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谋划食物供给体系建设物流产业链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通过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环节,可实现保值增值。面对产地农业经济效益低、农产品滞销等问题,应充分发挥各地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布局加工产能,强化产地预冷烘干、鲜切包装等初加工,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东北地区号称“中华大粮仓”,但粮食销售难尤为严重,应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推动“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面对鲜奶过剩问题,支持乳品企业发展奶酪、乳清等产品加工,增强产业链韧性。

产地“没人要”、销地“吃不起”,是农产品面临的两难困境。生鲜农产品保鲜期短,很容易腐烂变质,不易长途运输,大量农产品一旦滞销,在没有冷库的情况下就会烂在地里。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在产地建设仓储保鲜设施,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主食加工基地等,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态模式,为农产品冷链运输“保驾护航”,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提升农产品品质,让生鲜农产品能跨越时空限制,化解滞销问题,解决地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后顾之忧。

食品产业集聚发展是做大做强产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多地崛起一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各地应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引导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但应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应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集团,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应发掘中华传统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科学发展食药同源产业、林药产业,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近年来,“鼠头鸭脖”、油罐车混用、枸杞硫超标、梅菜扣肉槽头肉、茉酸奶原料过期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危害“舌尖上的安全”。发展食品产业,应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食品特别是新型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THE END
1.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有了路线图李佳路介绍,这20个试点城市的GDP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了全国总量的1/4,不少城市是全国和区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物流枢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中心,在推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促进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的来看,第一批试点城市商贸流通节点效应明显、工作基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471232411114100&wfr=spider&for=pc
2.建设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光明日报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依托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国农村经济特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快流通体制改革。目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还存在一系列的弊端。部分农产品的收购计划体制、部分农用物资的专营体制,使农业的产供销脱节,多部门的条块管理阻滞https://www.gmw.cn/01gmrb/1998-11/13/GB/17875^GM6-1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