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瞻发布报告:《中国碳交易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碳交易行业定义
碳交易行业分类
碳交易可以分为两大类:自愿性碳交易和强制性碳交易。自愿性碳交易是指企业或个人自愿购买碳信用或碳补偿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种交易通常是基于项目的,如植树造林或可再生能源项目,旨在通过投资这些项目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自愿性碳市场的参与者多样,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和个人等;强制性碳交易是指由政府或监管机构设定的碳排放配额制度,要求企业或行业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特定的碳排放上限。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配额,可以将剩余的配额出售给其他需要更多配额的企业。这种交易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同时也为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经济激励。
碳交易行业发展历程
碳交易行业上中下游
我国碳交易行业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从碳交易活动的数据来看,2013年到2021年6月间,中国已完成的碳交易总量达到了241,309,100吨。在这个期间内,市场在2017年见证了交易活动的最高峰,当年交易量高达4,900,310吨。至于碳交易总额方面,在自启动试点阶段以来,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累计交易金额约为58.66亿元人民币。在交易额的增长动态上,自2013年至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总交易额呈现上升态势。截至2021年6月为止,包含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以及深圳在内的各试点碳市场,已共同实现了累计配额成交量为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并在此期间积累了大约114亿元人民币的成交总额。
根据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展望,若参照2022年欧盟碳市场的规模基准——当年配额总量为15亿吨,实际交易量高达93亿吨,并实现了约7500亿欧元的交易价值,那么在实现金融化之后,预计中国未来的碳市场年交易量可能会突破100亿吨大关,相应的交易金额亦有望超越1万亿元人民币的水平。
截至第330个交易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量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单日成交量成功跃过了2亿吨的关口。在当天交易结束时,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总量已达2.00亿吨,总成交金额高达88.36亿元人民币,并且半数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已积极参与到这一交易体系中。进入2022年11月,至当前为止,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总成交量已迅速攀升至405.06万吨,在近几个月内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在此期间,碳排放权的价格保持在每吨58元附近微幅波动。特别是在11月24日收盘时,碳价报收于每吨58.00元,相较于该市场启动首日开盘价格,涨幅达到了20.83%。
碳交易行业政策
我国政府对碳交易行业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以促进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推动绿色发展。《“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此外,《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到碳交易行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标准化和计量技术的支持,推动碳排放权的确认、核算、交易和结算等活动的规范化和精确化。此外,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中,明确了气候友好型低碳项目和企业可以获得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内的多种金融支持和激励措施。
碳交易行业存在的问题
碳交易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碳交易行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排目标的框架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意义。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共识的深化以及《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的落实推进,碳交易作为市场化减排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在中国,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与运行步入正轨,未来发展前景尤为可观。一方面,政府将继续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逐步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并优化配额分配机制,提升市场流动性,这将极大推动碳交易市场规模的增长。
另一方面,碳金融创新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随着碳资产属性的进一步明确和认可,各类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持续丰富,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碳债券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工具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将深度赋能碳交易行业。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能够有效提升碳排放数据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助力构建智能、高效、可信的碳交易环境。总体来看,在政策支持、市场扩容、金融创新及技术驱动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乃至全球碳交易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领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还需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做出持续努力,以确保碳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