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乡村振兴基石,擦亮“川字号”农产品金字招牌
解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一个月前,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路径,培育“川字号”特色产业、发展先导性支撑产业,正是重要内容。8月1日在成都举行的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厅总经济师肖小余又首次透露了打造四川农业“10+3”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
这些产业不仅是未来四川农业发展的烫金名片,也将是万亿级食品饮料产业的重要基础。“川字号”农业产业体系的敲定,背后有何考量,基础是什么,又将如何突围?
王林本报记者李淼
A
“10”张名片
立足优势着眼长远,重新梳理敲定十大特色产业
川版“10+3”农业产业体系,具体指什么?肖小余透露,将重点培育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薯、川药、川桑、川菜、川果、川鱼、川竹十大特色产业,做强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这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部署。”他说。
为何瞄准这十张名片?记者梳理发现,早在10年前,我省出台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大力发展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烟叶、花卉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又重点推进川粮、川猪、川茶等十多项优势种养业及农业休闲观光业等特色产业。
如我省中药材蕴藏量全国第一,生猪存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全国第一,茶叶面积和产量已跃升全国第四位,并建成全国最大的冬春喜凉蔬菜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我省不仅有国内最大优质茧丝基地,桑果业近年也闯进全国第一。
B
“3”大支撑
首次明确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借此整体提升农业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而智能农机是发展方向。我国不仅把农机化和农机装备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抓手,“中国制造2025”也将其列入十大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省内农机装备制造企业500多家,农机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阶段。但因地理环境等原因,结构性过剩和需求不足并存,可供丘陵山区使用的品种单一,自走式稻麦联合收割机仅3万多台,蔬菜收获机才几十台。”该负责人介绍,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小农机生产不少停留在作坊式加工阶段,智能化信息化融合也不足。
冷链物流也是我省现代农业亟待补齐的短板。全省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已提升至18%、33%、30%,但流通腐损率仍较高。其中,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不足尤其突出,如可将蔬菜“催眠”以延长保质期的真空预冷机,省内仅数台。“‘最初一公里’问题不解决,农产品就卖不远、卖不起价。”省内某农产品外贸企业负责人坦言。
C
实施路径
将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产业兴旺先进有望获奖励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目前我省正加紧制定“10+3”农业产业体系总体方案和13个单项方案。
“园区不仅是引领生产、技术推广、加工提升的平台,也将是促进就业甚至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的平台。”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推进方案也在加紧制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