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媒体人的样本,也是农资媒体人的缩影:质朴、真诚、自信、博识,你很难不被他吸引。但是,更打动人的,却是他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入骨的热爱。
谁能想?为一个脚本,一次次改动的执着?谁能想,为了一个选题,前后七年的坚持?谁能想,为了一个片子,不辞几十个小时的飞行里程?……
谈往日与乡村
从农村走出来,毕业之后虽然不在村里上班,干的却还是村里的活儿。
记者:小超老师,我们知道您的职业生涯是从《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开始的,您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目前的位置?
小超:大学学的是经济,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山东广播电视台工作,那时候部门是山东台的新闻部,新闻部有个节目全国知名,名叫《乡村季风》,那是全国新闻名专栏,工作主体为三农宣传。因为老家就在村里,所以最初的想法是既然从村里出来了,上了大学就别回村里了。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结果大学毕业工作了之后,虽然不在村里,但依然干的却还是村里的活。
当时在《乡村季风》干农业记者,工作是从摄像干起,从《乡村季风》到农科频道一干就是15年。这个过程中,走乡串户、田间地头,有很多记忆一生难忘,也收获了人生最大的成长,这个15年由摄像到记者到出镜记者再到主持人、制片人再到导演,仿佛整个电视行业里的工种我全部干完了。
记者: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强者。
随着工作的发展,自己内心中慢慢的开始出现更多的想法,总是在想,生命是有限的,可否在服务山东农民的基础上,也面对全国农民,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制作更多的农业节目,去服务全国更多的农民朋友。或许这是一种职业的扩展,也或许是一种生命的增值。于是开始有了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的原型。
记者:那现在的工作状态是什么?
小超:现在的话是三个地方,其实做一档节目从零到一的过程,很辛苦。现在是三个地方的缘分,一个是农林卫视的总部陕西西安,工作汇报的地方,一个是节目主体制作团队中心在济南,另外一个就是中国农科院的栏目编导工作站在北京,同时那里也是栏目的北京节目制作中心。三足鼎立,三地循环。
记者:农林卫视的新栏目是什么时候开播的?是怎么定位的?
小超:2016年3月28号,新栏目《中国农资秀》在农林卫视正式开播。农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是国内两大农业卫视之一,同时农林卫视也是国内唯一一个24小时播出农业节目的卫星频道,整体服务中国农业领域和农业行业,我们通过平台通过栏目,一是想服务全国的农民,二是服务做全国市场的农资企业,三是也想向全国推广农业技术。
于是在2016年3月28农林卫视一经播出,便是全国第一,即“唯一一档全国覆盖播出的农业、农资行业电视栏目”。当时中国农科院的张树清老师评价说“这个栏目的开播对中国农资行业来说是个大事”。同时因为栏目开播,对于全国农技推广部门来说,也有了可以发声的全国电视平台。
栏目成立后,我们在中国农科院设立了编导工作站,并设立的独立办公室,通过这个平台就把栏目和国内最好的农业技术资源联系起来了,扩展了栏目发展的潜力和增强了农业技术服务功能。
我们把栏目名称定为了“中国农资秀”以国家农业为范围,以农业、农资为核心。
谈节目创新
我就喜欢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要做一些能被记住的事情。其实无论媒体人,企业方还是受众,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对于极致或者对于高度的向往。
记者:做“中国农资秀”好像您又搞出了大动静?
小超:我这人有个毛病,喜欢干别人没干过的事。我还真要给您说说,我带领我的团队干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国内集中规模最大的环球农业采访”。在2016年10月份,我们和复合肥代表企业五洲丰启动了“环球农业采访”活动,到现在为止,走了6个国家:德国、法国、比利时、以色列、新西兰、巴西。计划今年9月底走第7个和第8个国家,即荷兰和罗马尼亚,之后也有可能去日本。我们已经走过了六个国家四个大洲,整体采访行程超过4万公里,现在整体活动系列片已经超过了50集,节目内容全是农业,我们把国外农业可以借鉴的东西,体现在荧屏上,风险给全国观众,到目前为止这次集中性的采访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一个。
第三件“国内第一次全方位解读土壤健康的60集科普系列片中国沃土工程”。和国内微生物肥料的代表企业元和绿宝,一起策划举办了“中国沃土工程”科普系列片。这个活动也由中国农科院全力协调,我们采访了以哈尔滨农科院为代表的东北土地;以广东省农科院为代表的广东、广西、云南的红壤;以甘肃省农科院为代表的大西北的盐碱地;以湖南省农科院为代表的湖南的土地;以山东农科院为代表的华北土地。从开始采访一直到5月底采访结束,现在已经超过60集,并被农科院和各地配合单位收藏,作为工作和参考教学之用。
记者:您一说几十集的节目,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拍摄的难度,这得需要记者们拍摄多少素材呀!我感觉难度挺大的!
小超:实话实说做这个工作不容易。但也是因为它的不容易才体现了它的价值。好多人都认为这个事很难实现,但确确实实实现了。
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这件事得有意义。我给我们的小伙子说,等到我们皮苍苍发茫茫的时候,你再来看这些纪录片是闪光的,那会是怎样的荣誉感!
我们现在有一个行为方式和原则,绿叶不忘对根的情谊,我们是绿叶农民是根,没他们就没咱,做节目老百姓不看,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所有的节目首先考虑观众和老百姓。只要老百姓爱看,有需求,我们就干。
我跟我们的小伙子说“当世界看不见你的时候,你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闷头干活”。当你干的出成绩你就像那个品质特别优秀的梨,你拿到市场上就能比别人多卖一毛钱,这就是价值。
我们的团队很给力,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做出了全国第一的成绩,人人心中都很有成就感。我觉得,人活着不能不现实,但也不能太现实。不现实太虚幻,不行,太现实,会错过一些有情怀的东西,我一直觉得没有情怀就没有未来。当然我们出品的节目也不能全靠情怀来呈现,虚幻和现实该怎么结合,需要看一个人的度和胸怀。
我说做这些东西,就是热爱。
记者:那您刚才说的那三件大事,都是基于农民爱看,是吧?
小超:没错,为什么做环球农业采访?因为好多老百姓一辈子都出不去,但是你不能否认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理念对老百姓有好处和影响,我认为这样的国外农业节目从开眼界的角度,中国的老百姓一定爱看。
第二就是走黄河,在中国农业领域有两条大河,长江与黄河,一个是创造了旱作农业的黄河,一个是创造了稻田农业的长江,这两条河共同构筑了中国的两大农业文明区,南北相加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耕区域之一。中国文明始于黄河,慢慢诞生了耕作。我想这样的文化节目,也是大媒体所需求的理念,同时也是老百姓喜欢了解的内容。我想今年黄河做完之后,明年可做个姊妹篇“我在长江等你”。
第三件是中国沃土工程,这个60集节目的前期拍摄我们用了1个月左右,前前后后跑了几万公里,兵分五路同时出发。大家都很辛苦,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成就感,和金钱没关系,和老百姓的需求有关系,这些节目都是科普节目,老百姓毫无疑问是需求的,这是促进一个人进步的根源动力。这和发多少工资、多少奖金没关系,也没人问,觉得这个事有价值就这么做了。这部系列科普片解读了国内各种土壤类型,现在正在播出,得到了被采访单位的高度好评,同时观众反馈也很强烈。
记者:感觉这三个节目都是既有高度,又有立意。
小超:做节目,首先你得有文化,得立意高远,你的思想境界得高,你暂且不要谈你有没有资源,有没有赞助,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得想你这个事能不能做能不能做成?能不能达到一定高度?只要对观众好,只要对行业好,有配合的企业我们当然高兴,没有配合的企业我们也要努力的克服困难去做,因为有高度、有价值。
我们怎么把这些节目做高端?全球农业采访,走黄河看农业,中国沃土工程60集,其中没有一集商业内容,可能最多的就是在部分节目中我们融入和植入了一点企业的产品和品牌。
记者:嗯,您做的事情都是源自对高度对极致的向往。
小超:结合现在的情况,2018年提出的两个活动基本思路。第一个活动是——“坐着高铁看三农”。高铁是我们国的一大亮点,从北京出发向四面八方辐射,东南西北四条线路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线路,沿路他有什么领域和农业特色,以高铁为主线的解读,这不就是新时代的农耕文明吗?
第二个活动准备和新华社一起举办飞跃中国农业的主题活动—在希望的田野上。比如三月份的时候飞跃云南罗平的几十万亩油菜花。十月份飞跃200万亩赣州的脐橙。然后六月份的时候开始飞跃成片的华北平原的小麦收获。到水稻收获的时候就可以飞跃万亩水稻收获,由新华社负责网络视频,我们负责制作播出,也是农业的大事。
谈责任
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自己不认识的那些人?我倡导绿叶不忘对根的情谊。只要老百姓愿意看,我们就接着干。人需要情怀,没有情怀,就没有未来。
记者:听着就让人激情澎湃,真是很好的想法。我现在脑海中就是大片大片飞跃的壮观的色彩,以及高铁奔赴的一站站农业盛景。我感觉,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传递出去。
小超:我接下来想给你聊的就是责任。一切的一切基于不是自私,而是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亲朋好友的责任,更高层面的我觉得是对不认识人的责任,你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自己不认识的那些人。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自己通过团队,通过小小屏幕,去给那些你不认识的农民带来一点点变化,哪怕是一点点帮助也好。我们通过节目要去帮助那些或许一生中都不会认识的人,这一点很重要,这些不认识得人是否真实存在呢?我们不知道,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我们认为他们存在。
比如我觉得这60多集土壤科普系列片播出去之后,会对一个传统农民产生一个保护土壤的一个意识形态,使他变得更会种地,这就是价值。我觉得一个看黄河30多集的纪录片节目播出去之后,可能让人很多人来了解了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提升了文化,这就是价值。一个环球农业的系列片播出,可让他们看到法国农场主,是怎么用三个人种上千亩亩的土地,并获得较高的效益,这就是价值。
接地气的节目一定可以使得老百姓有所触动而有所改变。
通过这个节目帮助到一些不认识的人,这就是我的责任,但是在这个责任之上还有一个把关。截止到现在,包括我之前在山东台做的节目,没有一个镜头是用企业的资料。我说我们现在播出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节目,都是编导到现场去拍的,现在我们跑一千公里去拍摄一个节目很正常。不到现场拍摄,我们不做也不会播出。
记者:是的,不溢美,不隐恶,实事求是,是我们都要遵守的。
小超:是的,在节目中的一些对产品或者效果的形容词以及肯定的语气都没有,像这个产品没问题,产品用的非常棒,这种绝不可能出现在节目里。
现在我对我们的节目第一很自信,第二很踏实。为什么要做这些?只有严谨实事求是才能走的更远,回到节目的状态就是“绿叶不忘对根的情谊”。虽然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下滑,虽然我们的创收也有需求,但节目不以钱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农民和观众需求为导向。
我个人方面,今年开了一个板块栏目叫做“小超帮你卖农产”,在做一个产销对接的环节。我们做的最成功的一次是今年年初,莱西葡萄滞销,我们去做了节目,播出后一下帮他卖出了160多万斤,心里很高兴。
记者:产销对接您也做呀,卖难的确现在挺严重的。
【后记】
最近可能情怀的毒鸡汤,大家喝的多了。对情怀,对匠心,好像也都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感,但是我觉得,做媒体人,真的,还就需要这些,需要有情怀,需要有匠心。
在聊天的时候,小超一直在说,虽然过程艰辛,但是“回过头来,我能看到我的节目的那种自豪感,谁能体会得了?”我知道这种感觉是什么?因为,我也是如此,很多媒体人都是如此。看到自己的成果,或者会有少许“可以更圆满”的沮丧,但更多的是自豪感,那种做出了好作品,那种帮助了一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那种能给他们一些指引,能给他们一些思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吧。小超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那就是,读者、观众想看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其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小超一直要不停歇地创新:“走黄河看农业”,“环球农业采访”、“沃土行动”等等,不停地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去探索新的、未知的领域的原因——因为农民需要看!
小超,本名孙希超,1978年出生于山东德州。中国著名媒体人,著名农业电视节目主持人、制片人、节目制作人、导演,2013年度中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创办多个中国知名电视栏目,策划多项中国三农领域知名媒体活动。现担任中国唯一覆盖全国播出的农业、农资专业节目---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主持人、制片人。同时担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有机农业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绿色生态环境修护联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