产地的农产品混装销售,即使发生了质量安全事件也找不到具体的生产者,导致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淡漠。有些有商标、有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由于认证不规范、证后监管不到位,也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要求,没有像工业品那样形成品牌效应。

二是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有些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优质不优价,挫伤了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使农民本来就不强的质量安全意识更加淡化;另一方面,在高端市场卖高价的农产品也不一定优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还很普遍。

第三,监管环节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尽管我省初步构建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体系框架,但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大部分乡镇只是在原来农技站基础上挂了个牌子,村级监管员的职责不清、素质不高,不适应日趋繁重的监管要求。

二是监管手段不配套。单就检测手段来说,整体建设水平低,不能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检测。第三方检测市场发育不完善,各级农业部门的检测机构建设明显滞后,设备少、配置低、检测能力差,许多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只能开展快速检测,不具备法定检测资质。少数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受人员、经费等限制,检测数量少、覆盖面窄,不能支撑监管职能的有效实施。

三是监管制度不完善。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比如,农药购买实名登记制度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还没有实现全覆盖,这是农药经营和使用混乱的制度性原因;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建立,产品采收上市还处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执行不到位,离“入市必检”的要求相差很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没有对农产品生产的最大群体----个体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作出强制性约束要求,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不强等。

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手段不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管不能常态化、不能全覆盖,形成了很多监管上的盲点、盲段、盲区,致使有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及时查处。

二、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要认识到问题的客观性、必然性,又要认识到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既要立足当前对症下药,解决现实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综合施策,解决基础性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按照“两个市场一个标准”的要求,对我省现行农业标准进行修订并强制实施。我省既是农产品外销大省,又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应大力推广安丘市区域化管理的经验做法,在国家农业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出口农产品标准,制订与我省农产品市场格局相匹配的农业标准并强制执行,实现出口、内销农产品标准的相统一。

二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严控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投入品实行特许经营和有条件使用,重点加强农药管理,在国家《农药管理条例》基础上,立足我省实际,修订《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同时,出台低毒生物农药政府补贴制度,尽快减少或淘汰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在生产上的应用。

三要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双保护”,划定食用农产品功能区。开展全省耕地质量大普查,摸清底数,分类制定质量指标和修复计划,在保住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确保耕地质量达标。按照耕地质量状况和不同农产品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分类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并严加保护。

五要按照“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要求,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离农民最近的一级政府是乡镇,离农民最近的一级组织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乡、村两级最了解农民,对农产品生产管理情况最清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掌握得最准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基础、最关键、最直接、最管用的是乡村两级,而这恰恰是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最少、力量最弱、手段最差、制度最缺失的两级。因此,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资源向乡、村两级倾斜,壮大基层监管力量,完善基层监管手段,强化基层监管责任,把问题解决在最基层。

六要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保持一定合作社发展数量的同时,重点对现有合作社进行规范,提高合作社的质量,真正发挥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同时,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年轻的职业农民,尽快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管理知识、生产技术,靠新型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济南市历下区龙鼎大道1号龙奥大厦15层邮编:250099

GeneralOffice,JinanCommittee,ChinesePeople'sPoliticalConsultativeConference

THE END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点问题及展望组建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在16个专业领域聘任66位专家。新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学科群,建立1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7个专业性实验室,启动检测技术和溯源技术等5个重大项目,着力用科技手段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以来,农业部门持续开展了3年的专项整治,大幅度扩大检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25/09/2205372_372009455.shtml
2.更大力度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民时评)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居民消费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农产品是否存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也更为关心。进一步做好从生产、储藏到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识别监测、评估和预警防控,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959696703827970&wfr=spider&for=pc
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 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4.1 完善和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 4.1.1 加强执法责任制 依据农产品的生产地将农产品进行划分,加强监管力度,使产地内的执法人员都有监管任务。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要从人员编制上入手,确保每个部门人员充足,为农业各部门提供人力保障;通过培训选拔人才,提升执法队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116/11048387.shtml
4.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外部性、各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欧盟为应对陆续爆发的农产品安全事故,特别是疯牛病危机,开始引入可追溯制度。随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相关研究。目前,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通过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9/c_128003425.htm
5.《农产品质量安全》模块一为绪论,主要论述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职业农民的经济效益、责任义务和法律要求之间的关系;模块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工作内容,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客观因素,论述了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作用和意义;模块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验检测,主要介绍了https://www.ngx.net.cn/ngmt/jc/ts/201709/t20170924_190934.html
6.澳大利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认证国外认证质量管理过去的10年间,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无缝结合,生产者开始更多地采用质量保证(Ouality Assurance,QA)方式,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加主动。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干预越来越少,而大多采用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让行业自身认识到生产应该受到限制,严格自律,从而减轻了政府负担,增强了行业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以https://www.foodmate.net/zhiliang/zonghe/105884.html
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机构体系、检测体系、标准化工作、投入品监管和制度建立健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主 题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管; 问题; 对策 [作 者]:戴杰帆 [作者所在单位]: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四川成都610041 [期 刊]:安徽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3380cede4fe1a7bdf7242.html?q=C/N
8.农业监管部门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doc因此,可以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福利,也为了稳定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政府不得不采取很多相应的治理措施。一方面,为了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环境,我国200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2006年4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026/807012712200301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