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为什么培育不出自己的跨国公司(搜藏)淡泊江湖

一、没有适宜的制度环境培育不出跨国公司

中国不能说没有跨国公司,中国的“巨无霸”也不少,前些年进世界500强的还只有中粮、中化等少数外贸巨头,现在中国银行、中石油、中石化等也进去了,其实中国的银行、电信、铁路、电力等领域的企业块头大的多的是。但中国人还在呼唤“中国的”跨国公司,因为靠行政命令“攒”起来、靠行政垄断“发”起来的,中国人自己先就不认可,也因此海尔等企业在提出500强目标时,就有了道义上的义气。但笔者更要说,没有适宜的制度环境,培育不出中国的跨国公司。

如家电行业,明星企业多多,但至今为止没有一家进入500强。不是说中国的市场规模不够孕育出个500强,也不是说中国的生产要素优势不足以支撑起个500强,而是中国的制度环境侵蚀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基础。若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中国大部分家电企业早就“死翘翘”了,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还活着,靠政府输血活着,躺在政府身上活着。该死的企业不死,该活的企业也就活不好,因为该死的企业不但继续霸占各种宝贵资源,而且还在继续扭曲、破坏市场规则和竞争秩序,进而把该活或可能活的企业一起拖向地狱。

在这样的制度环境里,那些明星企业的不合理行为,也就不是什么稀奇。就像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的长虹,其作为实在让人难以苟同。若说长虹几年前不搞什么国际化,专做国内市场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搏,在国内市场一样可以培育出国际竞争力。但却不能在国内市场走投无路后,扭头跑到国际市场上去甩库存。几年前笔者去长虹调研,那时其经营已很困难,笔者问有何办法,一位经理说听我们老板的,我们老板有办法,似乎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这些中高层管理人员无关。当年长虹计划出口几亿美元,笔者颇感诧异,因为国际市场不是自家后院,客户也不是我们的下级单位,出口还是有点难度。

指责那个华裔经销商是没用的,枪毙了他也挽不回损失。指责倪先生也没什么意义,他已经把一世英名葬送了,假如没有幕后交易,追究个渎职罪又能怎样?多半还是“工作失误”、“瑕不掩瑜”了之。

那么到底谁该对此负责?说到底,还是制度。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弊端,如管理人员任命制、没有监督、没有制衡、有权无责、有责无利等等,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绝不是个案,此类事件以前很多,今后也不会少-假如国有企业没有根本性改革的话。

但事情的发展似乎愈加令人悲观。有政府权威机构的权威人士说,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至今无解”。我们无言。借用哲学家的话说吧,为什么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为国有资产在那儿呢。

二、中国跨国公司的路径选择很是奇特

明星企业海尔也有难言之隐。前几年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典型案例,海尔在美国投资生产家电曾被广泛宣传。但遗憾的是,如此铺天盖地的报道,却缺乏一些最基本的数据支撑:海尔美国项目的投资金额是多少?生产能力有多大?这些数字几乎成了绝密,即使去海尔也问不出来,笔者已试过几次。说某个产品占了百分之几十的市场份额,是饭店和学生公寓用的小型电器,未免局限了点。但那些形象化的宣传却很多,如津津乐道当地把海尔工厂门前的路命名为“海尔路”等。可你当那是长安街吗?对于美国的一些小城镇(实际上美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比我们的小)来说,你若去投资几百万美元,雇佣几十个当地工人,你愿把门前的路叫什么名字都不稀罕。美国人知道中国人爱面子,还会帮你把挂牌仪式搞得很热烈,当然,费用得你自己出。

因没有新的、更详细的资料,不知为何这件事近年也不提了,笔者无从判断这一投资案例的成败。但仅从理论和经验判断,这一行为是明显违背投资规律的。

众所周知,美国本土1980年代就不生产电视机了,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划不来。难以想象,在经过20年之后,连承接了上一波家电生产转移的日、韩都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生产时,日、韩电子业巨头已有计划,今后几年将家电生产中心转向中国,某些产品生产甚至全部迁到中国,中国企业难道能逆势而行,跑到美国去投资生产家电?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配套最齐全,美国反而少这缺那,怎么把那机子攒起来?如果零部件还要从中国采购,可就更不对,出整机总比出零部件划算,不说运输成本,单劳动力就算不过账来,总不能放着中国便宜劳动力、甚至是现成的生产能力不用,而出口零部件到美国去用比我们高几十倍的劳动力成本组装吧?若是为避开贸易壁垒也不像,因为那样代价更大,连基本竞争力都没有了,绕过壁垒还不是一样死?何况美国对中国电器还没有那么多壁垒。若说那是张瑞敏逆向思维的结果倒有可能,但不是所有逆向思维都是对的,毕竟还有客观因素制约。

所以,海尔投资美国生产家电,即使成功也是特例,不可能推而广之。

与其说海尔投资美国是个成功案例,不如说是个成功的公关案例。张瑞敏除了去哈佛讲课、去达沃斯演讲外,在中国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成为中国公认的第一首席执行官。而海尔品牌据说己值几百亿,海尔也从一个集体企业,逐渐成为青岛市委、市政府直接抓的“疑似”国有企业。

其实就笔者愚见,海尔的很多举措颇有可置疑之处,包括效仿通用进军金融领域。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更是疑点多多。虽然海尔有“日清日高”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但都在生产管理层面,属于技术性的,重要的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建设似乎有所欠缺。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海尔几乎完全依赖张瑞敏。没有韦尔奇的通用还是通用,没有张瑞敏的海尔还是海尔吗?谁都知道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命运不能系于一人,关键是建立公司制度,可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能做到吗?

三、中国企业制度缺失根源在于产权失位

中国企业制度缺失根源在于产权失位。国企改制不是不能搞,而是必须搞,关键是怎么搞。中国银行、中国电信、中石油这样的企业自然不能简单MB0,这些企业主要不是来自于管理层贡献,但海尔、TCL,甚至长虹,为什么不能?中国人不傻,公平公正而又有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总能找出来。没有最优方案,次优方案也能找出来,而绝不能一条道走到黑,非抱着最坏的方案不放,甚至还有意无意强化它。

海尔发展到今天,即使考虑所有因素,包括初始的集体资本、政府的支持等等,张瑞敏个人无疑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以他对海尔的贡献,给他海尔一半产权都不过分,并且不是卖而是送。这绝不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郎先生虽然贵为教授,这里也别听他的,海尔本来就不是“国有”,何谈“流失”,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还是该有的,虽然海尔的面目越来越模糊),而恰恰是还企业产权的本来面目,是张瑞敏该得的,也是海尔要想真正发展成中国的跨国公司所必须的。

笔者从不否认中国人的企业家素质,而张瑞敏、倪润峰等人无疑又是中国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他们犯的一些连笔者这样的研究人员都能看出来的常识性错误,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而是因为内部和外部的制度环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他们的某些看似不合理的决策,不正是合情合理的吗?反过来再想一想,假如他们的个人权益得到应有实现,公司产权制度有根本性改变,他们是否会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公司经营战略,在遇到上述相同问题时,是否会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呢?

几年前笔者应邀参加TCL一次高层会议,议题是讨论入世后TCL的战略问题。笔者在发言中提到,尽管TCL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相比,在资金、技术、产品、规模、品牌、管理等方面尚有不如,但通过资源整和、扬长避短等办法,仍然大有可为;而产权结构,才是TCL的最大难题。虽然TCL当时的股权结构已经多元化,但控股58%的是惠州市政府。也就是说TCL的命运系于那58%的国有股,而那58%的国有股,又取决于惠州市领导的英明和开明。而我国的实际情况谁都清楚,终极依靠的却是最不稳定、最靠不住的。这样的产权结构安排,对于TCL这样的一个消费类电子生产企业来说,“不是长治久安之计,难以奠定TCL国际化企业(还有那‘世界500强’情结)的坚实基础”。或许是碰巧了,后来不久,TCL转让20%股份给5家跨国公司,使国有股下降到38%,虽然仍是最大股东,但市场化股份已经占主导地位。后来又经过一系列动作,TCL基本形成了比较合理、稳定的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大大领先于海尔和长虹。

也是在这次会上,笔者作为业外人士还斗胆建言,TCL应考虑把手机业务出售或与跨国公司“对接”。李东生说要把进不了行业前三位的砍掉,而笔者的判断是TCL手机很难进前三,或者即使进了也站不住。当时手机是TCL的最主要利润点,占全年利润的一多半,马上砍掉似乎不可能。但笔者认为从长远竞争力来看,TCL手机缺乏支撑,尤其是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技术、品牌差距都很大,不具有比较优势。当时TCL只是靠外观设计出奇制胜赢得了市场,那些花巧只能生效于一时,长久则难以为继,所以手机难以成为公司主导产品,即使成了代价也太大,并且会分散企业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这时出售可以卖个好价钱,转而把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上。如果不卖,也可以拿此部分与外商合资,既借助外商的资金、技术、品牌强化竞争力,又让外商分担经营管理成本和竞争压力。

后来的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TCL收购了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希望借助其技术力量补强自己。笔者对此前景并不看好。理由有二:一是阿尔卡特的手机生产,包括品牌和技术,在业内地位本就虚弱,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一线品牌没法比,甚至比不过三星、西门子,不说并购过程中还会损失部分竞争力,即使全盘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在如今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也不具明显优势;二是如此一来,TCL非但不能从手机业务中脱身,反而越陷越深,基本套牢,想回头都不行了。再要放手肯定损失巨大,如果硬着头皮做下去,恐怕结果也不见得好。这几年的现实情况也是离行业前三不是近了而是远了,进而有可能拖累公司其他主业。现在万明坚去职,TCL第二号人物袁信成亲自挂帅,会让手机业务重新焕发生机吗?笔者不敢乐观。毕竟大势如此,非人力所能为。

几年前TCL也曾收购过法国的一家电视机厂,目的是绕过欧盟对中国彩电的限制进入当地市场,与海尔投资美国有所不同,但不知如今效果如何。

此外,我们曾把国有企业上市作为国企改制的一种方式,但实践证明全然无用。境内上市就不要说了吧,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可“国企病”依旧。上市只是给国企多了一个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而已,银行的钱不大好用了再用老百姓的钱,且代价还更低不像利息还固定着,分红分不分还不是国企老板说了算?即使ST又怎样,大不了玩个重组。境外上市也是如此,只不过境外投资者不大好惹,B股没有办法了就拉回境内,让境外投资者高高兴兴地赚了钱“鸣金收兵”,入市的国内股民先暂且吊着;去香港、纽约、新加坡上市,钱是拿回来了,还不少,中国移动那样的一个就几十上百亿,可也添了麻烦,如千夫所指的双向收费就因怕境外投资者不高兴而迟迟不能取消,境内消费者只好“痛且不快乐着”。这样的上市充其量只是融资,无助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根本改变;而这样的融资,只会造成更大麻烦,既延缓了国企改革,又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机会成本甚至被无限放大。

四、期待中国的跨国公司

毋庸讳言,我们还没有建立起适宜中国跨国公司生长的制度环境。笔者从不担心中国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但却不能不担心制度扭曲所导致的竞争力削弱乃至丧失。让我们的企业捆着手脚去角斗,先就居于下风甚至已经败了。

笔者一向认为中国人天生具有企业家素质,没有理由搞不成自己的跨国公司。看看东南亚、香港、台湾的华人企业,看看华人在世界各地是怎么创业的,他们并没有受到当地政府的百般保护、多方扶持,甚至有着恶劣的生存条件(如当地对于华人的排斥和敌视),但他们不但生存了下来,还发展出一大批国际顶尖跨国公司。中国大陆,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市场条件,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全球的跨国公司都跑到中国市场寻求机会,怎么会孕育不出自己的跨国公司呢?

指责国外跨国公司抢占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是懦夫行为,跨国公司本就是在竞争中拼杀出来的,何况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还是在我们的法律政策规范内进行;

借口跨国公司比我们资本雄厚、技术领先也站不住脚,没有多少跨国公司能得到我们的国有企业所享受的那些政府扶持(哪个国家的企业可以借了银行的钱不还?哪个国家的上市公司可以只圈钱不负责,破了产还可以不退市?哪个国家可以把如此众多利润丰厚的行业,划定给某些企业经营?),而境外那些华人跨国公司起步时,实力根本无法与中国现在的企业相比。

再说,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具有国外跨国公司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起码是天时、地利、人得,中国消费者甚至反对中国企业在国内搞低价竞争,支持他们提价。假如我们连家门口的竞争都不敢坦然、自信面对,还能指望到异国他乡去竞争吗?

归根到底,中国企业缺的是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制度环境(社会)和微观制度环境(企业)。与其说21世纪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而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还不如说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建立跨国公司,技术不是短板,购买、研发,都可解决;人才不是短板,中国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又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资源也不是短板,比不了美国,总比日本强得多吧。但制度环境却绝对是短板,并且是短期内难以解决或弥补的。

要培育出中国的跨国公司,关键是要建设良好制度环境,而这需要全体国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痛苦。

所以,用不着天天担心中国企业这不行那不行,也用不着耗费国民财富、损害消费者利益去补贴这扶持那,把他们的枷锁打开就行。鸟出笼,鱼入海,虎归山,企业放市场,无为而育之。那时,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之迅速、群体之庞大,才会真正让世界震惊。

THE END
1.重磅!“2020·在华跨国公司300强”名单正式公布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被评为“2020跨国公司300强”。以下是由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组委会公布的“2020·在华跨国公司300强”名单: (中国经济报道 姚咏梅 章伟 王海珠 韩建军 雯婕 现场报道 感谢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提供支持)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4768148030985315&wfr=spider&for=pc
2.中国目前的跨国公司有哪些?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一个都没有,海尔,联想他们都不够格,别说在国外开个小卖部就是跨国了.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中国有多少知名的跨国公司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末试卷汇总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2aa6a217cd56cc91818245fbb0fa247b.html
3.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品牌名字的翻译,有哪些值得玩味分享?谈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名字翻译,Shell的中文译名“壳牌”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你知道吗,关于这个名字的读音,其实有一段小故事。 壳牌,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其实,壳牌的全称是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由英国和荷兰的两家母公司组成。而“壳牌”这个名字,源于英国母公司在19世纪初期的一段历史。当时,这家https://www.yoojia.com/ask/17-13928597157495809492.html
4.跨国公司对营商环境有哪些期待——中国青年网跨国公司对营商环境有哪些期待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提供了一组数据:美国对华出口贸易在2021年为美支撑近10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有77%在华销售,只有7%出口回美国。他说,尽管面临挑战,中美企业的贸易仍表现出韧性。 ———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j/202303/t20230328_14414667.htm
5.中国通信企业有哪些是跨国公司华为,中兴好像是吧通信工程师中国通信领域的跨国公司https://www.bkw.cn/txgcs/ask/3191948.html
6.企业家名单2023访华的外企高管有哪些访问中国的跨国公司大老板与此同时,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上,众多知名企业如苹果、微软、谷歌等也榜上有名。榜单不仅考量企业的规模,还注重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和市场表现。苹果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广泛的全球市场份额,连续多年稳居榜单前列。 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市值100强上市公司名单中,包含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其中,亚马https://www.verywind.com/rr/iimemceeymdcmnrrew.htm
7.中国的跨国公司什么样行业资讯文章导读:中国的跨国公司与早年的“走出去”有哪些不同?跨国经营给企业带来哪些变化?对标国际一流,咱们的跨国公司还要在哪些方向努力? 说起跨国公司,您最先想到哪家企业?是美国苹果、德国大众还是韩国三星、日本东芝?一个个名头如雷贯耳、享誉全球!现如今,曾经专属于国外企业的“跨国公司”名头也能用在中国企业身上https://swt.sc.gov.cn/sccom/hyzx/2017/5/17/519a7a4d5f64484bbdf03def515df958.shtml
8.中国十大跨国公司都有哪些?中国十大跨国公司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控控股有限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https://wenda.so.com/q/1688519379214195
9.百家跨国公司看中国丨专访Imagination中国区总经理刘国军2023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外资跨国公司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不可忽视,而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布局,也给中国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离不开跨国公司的参与和推动,跨国公司也将与高质量的中国共同成长。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挑选多个行业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07/c8379771.html
10.海尔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跨国公司”之一近日,海尔集团被中国外商网评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跨国公司”。该评选范围涉及在中国注册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国对外进行服务或生产的机构。该评选是跨国公司融入本土社会并得到肯定的最有力证明。 其它入选企业: 家乐福(中国)总部、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摩托罗拉(中国)https://www.haier.com/press-events/news/20110601_1356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