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80年代的农村,大多数农民依靠着几亩薄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以此维系着家庭的生计。不像现在,打工机会众多,那时若没有一门手艺,农民们便只能守着土地,与泥土为伴,在四季的更迭中播撒希望与汗水。
为了让耕种更为顺利,农民们凭借着智慧与经验,创造出了一系列辅助农具。这些农具,虽无现代机械的精密与高效,却在当时的农耕生活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标志。
犁,是农民种田最重要的工具,在湖南农村的丘陵地带,田地往往面积狭小且地势起伏。古老的耕种模式在此延续了千年之久,牛耕成为了田野里常见的景象。
犁在牛的牵引下,在土地上缓缓前行,农民则在其后稳稳地扶着,口中吆喝着,指挥着牛的方向。每耕完一亩田,牛累得气喘吁吁,人也疲惫不堪。
那坚实的土地在犁铧的翻动下,逐渐变得松软,为后续的播种做好了准备。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微耕机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犁,这种老式农具渐渐退出了农耕的舞台,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与犁配套使用的耙,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田经犁耕之后,地面往往高低不平,此时耙便闪亮登场。它将田土进一步耙平,使得水田的表面平整如镜,方能进行插秧作业。
早期的耙,其耙齿多为木制,后来逐渐演变为铁制,更显坚固耐用。但在微耕机普及的今天,耙也如同犁一般,被束之高阁,渐渐被人们遗忘。
风车,虽名为车,与交通工具毫无关联。它是一种巧妙借助风力的农具,专门用于清理粮食中的杂质。
那手摇式的风车,以木板精心打造而成,上方设有一个宽大的斗,用于盛装待清理的粮食。操作时,先将斗下的闩插上,倒入粮食,下方用箩筐承接。
随后,一手松开闩,一手缓缓摇动把手,风车开始转动,粮食在风力的作用下,饱满的颗粒直直落入前方箩筐,而灰尘、叶子与不饱满的粮食则被吹向尾部,实现了粮食的初步筛选。
锄头,这种农具可谓家喻户晓,在大江南北的田野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只是各地的锄头形状略有差异。
尖锄头利于挖掘坚硬的土地,扁锄头则在锄草等作业中更为得心应手,短把锄头适合在狭小空间操作,长把锄头则能让人在劳作时更省力气。
它用途广泛,挖土、挖田、锄草皆不在话下。即便在今日,农村仍有锄头的用武之地,不过在拥有微耕机的家庭,其使用频率已大幅降低。
扁担箩筐,是农村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挑运工具。
在湖南新化等地的偏远山区,道路崎岖不平,车辆难以通行,收获的稻谷等重物只能依靠人力肩挑背扛。
箩筐以竹子为原料,由篾匠师傅精心编织而成,有圆形、扁形、方形等多种形状。一担湿稻谷重量可达150斤左右,沉重的担子压在农民的肩膀上,每一步都饱含着艰辛。
扁担则有木制与竹制之分,它与箩筐相互配合,成为了农民运输物资的得力助手。如今,随着农村公路的修建,车辆能够直接进山,扁担箩筐的使用场景已越来越少。
箢箕,同样是竹子编织而成的农具,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有牛的农户家中,箢箕常用于挑运牛粪至田间,使其成为滋养土地的肥料。割草时,箢箕也能方便地装载草料,便于挑运。
箢箕有高杆与矮杆之分,高杆箢箕适合挑运较轻的物品如牛粪、稻草等,矮杆箢箕则能承受更重的负荷,用于挑土、挑沙等重物。
打谷机,是种稻农户家中的必备农具。在其尚未出现之前,农民们只能使用拌桶来脱粒,劳动强度极大。
80年代,脚踩打谷机逐渐兴起,虽较拌桶有所改进,但在水田中操作时,仍需耗费大量体力,且容易弄湿衣物。
如今,汽油机打谷机已广泛应用,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收割机更是大显身手,一亩稻谷半小时左右即可收割完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所介绍的6种农具,如今都被淘汰了,可它们是70-80后们难以忘怀的回忆,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