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号,随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搭载的中国空间站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抵达了北京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这次在中国空间站培育的三粒植物种子在经历了120天的太空之旅后,都成功发育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做到全过程在轨培育水稻种子的实验。
人类要想在太空长期生存,就必须要经过不断试验和测试,保证植物和农作物能够微重力的环境下完成世代交替成功繁殖种子。如何在狭小以及氧气光照都稀缺的太空实验空间完成从种子到种子全发育的全流程是中国空间站实验团队尝试探索和克服的的一大挑战。目前所有返回地球实验室的水稻样品一部分已经了做固定处理,将带回实验室继续培养,观察其变化和特征。
空间技术助力数字农业
农作物生长监测
利用2020年数据,大地量子团队研发的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动态监测技术,为农田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农情信息,不仅可以预测产量信息,也能在种植期监测作物的分布和长势。下面,是大地量子对五常市红旗满族乡水稻种植区的监测结果,根据图例显示,大片的绿色表明,这里的水稻长势喜人,农民丰收在望。
大地量子:五常市红旗满族乡水稻长势监测图
耕地资源监测
通过对耕地的常态化定期监测,让农业用户动态掌握耕地资源面积和分布情况,为“耕地红线保护”、“非农化”监管提供关键科学数据支撑。
大地量子:河南省淇县耕地资源监测
农作物分类识别
同五常的水稻一样,沽源县的自身条件让土豆得以在这里繁荣生长,也为沽源县“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称提供了背书。大地量子也决定看看土豆界的标杆产品在遥感卫星影像下是什么样的。
大量的土豆种植地块散布在沽源县境内
大地量子:沽源县土豆分布图(局部)
让我们放大看看细节,不论种植地块是如何排列的,在大地量子的作物识别技术下,总能准确找到只属于土豆的区域。
地块提取
利用高分辨率的影像及图像分割技术,对耕地区域内的地块边界提取,实现对耕地内地块数量、面积等信息的提取;同时,通过融合作物监测数据,还可以得到地块级的作物分布数据,达到“地块级”的作物种植管理。
大地量子:内蒙古额尔格图镇地块提取
大地量子利用先进的空间数字技术,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服务,真正做到科技助力筑牢粮食安全基石。精准的地表土壤信息和土壤墒情指数帮助农业生产部门更清楚的了解作物生长态势。
21世纪是人工智能竞赛的主赛场,也将是太空技术比拼的主赛场。大地量子坚持夯实我们的技术实力,努力将人工智能和太空技术的红利带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科技的力量加持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