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这个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的见解,网上可以搜索到各种专家的解释,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说明。但是结合过往的项目经验需要小伙伴知道的是IP其实可以统分两大类:
形象型IP就是类似kakao、熊本熊、Molly、BT21等由艺术家或者明星等为基础演化出具有独特性的品牌形象。
虽然故事型IP和形象型IP在商业化时都可以进行漫画、动画、游戏、周边等内容的开发,但是实际接触下来,我个人认为故事型IP要比形象型IP更难开发,原因如下:
具体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流程如下:
这个就跟上战场前先检查自己的装备一样,才能明确的利用现有的优劣势及时调整作战计划,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是否拥有核心资产也就是IP?
是否拥有相互配合的团队包括商务、渠道、市场、设计等等,这里我们着重指的是设计团队
在16年时,国内才真正进入“IP元年”,在人人都开始做IP的大趋势下,IP行业细分出的商业市场也逐步开始形成,尤其随着18年中国Z世代人口数逐渐攀升,在他们的马斯洛底层需求被满足后,更加追求的是顶层精神需求带来归属感和陪伴感。同时Z世代的人均月可支配金额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0%,因此这波人群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我们IP衍生品市场强有力的助推剂。总之,目前国内IP商品化市场还处于蓝海市场,有机会的话大家都可以试一试。
在上面我也有说明,IP商品化需要设计具备很多综合能力,不仅仅是表层的设计美感,也包含了对项目的统筹、人员分工、b端商品的生产工艺及流程的跟进等等,所以我们根据业务细分模块建立了美术PM机制,以T队的形式,进行职能划分,更加专业高效的配合各类业务
那么针对设计流程如何规划设计方案呢?我们拿《狐妖小红娘》来举个栗子:
1-前期资产整合,由于IP商品化是部门新拓展的业务,整块内容处于零基础阶段,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快速学会走起来,一步是整合内容,一步是基础规范搭建,来形成统一的对外标准规范,让整块机制运作起来。
2-中期补齐模块,在核心内容搭建完毕后,这时我们需要结合业务细分模块诉求找到快速推进SKU增长的方法,学会稳健前进,以下是目前我们常用的4种设计策略:
贴图设计
定制设计
功能设计
这类商品设计更加考验设计师对商品工艺以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积累,因为需要打破壁垒做双向结合设计,比方说现在的暖手宝和小手办的结合,不仅可以暖手还可以随时替换小手办,赋予了新的功能,多方位满足用户使用和观赏的体验,这类设计不仅开发周期长,需要储备的知识量也很大,也很消耗资源,但是能够在具备“颜值”的情况下增加更多趣味性,助力业务扩展更多商机。目前市面上这类产品也不是太多。
品牌设计
这类设计是需要深度挖掘作品内涵并结合元素演化出的新品牌概念做创新设计,类似我们平台的一线牵、哪都通、人有灵等,这种模式主要是借力使力反哺ip,用来积攒口碑的和品质的,但是它需要部门协作集中运营,会消耗各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