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观察家锚定农业强国目标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2023年,我国“三农”各项工作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巩固增强,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稳步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三农”工作还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下一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夯实三农“压舱石”,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一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个底线;二是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三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四是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2023年我国“三农”各项工作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稳步向好,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巩固增强

1.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一是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增长1.3%。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面积1.57亿亩,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产量416.8亿斤,创下历史新高。二是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生猪产能保持稳定。2023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142万头,产能较为充裕,后期市场供应有保障。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水果供应充足。

2.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一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23年,中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多数省份粮食增产。2023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粮食增产。其中,新疆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等省区粮食增产均超过10亿斤,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达到73%以上。

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一是耕地保护持续强化。2023年,我国扎实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考”,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2023年四季度,中央增发1万亿元国债陆续落地,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第一批项目下达地方,支持规模达到5400万亩。二是种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来,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保障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三是农机装备补短板取得突破。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成功量产应用,再生稻收获机、油菜移栽机等产品基本成熟。产业应用从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过程延伸,由粮食作物向棉油糖、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扩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初加工业、设施农业等全面发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拓展。

(二)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稳步发展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稳步推进。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10月末,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1.6万家,组建联合社1.5万家;全国超过107万个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三是乡村休闲旅游快速恢复。《携程乡村旅游振兴白皮书(2023)》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乡村旅游订单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264%。四是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一批优质农特产借助淘宝、抖音等直播电商平台提升多维度曝光度及影响力,农村电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五是乡村富民产业带动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高于城镇居民4.8%的增速水平。

2.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截至目前,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等“三通”目标全面实现。

3.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一是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动扩大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运用覆盖面,总结推广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做法,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二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创新农民体育发展形式,乡村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鼓励开展乡村篮球赛、健康跑等富有农趣农味、体现群众特色的农民体育活动,超5亿人次直播观看全国“村BA”决赛,全网曝光量超400亿次。

(三)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

一是监测帮扶措施精准有效。截至2023年9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63.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二是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按照巩固发展一批、升级发展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要求,指导各地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已达到60%。三是就业帮扶任务超额完成。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297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77.8万人。四是东西部协作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东部8个省市向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31.9亿元,县均投入5187万元,动员社会力量捐助款物28.5亿元,协作双方互派党政挂职干部3045人、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

二、2024年“三农”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三农”问题仍然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难点和重点,当前我国“三农”工作还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一)各项生产要素投入保障持续增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实力

(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

一是数字乡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动能。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全国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到21.8%,一些地方实现了耕种管收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作业;生猪和家禽养殖信息化率分别达到36.9%、36.4%,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日益成为规模养殖场的标配。“数商兴农”等工程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农村电商发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正在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二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助力加强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投入持续加码,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形成,乡村生态产业链条逐步健全,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格局逐步完善,城乡融合扩大乡村振兴潜力空间

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上升阶段,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6.16%,与发达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进,加上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等新趋势的出现,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县域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产业吸纳就业空间能力,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巨大空间潜力。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持续增加农村民生投入,随着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逐步下沉,乡村地区薄弱环节补短板步伐加快,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将逐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完善乡村振兴整体体系和体制机制。

但也要看到,近几年,受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日渐频发,以及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应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外部风险仍然较多。我国虽然打赢脱贫攻坚战,但部分地区脱贫产业实际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在当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任务依然较为艰巨。从国内农业生产看,我国在耕地、种子、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矛盾依然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后期管护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国内育种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在种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原创性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国内种业缺乏领军龙头企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育种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许多难题亟待攻克。同时,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层次仍然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载能力不足。未来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三、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三农”工作重点任务方向,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下一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夯实三农“压舱石”,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一)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个底线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压实各地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在保耕地数量的同时,着力提升耕地的质量,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粮食产量。抓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和提升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两个积极性”,以补贴政策来平衡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比较效益,以逐步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让主产区在抓粮经济上得实惠。

2.巩固提高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一是继续落实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在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筛查预警等常态化监测渠道的基础上,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发现和化解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不断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稳岗就业帮扶等政策落地落实。继续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促进协作双方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更加注重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聚焦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

(二)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三)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就是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2.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三大重点任务”。一是聚焦富民产业助推乡村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商贸、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进而延长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持续推动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民生事业建设。加快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努力补齐交通网、物联网和互联网短板。合理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强化乡村治理改进创新。强化基层创新,协调好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鼓励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善治乡村。

(四)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顺应农民工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趋势,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提升县域产业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优势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立足县域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向集约、高效、绿色转型发展,促进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质增效。二是完善县域综合服务体系。顺应县城和村镇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县域功能定位,加快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县域城乡道路、市政、管网、数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强化县域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普惠共享,探索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多元化运营机制。

(徐策工作单位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梅怡工作单位系中国经济信息网)

THE END
1.焦点访谈丨牢牢把握住农业“中国芯”看今日好“丰”景蔬菜养殖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从源头开始,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力度。农业农村部此前表示,将持续增强重要种质资源等关键要素控制力。在培育优质中国种子的同时,相关配套的产业链、服务体系也要跟上。只有让我们的农业有了更多“中国芯”,才能迎来更多的丰收,我们的餐桌也才会越来越丰富。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FMOOVA0514R9L4.html
2.农业观察贯彻落实大农业观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举措贯彻大农业观建设农业强国需要遵循的原则 贯彻大农业观建设农业强国需要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现代化原则。新时期的大农业强调的是现代化大农业,农业强国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的农业强国。坚持现代化原则就是用现代化理念、思路、技术、方法与装备去谋划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https://www.ntv.cn/zxhArticle.shtml?id=227480
3.新观察——锄禾网,锄禾,中国锄禾网,锄禾日当午,有机农业的发展锄禾网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领先的农业类门户网站,立足中国农业科学院,致力于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生产模式”。 锄禾网,锄禾,中国锄禾网,锄禾日当午,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有机农业生态园,生态农业,农业互联网,农业供给侧改革,现代农业http://www.chuhe.com/_chuheguanzhu/
4.南国智库·财经观察从科技服务看海南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南国智库·财经观察 | 从科技服务看海南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南海网记者易帆 40天,亩产值超6000元,“稻+虾”双丰收,在海南省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指导下,琼海市博鳌镇莫村稻虾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养虾种稻致富之路。利用海南气候优势开展稻虾轮作,2月投放首批小龙虾苗218亩,经过40天的养殖,https://www.agri.cn/zx/xxlb/hn_24280/202409/t20240926_8674775.htm
5.农业行业观察专栏农业行业观察 智慧农业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农光互补”模式:现代农业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所谓“农光互补”,是在不改变土地性质情况下,立体综合利用土地,上方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兼顾农业生产的一种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农光互补,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http://ngx.179c.com/column/23.html
6.农业行业观察农业行业观察创始于2015年,作为国内最专业的头部农业新媒体,面向农业从业人员、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上下游供应商、产业链企业,打造信息交流、知识分享、管理辅导和品牌营销、资源连接的共栖互利型农业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农业行业观察—权威农业产业新媒体 -专业级农业人士关注的内容平台!我们以人为本、致力于服务农业经理人https://www.antso.cn/www/web62235.asp
7.[朝闻天下]农业农村新观察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朝闻天下]农业农村新观察 产业园兴起 乡村发展动能增强2019-05-21 07:31:02 [朝闻天下]农业农村部 今年农业农村经济亮点频现2019-05-21 07:29:02 [朝闻天下]日内瓦 世贸组织:全球贸易增速或继续放缓2019-05-21 07:28:02 [朝闻天下]关注中美经贸摩擦·意大利政治经济学教授 阻碍全球贸易 美做法毫无依据2019https://tv.cctv.com/2019/05/21/VIDErXwqGbnbUTseUCnt9pYH190521.shtml
8.经信所举办“皖农观察”第一期《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3年3月10日上午,经信所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交流中心举办第一期“皖农观察”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钟钰研究员等省内外专家学者和省乡村振兴局、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社科院、望江县及太和县农业农村局领导、专家参加会议。本期会商主题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安徽方http://jxs.aaas.org.cn/4308093/26003893.html
9.第181期现代大农业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经济记者观察 建立现代农业亟需破局与升级 近年来,食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越来越为大众所关注。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保障,进一步要求我国尽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就是用新的更优的生产要素,更先进的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农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企业将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鼓励农村承包http://jingji.cntv.cn/cjfocus/shouye/xdny/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