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国的八大茶叶种类

绿茶是未经发酵的,中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特点是汤清叶绿。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在初制茶六大茶类里产量最高,年产40万吨左右,绿茶产区最广,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等各个茶区。

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

二.花茶类

花茶又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为我国独特的一个茶叶品类。由精制茶坯与具有香气的鲜花拌和,通过一定的加工方法,促使茶叶吸附鲜花的芬芳香气而成。

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黄绿尚润;内质香气鲜灵浓郁,具有明显的鲜花香气,汤色浅黄明亮,叶底细嫩匀亮。

产地:产于福建、江苏、浙江、广西、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湖北、云南等地。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上等绿茶中加入一种香料——龙脑香的制法。13世纪已有茉莉茶窨茶的记载,明朝程荣所著的《茶谱》一书,对花茶的制法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扎花为拌。三停茶,一停花,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清道光年间,吴人顾禄的《清嘉录》载:“珠兰、茉莉花于薰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茉莉则去蒂衡值,号为打爪”。清雍正元年,苏州茉莉花茶批量运销东北、华北、西北市场。花茶较为大量的生产始于1851年至1861年的清咸丰年间。1949年后,我国花茶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产销量逐年增加,主销东北、华北、山东等地,出口东南亚各国,行销港澳地区。

三.红茶类

红茶是在绿茶的基础上经发酵创制而成的。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工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红茶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量最多的是埃及、苏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国及爱尔兰、加拿大、智利、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

四.乌龙茶类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其最负盛名的要数福建和广东二地产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数。乌龙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五.紧压茶类

紧压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做庄茶及其它适制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蒸、压等典型工艺过程加工而成的砖形或其它形状的茶叶。紧压茶的多数品种比较粗老,干茶色泽黑褐,汤色澄黄或澄红。在少数民族地区非常流行。紧压茶有防潮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藏,茶味醇厚,适合减肥等特点。

紧压茶,根据堆积、做色方式不同,分为'湿坯推积做色'、'干坯堆积做色'、'成茶堆积做色'等亚类。我国紧压茶产区比较集中,主要有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其中获砖、黑砖、花砖茶主产于湖南;青花砖主产于湖北;康砖、金尖主产于四川、贵州;普洱茶之紧茶主要产于云南;沱茶主要产于云南、重庆。

六.白茶类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基本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七.黄茶类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观察方法却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黄茶的基本制作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闪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有的揉前堆积闷黄,有的揉后堆积或久摊闷黄,有的初烘后堆积闷黄,有的再烘时闷黄。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而纳米黄茶能更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纳米黄茶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纳米黄茶茶根的利用是用来按摩二扇门(无名指本节处)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强穴位磁场产生调节作用,增加脂肪代谢。

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八.黑茶类

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由于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坯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逐渐由绿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就是黑茶的由来。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其中云南普洱茶古今中外久负盛名。

THE END
1.茶的种类及其特点茶的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历悠久,品种繁多,各具特色。茶叶的品种分类主要依据其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可分为六大类:红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黄茶。下面,咱们将详细介绍这六大类茶叶的种类及其特点。 一、红茶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以其红红叶的特点而闻名。红茶的制作过程包含萎凋、揉捻https://www.07358.com/jiemo/teazhishizt/831494.html
2.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一览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一览 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流行的饮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品种。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栽培出来的茶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点。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茶的分类品种及其特点为中心,为您介绍几种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茶。 1. 绿茶 https://www.coffee.cn/tea/post/131335.html
3.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是什么(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是什么(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 茶叶的分类和特点:茶叶分为红茶、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黄茶六大类。红茶的特点是发酵充分,性质温和,汤色红叶;非发酵绿茶,冷,绿汤,绿叶;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性凉;发酵后的红茶口感温和;乌龙茶属于半发酵,性质温和;黄茶是微发酵茶,性寒。https://www.mpegnet.cn/qtc/143666.html
4.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其实在茶叶种植上面也是比较广泛的,而且不同地区种植的茶叶呢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区分这些茶,将它们分门别类,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 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 1.绿茶 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茶,保留了天然的物质,不管是从干茶叶还是茶汤呈现出青绿色。绿茶是我国种类https://www.fandage.com/baike/20973.html
5.茶叶的分类与代表茶品种特点分析各种茶的代表品种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及效果 1. 绿茶 - 绿茶是中国茶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茶。它采用叶经过杀青、揉捻、炒焙等工艺制作而成。绿茶的特点是清香、爽,色泽翠绿。它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有助于清热、降火,并具有抗氧化、防癌的效果。 2. 白茶 - 白茶是一种轻微加工的茶叶,主要产自中国福建省。白茶采摘http://www.0411hd.com/2024baiqi/teayangsheng/1474110.html
6.茶树的种类及各自特点:全面了解茶叶来源与品质茶,作为我国国饮,已有几千年的历。茶叶品种繁多,其品质与茶树的种类息息相关。本文将全面介绍茶树的种类及其各自特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茶叶的来源与品质。 一、茶树的分类及特点 1. 按植物学分类 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上属于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茶属、茶种。学名为Camelliahttps://m.kdslife.com/2024baiqi/teashengshu/114118.html
7.茶的分类及特点课件.pptx茶的分类及特点课件.pptx,茶的分类及特点; 我国茶叶生产分布较广,茶叶品种繁多,因此成品茶叶的名字就相当多。那么这么多的茶叶必须给予归类,才能便于了解各种茶叶不同的品质特点。;茶叶的分类;(一)基本茶:绿茶;⑤香气:清新的绿豆香,栗香。 ⑥滋味:味清淡,微苦。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919/8066067020002051.shtm
8.茶叶的种类名称大全国内最全的茶叶分类介绍→MAIGOO知识下面为大家介绍茶叶的种类名称大全,帮助大家认识更多的茶知识。 中国传统六大茶类 绿茶 绿茶是什么 属于不发酵茶,是以新鲜茶树的叶芽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有着清汤绿叶的特点。 绿茶有哪些 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太平猴魁、https://www.maigoo.com/goomai/295698.html
9.茶叶的种类有哪些,八大茶类你都知道吗?以上即为茶叶的主要种类及其特点。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茶叶品种。《茶叶分类及六大茶类的代表茶分别是什么?》茶叶可分为:绿、红、黄、白、黑、青六大类 绿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红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祁门红茶、滇红、闽红等。黄茶https://hr.gan-ren.com/hc/rfmcctesnfcccmxcshx.htm
10.中国茶叶的分类和基础知识(详细)绿茶的外形多种多样,主要有:条形、针形、扁形、螺形、尖形、片形等。特点是叶绿汤清、清香鲜爽,多以嫩芽制成,尤以明前茶(清明前采制)为名贵,其次为雨前茶(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产量居六大茶类之首。 (二)绿茶的茶性 性寒,适合体质偏热、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饮用,绿茶有很好的防辐射效果,非常适合常在https://hacpai.com/article/157910148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