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9日晚7:00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
农业是文化的源头,人类文化的发展及演变与农业密不可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农业依然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主导的国家。可以说,农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国家,这一特性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农业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软实力之争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一前提下,探讨农业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深远意义的。
一、农业和文化起源
数学知识的产生也和农业直接有关。李约瑟普曾以中国古代算术代表作《九章算术》为例指出此点,他说:“《九章算术》是数学知识的光辉集成,它支配着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但是,从它的根源上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关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们要解决的问题,土地的丈量、谷仓的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从中可见,早期的数学功用是为了解决人们在农业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宗教祭祀活动起源也与农业活动有关。在古代社会,农业是社会之本。因而,古代人们对农业的重视,很自然地通过种种祭祀仪式表现出来。例如,中国的汉族的生活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每年在春播秋收时都要祭拜土地,以祈求农作物的丰收。李锦山曾指出:“礼仪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郊天地、祭祖先、祀百神,而这一切宗教内蕴都具有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份论断无疑是切合实际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说,无论从文化的发源地,还是从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都和农业脱不开关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朝夕而就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农业文明的发展不但成为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之源,而且还使文化显现出农业的特征。
二、农业和传统文化
农业经济虽具有一般特性,但在不同的区域也具有特殊性。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大国,直至今天,“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产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系。
首先,中国农业是一种家庭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齐家治国、重义轻利的特点。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所以单个家庭就负有生育、生产、自我教化等多项功能。因此,家庭观念被特别看重,进而通过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升为国家治理的理想。这种理念具有强调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特征,并具有强烈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就是对这一特性最好的注释。
《礼记》中也说:“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的历史一样悠久。历史上许多文化形态都已中断或者彻底消亡,惟有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这与中国农业的家庭经济特性是分不开的。究其原因,家庭经济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和土地捆绑在一起,这就逐步建立起一种以“家”为本位的宗法制度,这种家庭伦理规范扩展到全社会,就成为一种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三纲五常里的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从实质上讲是一样的,君臣就是父子的另一种转换与表述。李大钊明确指出:“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大家族制度在中国特别发达。原来家族团体一方面是血统的结合,一方面又是经济的结合。……中国的大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农业经济组织,就是两千年来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政治、法度、伦理、道德、学术、思想、风俗、习惯.都建筑在大家族制度上作他的表层结构。”由此可以判断,历来统治者为了维持其统治,鼓励和支持并宣传封建伦理学说,其实从根本上维持的是封建土地制度。
第二,中国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保守性。小农经济是一种分散的、个体的、保守的经济形式,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农业社会的稳定性,文化上就是保守的心态,体现在国家政策性就具有一定的“闭关自守”性。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欧黑色中世纪的宗教统治时代,而往往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儒家思想来自于农耕文化,农业社会从来未曾改变,儒家思想也仍然稳如泰山。中国社会还有一个特殊现象,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到太平天国,总是以一个皇帝代替另一个皇帝,没有发生本质改变,这也是农业社会的稳定性导致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上层社会,农业社会没有改变,作为大家长的皇帝地位自然也不会发生变化。
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和分散性,使农民的生活长期固守在一定的区域内,并世代相传,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点保守和狭隘的因素。《柳宗元集》第二十四卷中“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有车、无求于人”就是描述的人们的封闭心理。土地具有不可夸大性,引发人对土地的持续争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矛盾不断激化,最后表现为争疆土而进行的战争。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体现了国人保守和狭隘的文化因子。汉文帝有诏书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持之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这是明显的一种对商业的排斥态度。这一政策最终演化成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后果是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比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近代中国的落后也和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关。
第三,中国传统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这就决定在文化上具有排外性、封闭性、观念保守、易满足、缺乏进取、反对变革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在文化上就强调自力更生,基本不需要进行交换,和市场化背道而驰,从而直接导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很低。《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写道“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在自然经济体系下的人们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化、产业化道路背道而驰。由传统经济导致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自娱自乐”,完全安于现状的心理状态。可以想见,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一方面导致社会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导致变革的延迟性和缓慢性。四大发明诞生于中国,而工业革命却出现在西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尊重科学技术,缺乏真正的积极进取精神。
千百年来,文化对农业与社会的发展无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愚公移山”为例,愚公的精神的确可歌可泣,然而愚公身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愚”。所谓“愚”就是不作可行性研究,不尊重科学,而一味地盲目蛮干,这种“愚”在大寨人身上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中国农民无疑是勤劳的,然而却很难说是智慧的。这并不是说缺乏学习的能力,而是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经习惯了“接收主义”,习惯于动手但不习惯于动脑,集中表现为大寨等运动中的“脑体倒挂”现象。
从以上分析可见,农业经济的特征直接决定了文化形态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中国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进取,同时又有消极、落后的方面,这些都是由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决定的,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
三、现代农业和当代文化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具有新的特点,即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业市场化、农业信息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突破了传统农业仅采取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采取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传统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壁垒逐步打破,城市农村逐渐合为一体的过程。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指农业突破传统封闭、低效的局限性,利用信息手段生产和管理的过程。现代农业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还进一步表现为文化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共生共荣。显然,现代农业和当代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说,现代农业的核心价值并不仅在于科技手段的利用,而在于现代农业的文化创新。
由于农业现代化是在历史上产生,也是在历史上发展的概念,而人类对现代农业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很难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解释。
农业现代化作为一具体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性。首先它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开始的,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次,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与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变革过程的描述。尽管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式及侧重不同,但都是农业发展共同规律的不同表现。再次,农业现代化在不同的时代和发展时期,其内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由于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换的社会变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由于现代化的动力和源泉的变化而其内容和标准也必然有差别。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决定了其相对性和地域性,所谓相对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是各不相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是指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下也是存在着差异的。这主要是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性导致的。
制度创新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它是理顺农业内部与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在农业内部,要实现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必须有理性的制度作保证,确保利益主体利益的合理分配,以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在农业外部,由于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农民、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也必须有理性的制度来协调各业、各部门和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建立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资源要素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配置;其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政府干预制度,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其三是完善农业发展中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克服因土地使用权分散和规模效益低对农业现代化的消极影响。可见,在中国人多地少、农户分散承包经营和土地要素市场受到禁止的情况下,制度现代化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上,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方式迥异,因而也就造成城乡文化的隔阂。然而,当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让位于工业生产方式,旧的城乡文化界限已经变得逐渐模糊,在文化上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首先,生态农业文化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现代农业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即工业生产技术引入农业,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被机械生产所替代,农业生产出现了规模化。与传统农业生产力相比较,现代农业生产力被极大释放。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技术进步相伴随的是农业污染性可能也在提高。既避免和消除农业的大规模污染,同时又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依靠农业的文化创新才能完成。在人们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时,逐步达成共识,即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种生态文化观,这种观念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文化观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可以说,现代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农业文化观念虽然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首先注重的是生态效益,也即,生态效益是优于其他两个效益的。
其三,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将被认同和接受。现代农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上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城乡居民居住区域的调整相对容易,比如人们可以选择生活在城市或乡村,但思想观念的调整则较困难,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农民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势必也会改变着其本身的文化观念。在这一转变中,传统的农民文化观不可能完全被根除,也没有必要完全改变,并且完全改变也是不现实的。可以说,在城乡居民居住区域被打破的时候,城乡文化观念的旧有界限也随之被打破了。界限虽然被打破,但固有的城市文化观和农业文化观相当一部分会被不同的居民坚守。坚守并不意味着封闭,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延续性和承继性。城乡的不同文化观念体现了个性和差异性,这是需要肯定的。在保留差异性的同时,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将被城乡居民的各个阶层所认同和接受,比如人权、平等、法制等观念,这些观念也将是城乡居民和平共处的基础,也是一种文化纽带,把城乡居民联系起来,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共融共生。在这一进程中,网络信息平台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以网络为媒介,将得到有效、迅速的传播。
综上所述,农业在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为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符合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困难性和长期性,惟有此,我国的传统农业才能真正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新文化体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