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物件、老农具、老家具,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见证了历史。
如今再次回顾那百废待兴的岁月,这些承载了记忆的老物件,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
“耱”或“盖”
这个用荆条所编制而成的农具我们一般称之为耢,但我们老话常称呼它为盖或者耱。
耢的形状大多都是长方形木框,木框上有等距离的长铁齿,尖头在下面,前边牲畜拉着,人双脚分开站在耙的中间两根木撑上,左右扭动前行中碾碎土坷垃的。
它主要就是用来松土或者平整地面的,是人民劳作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物品。
在当年这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只是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大多数人都选择用机器来耕地耢地了。
小人书、娃娃书
说到课外读物这个东西,想必很多人都不会对它感到迷茫吧。
这个东西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了,在当时,这个东西使用通俗易懂的图文方式风靡一时,里面的那一个个小故事那叫一个吸引眼光。
在当时只需要两分钱你就能租到一本,那时候谁手里的小人书多谁在孩子堆里就有话语权。
这就导致,大多数人的零花钱在那个时候都用来买小人书了,不过,当时也没有电视,所以这个东西就变成了硬通货。
现在应该还有人珍藏有吧,只是可惜这个东西在现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现在都只留存在我们的回忆里了。
马灯
马灯盛行于三零年代到八零年代,最早起源于欧洲,现在恐怕只有一些偏远地区的人还在使用吧。
在农村乡间小路上行走,如果没有月光铺路,那真是两眼一抹黑,啥也看不到,走个路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
马灯最早是作用于骑马时夜行照明用的,既可以当成照明工具又能当成一个装饰品。
随着电力的普及使得马灯逐渐退出大众视野,但那摇曳的火光将会永远留在许多人的心里。
除了马灯之外,还有煤油灯,这也是我们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在当时老家还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天黑了,电熄了,睡觉了,电到了。”
每当我们需要它来照明的时候,总是看不到它的身影,夜深我们休息的时候,又开始来电了。
这也导致我们一直在使用煤油灯,就是上面那个火,一不留神就会烧到头发,应该很多人都被这个火撩过吧。
烙铁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这个东西吗,它的头都是非常厚的,后面有一个长长的把手,这个东西叫做烙铁,跟现在的熨斗有着一样的作用。
只需要将它放在炉子上烧热,然后在需要熨的衣服上垫块湿布,之后就可以熨烫衣服了。
因为当时的衣服都是粗布衣服,只要用这个熨一遍,衣服就会变得板板正正的,当然对于那些丝绸制成的衣服就要小心一些了。
每当熨衣服时,身边总会围满孩子,他们都在盼望着自己的新衣服早点熨好,每当想起这个画面都会感到很温馨。
这个烙铁应该只有六零七零后的人使用吧,这可是妥妥的老古董了。
脚踩打谷机
都说“谷机一响,黄金万两。”这个脚踩打谷机也不知道是多少人的童年噩梦。
还记得以前帮爷爷奶奶收稻谷的时候,小孩就负责踩稻谷机每次收稻谷都要蹬掉半条命,并且拿稻谷的那只手还要非常用力,不然就会被卷进去。
只是现在这个东西大都留存在回忆里了,因为脚踩的已经被电动的所代替,电动的又被收割机所代替。
现在想要再看一眼,那都是奢侈,现在这个网上已经买不到了。
年画
年画是很常见的工艺品,民间古老艺术之一,常见的有活泼的胖头娃娃,手挥宝剑的古代武将,小孩骑着大鱼、抱着仙桃,每一个都可爱极了。
就是因为看着非常喜庆,所以一到过年啊,家里的长辈就会开始准备贴春联,贴年画。
从年画的那些图案上,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的人们将自己的愿望都寄托在了画上,甚至还流传出了一些说法。
比如老一辈的人就常说“想要生个大福娃,就要在怀孕期间多看年画娃娃,等到临盆的时候,保管跟画上的一样白白胖胖的。”
于是这个说法就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几乎家家户户都贴起了年画。
只是,现在的人已经精神已经富裕了,不会在像老一辈人一样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那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上海牌”手表
在富豪圈中,流传有这样的一句话“穷玩车,富玩表。”
所以在七零年代的时候,你要是有一块上海牌的手表,那才是面子与地位的象征。
要知道这个表在当时你就算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你得有票才可以,而且质量杠杠的,你就算是几十年前买的,到现在也能正常行走。
这款表是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据说当很多上海人纷纷到香港去选购世界名表时,香港人却专门到上海去寻找老式手表。
那时候的手表就如同现在的手机,五花八门的,非常畅销。
结语
时光荏苒,但回忆就是回忆,历史不会因为我们对它留念而停下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