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产业百科

摘要:生物技术育种潜力巨大,有助于培育抗病、抗虫、抗旱新品种,大豆和玉米等主要作物转基因种子商业化加速,有望推动种业竞争格局优化;行业供需现状而言,种业市场化深化发展背景下,下游农业市场需求成为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导向。2022年我国种子产量和消费量约为2158万吨和2161.6万吨。进出口情况而言,2022年随着国内种价和需求波动整体种子进出口量小幅度下降,进口量仅为6.37万吨;出口量小幅度下降至2.77万吨。

一、定义及分类

种业是种子行业的简称,种子指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粮、棉、油、麻、桑、茶、糖、烟、果菜、药、花卉、牧草、绿肥及其他种用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等。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种子类别分为育种家种子、原种、良种,其中良种才主要是市场上流通的主要种子产品。

二、行业政策

种业振兴屡获强调,行业进入强政策支持期。“二十大”以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获重点强调。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生物育种产业化、国家级联合育种攻关等工作,已在推进之中,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要加强种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现代种业体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提高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良种繁育能力,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三、发展历程

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在新中国成立后种业市场才开始初步形成,一开始主要由政府组织进行良种的普及和推广,我国种业市场经历了“户户留种”、“四自一辅”和“四化一供”的封闭式种业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改革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2000年《种子法》实施为标志,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众多持续增长机遇和开放环境使中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市场之一。中国种业发展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种子企业呈现出从“遍地开花”到“百强竞雄”空前繁荣的局面。

四、行业壁垒

我国种业行业进入的主要壁垒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研发投入、规模经济性、技术要求等。尽管我国对植物新品种实施保护,对种子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和实收资本制度,但由于市场监管难度大、整体执法环境差,资本要求低,种子含量低,产品雷同,规模经济未充分显示出来等原因,进入种业门槛较低。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政企不分使得种业行业退出壁垒较高。“低进高出”壁垒的存在是造成我国种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大且呈无序竞争的主要原因。

五、产业链

种子行业处于农业生产的上游,被称作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种植的效果和经济效益,故而种子的研发和培育是种业产业链上游端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农药和化肥等原料,中游端涉及了各种农作物种子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下游方面主要是农产品收割完成的后续应用,按产品可分为蔬菜、水果、油料、粮食和林业等,按工艺可分为鲜食、初加工和深加工,终端应用主要有餐饮行业、医药行业、化工行业、纺织行业等。

种业行业产业链种子研发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育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化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湖北宜化集团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博斯贝尔家居有限公司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游蔬菜水果油料粮食下游

六、发展现状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足见种子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种子自身而言,科技含量高的才能更快更好地拓展市场,占领市场,为农民增产增收。我国种业正在快速发展,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有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种子也纳入商品的范畴,市场需求成为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导向。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种子产量和消费量约为2158万吨和2161.6万吨。2022年随着国内种价和需求波动整体种子进出口量小幅度下降,进口量仅为6.37万吨,出口量小幅度下降至2.77万吨。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种业政策重视程度提高,种业振兴、生物育种获重点强调

我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种业作为农业的核心领域,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为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近年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获重点强调,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级联合育种攻关等工作持续推进,推动我国种业品类和产品研发趋势加速推进,带动我国种业技术水平提升同时行业规模增长。

(2)国内种业教育和科研实力雄厚,是行业发展人才和技术基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持续普及和研究生等教育资源持续扩张,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农业产品关于国内亿万民众的饮食,是教育和研发的重心领域,政府重视下背景下,我国拥有众多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拥有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这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种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3)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动种业产品多元化需求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种子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为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年轻一代精神消费需求提升,城市出生人口占比提升,对农业的亲近需求发展,农家乐、旅游农业和观赏苗木等行业发展,叠加短视频等宣发效果带动,我国种业多元化需求快速提升。

(4)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市场竞争力提高

国际化是种子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够使种业企业得到更低的生产成本、达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种业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种业合作关系。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品种,我国种业在技术、品种和管理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2、不利因素

(1)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影响科研积极性和投入

(2)国际企业冲击,国内种业竞争激烈,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随着全球种业市场的开放,我国种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大型种业公司的激烈竞争,国际大型种业公司相对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随着国内种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龙头具备研发和资金优势,而种业行业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下游农产品产量和收入,行业呈现出“强者越强”态势,随着行业竞争持续加剧,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困境,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实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监管也至关重要。

(3)育种技术相对落后,对企业发展造成技术和研发压力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育种技术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我国的分子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相对落后,限制了育种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种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国内种业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力量才能保持竞争力。同时,需要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技术和研发压力。

(4)自然灾害、虫害和气候变化带来不确定性

农作物种子的育种、制种受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风灾、雹灾、涝灾、干旱与早霜冻害等严重自然灾害,玉米大小斑病、瘤黑粉病、玉米螟、红蜘蛛、蚜虫、水稻稻瘟病、纹枯病、褐变粒、潜叶蝇等重大病虫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对农作物生长和品质产生影响,或将直接导致种业需求减少,给种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需加强品种选育和适应性研究,提高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八、竞争格局

全球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国际企业拜尔、科迪华、先正达、巴斯夫和利马格兰等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种业市场随着需求推动行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张且全球份额持续提升,但我国整体农业生产条件相差较大,农户种植面积较小且作物品种繁多,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行业以中小企业和合作社,导致我国种子销售市场相对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随着2010年以来市场化持续推进,行业竞争持续加剧,隆平高科、荃银高科、苏垦农发、垦丰种业和登海种业持续布局种业,研发投入增长带动我国国内种业市场集中度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隆平高科和苏垦农发种业营收分别为36.89亿元和19.26亿元,占比我国种业规模在1%-3%左右,相较美国等发达市场仍存在较大差距,预计随着市场持续加剧,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升。

九、发展趋势

近年来草地贪夜蛾等虫害时而发生,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对种业的需求,而生物技术育种潜力巨大,有助于培育抗病、抗虫、抗旱新品种,是种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同时互联网普及,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可提高销售效率,降低成本,为农业供需便捷提供助力,我国种业对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视程度提高将推动我国种业国际化发展,全球市场竞争力提升。

随着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全球育种行业加速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升级,且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已率先进入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征的育种4.0时代。叠加全球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张,种业市场规模呈现持续扩容态势。据统计,2023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已增长至490亿美元,已较2017年的459亿美元增长6.75%。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总2015年的117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471.8亿元左右,细分农产品来看,玉米和水稻种子仍是主要占比,2022年我国玉米种子和水稻种子市场规模分别为422.7亿元和341.5亿元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THE END
1.金农种子网中国种子网络平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国家级制种大县项目建设视频调度会议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召开2024年全国小麦冬前苗情视频会商会 .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首批711份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 .部级春季市场检查种子品种纯度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圆满完成 .农业农村部:适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http://www.seedinfo.cn/
2.最新种子推荐,全面观点阐述与多方深度分析清流县旅游局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种子市场日益繁荣,各种新品种层出不穷,对于农民朋友和园艺爱好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需求、具有优良性能的种子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最新种子推荐”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分析正反双方意见,并提出个人立场及理由。 正反双方观点分析 http://www.qlgeopark.com/post/48912.html
3.作科所种子种子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党建文化返回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视频农科 - 科普视频 分享到 【作科所】种子 种子发布时间:2024-10-30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棉花花瓣色彩多样化的原因被发现 2024-10-30 可https://www.caas.cn/xwzx/spnk/kpspnew/a32c58cff3c3414b82cc9e3985f6c8f0.htm
4.农业种子市场(精选五篇)农业种子市场 篇1 1建立健全种子管理体系, 提高种子市场管理水平 1.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强化管理工作基础 种子管理机构是种子管理体系的组织保障, 是实施种子管理的有效载体。 1.1.1理顺关系。 按照“种子行政管理与种子生产经营分开, 监督处罚职能与审查审批、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职能相对分开”的原则, 加快改革步伐,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54kvix.html
5.种子网天鸿种子网中国蔬菜种子网中国玉米种子网种子网-天鸿种子网-辣椒种子,花卉种子,花菜种子,蔬菜种子,水稻种子,玉米种子,武汉种子交易会,广州种子交易会,中国种业门户,种业,400-600-1611,湖北种子http://www.seed-china.com/
6.汇客厅丨易中懿:“种子”是现代农业芯片,“种子品种创新”是重要交汇点讯 提到农业种子,你首先想到是什么?其实,通常种子概念不仅仅指稻麦等植物种子,它还涵盖生猪、奶牛等动物品种,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易中懿看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展望未来农业的发展,他在交汇点“汇客厅”,写下的也是“种子”二字。他认为“品种创新”一直就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10/66MHRwpFtYG7BmwK/1
7.上海农业科技种子有限公司产品展示上海农业科技种子有限公司与火爆农资招商网共同打造,专业用于上海农业科技种子有限公司招商产品展示、公司介绍、联系方式等信息展示。www.3456.TV愿您的产品招的火爆,卖的火爆!http://www.3456.tv/business/sasseed/product.htm
8.小麦种子图片大全小麦种子高清图片下载白色背景上的发芽的小麦种子孤立与剪切路径,在白色背景上的小麦种子发芽的 谷物和种子合集小麦大麦燕麦玉米亚麻小米大米巴克麦藜麦五谷养生 麦田背景上捧着小麦种子的农夫手小麦种子满手 小麦 粮食 农业 种子 作物 食品 金 收获 自然 农场 用木勺装小麦种子小麦种子用木勺 https://www.51miz.com/so-tupian/2169565.html
9.种子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权的国内权威三农视频网站,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新媒体领域全力打造的新平台。https://www.ntv.cn/folder1651/list.shtml
10.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透过这粒种子的市场变迁,我们看到福建农业的强“芯”之路。 渐失的品种优势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曾是商贸重镇。花椰菜种子买卖,盛行一时。 根据花球形态差异,福建花椰菜细分为福州型与厦门型。前者花球松散,口感松脆,适合煸炒,俗称松花花椰菜;后者花球紧实,耐储运,耐煮宜做羹汤,俗称紧花花椰菜。马巷,历史上是紧花花https://www.agri.cn/zx/xxlb/fj/202401/t20240122_8603374.htm
11.查种子农业云数据查询平台中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打造的农业云数据查询平台,包括查价格,查农药,查种子,查肥料,查病虫害,查特产等所有查询数据http://cloud.sinoverse.cn/index_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