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从十四五规划看未来十五年科技行业投资的三大主线

主线一:提升创新能力、前沿科技引领新兴产业成长。《建议》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我们在《后卫生事件时代科技如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中提出,历史上科技领域的和新变革基本都是由美国企业主导,中国企业则长期扮演追赶者的角色,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面向这一不足,《建议》明确,在宏观上要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在微观上,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产业链各环节主要企业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商业航天,脑机接口等。

主线二:解决产业供应链安全问题。《建议》指出“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我们认为,上游的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软件等环节国产厂商自给能力薄弱,是中国半导体的薄弱环节。得益于科创板的设立及华为进口替代需求的带动,过去几年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发展迅速,目前国产芯片设计公司有近1,800家,已对主要中低阶产品已实现了国产替代;国家意志已明确要长期在高端、核心的领域进一步提升自给率,消除产业链薄弱环节。

风险

政府监管与数字经济的相互磨合;贸易摩擦不确定性。

正文

“十四五”科技主线#1:前沿科技激发创新动能

图表:AI+5G怎样改变各行各业

未来15年中国如何缩短与美国的AI差距?我们认为,美国人工智能体系较为齐全,从芯片到算法框架到算法到应用都处于领先地位,科技巨头推动人工智能多场景落地;中国互联网产业发达,积累大量用户数据,部分算法(比如与汉语有关的语义识别等)领先美国。展望未来,中国拥有更多的数据、工程师红利、政府更大力扶持、资本热捧。(美国对AI的投资已经理性化,更多体现为现有公司利用AI完善现有服务,提升效率。)

图表:中美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比较

图表:中美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规模比较(2017年)

量子科技:意义重大的下一代“战略科技”

摩尔定律渐趋失效,量子计算为中国提供弯道超车机会

目前,谷歌(GOOG.US)、IBM(IBM.US)、微软(MSFT.US)、亚马逊(AMZN.US)、阿里巴巴(BABA.US)等全球科技巨头均已推出量子云服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编译器开发量子算法,并通过云服务在云端的量子计算机硬件上进行运行。2017年,IBMQExperience正式上线运行,是全球第一个量子云服务平台。随后,阿里巴巴、谷歌、微软、亚马逊也相继推出了量子云服务平台。

图表:主要科技巨头在量子计算的布局

量子通信:量子密钥加密通信网络,保障信息绝对安全

图表:京沪干线/“量子号”卫星广域量子通信示意图

脑科学:脑机接口有望成为AR/VR之后的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

脑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924年,近期逐步开启商业化发展

脑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自身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脑结构理解:在1924年Hansberger发明了EEG脑电捕捉设备,实现了首次人类大脑电波获取,并在之后的几年尝试控制大脑信号并提出了脑机接口的概念;2)脑部信息读取:21世纪初,BrainGate首次尝试了侵入式脑机接口并且有较为成功的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控制机械做出简单动作;3)商业化落地:随着科技硬件逐步成熟,脑机接口应用逐步多元,BrainCo、NeuraLink等公司发布商业化产品。此外,Facebook也在2019年收购了CTRL-Labs进入脑机接口领域,我们预计未来有望与OculusVR结合,优化用户体验。

图表:脑机接口发展历史

脑机接口有望成为键盘,鼠标,触摸屏以后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

人机交互方式从按键、屏幕触控、语音助手、手势识别、眼部追踪不断发展,持续创新推动人机交互方式更加便捷、智能。在各种感官均已在交互中占有一席之地之后,脑机接口将脑电波作为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我们认为,脑机接口将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方式,主要体现在1)高带宽;2)反应速度;3)扩大用户范围及应用场景。

图表:人机交互发展路径

图表:脑机接口原理示意图

图表:国内BCI公司基本信息(2019)

空天科技:“十四五”期间我国商业航天有望迎来大发展

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

传统的航天应用以卫星为主,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四大方向。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产生了新的方向,在卫星通信领域出现了卫星互联网,以及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测等。更长期的如建设太空基地、移民火星等,也是人类航天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图表:商业航天的应用方向

图表:Statista预测全球航天经济到2030年接近6,000亿美元

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SpaceX

中国企业在商业航天上的探索,主要分为商业卫星和商业火箭。商业卫星按应用领域来分,包括通信、遥感、导航等。对于产业链上市公司而言,我们认为,目前国内低轨卫星星座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和火箭制造细分产业会率先受益。

图表:全球商业航天主要公司

“十四五”科技主线#2:产业链锻造长板、补齐短板

过去十年,中国在零部件、通信设备、互联网服务能力提升明显。通过对全球四千余家科技行业上市公司的整理分析,我们看到十年间,中国(含香港)在科技行业各个领域的收入占比都有所提升,其中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互联网服务的提升显著,但在上游的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软件等环节国产厂商自给能力薄弱。

图表:全球科技行业收入分布变化——2010年

图表:全球科技行业收入分布变化——2019年

锻造长板:中美摩擦升级背景下,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机会

“十四五”期间,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除了使网络本身向广覆盖、低时延、大带宽发展外,也将升级管基建(包括物联网、车联网、卫星互联网等)的整体建设,在此趋势下,我们持续看好5G基站、车联网路侧单元、充电桩、智慧杆、工业互联网的投资机会。我们预计至2029年,全球5G网络覆盖人口将到达40亿人口(2019年5千万人口),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50亿(2019年20亿),我国人均流量达到100GB/月(2019年9GB/月)。

图表:全球网络覆盖预测

图表:2019-2029年管基建代表基础设施预测

图表:全球人均流量数预测

图表: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预测

应用层面上,“十四五”期间应用生态将日益丰富,我国5G布局优势突出。5G应用生态的建设,中国产业链已经充分布局,我们预计有望取得领先。运营商、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培育生态,在智能抄表、智能照明等领域已形成初步规模。物联网操作系统层面,华为鸿蒙OS和阿里OS与Androidthings、GoogleBrilloOS、FreeRTOS等并驾齐驱。消费升级推动5G在家居健康领域的落地。同时,新基建为5G提供了早期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车联网、电力物联网、政务大数据等领域的投资成为下游应用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补齐短板:全球变局下中国半导体的发展路径

全球半导体价值链未来15年可能迎来巨大变化。根据SIA数据,美国2019年在半导体行业的市占率为47%,特别在设备、EDA软件等环节,以及CPU、GPU等计算芯片上占据领导地位。我们认为全球化是支撑美国半导体保持全球技术领先的基础,美国半导体企业通过服务全球客户来扩大收入规模,以支撑其进行高昂的研发投入,从而保持技术领导力获取高额利润,形成正向循环。根据BCG预测,在“维持现状”的假设下,未来2-3年内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从2018年的48%下滑至40%,中国企业的份额将上升4ppts到7%,韩国企业市占率上升2ppts到26%,日本市占率上升1ppts到17%。

图表:不同情景下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及国产化率的变化情况

图表:2019年全球主要半导体领域全球的市场份额概览

注:星号表示细分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其中一颗星表示市场集中度较低,二颗星表示市场集中度较高。三颗星表示市场非常集中,箭头表示中金预测未来10年的份额变化方向

“十四五”科技主线#3: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释放

数据要素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数字经济由狭义到广义,包含了三层定义:(1)半导体、科技硬件、通信服务、互联网等数字部门;(2)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基于数字产业技术的数字经济;以及(3)电子商务、工业4.0、精准农业等数字产品及服务使能增值的数字化经济。正如我们在《科技如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中所指出的,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在卫生事件期间进一步凸显,我国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正在从房地产、能源等有形资源,向数据等无形资源转变。2020年4月,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首次正式出现在我国官方文件中。我们认为在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过程中,拥有垂直行业数据的行业数字化转型平台类企业如G7(未上市)、涂鸦(未上市)等将是主要受益者。

图表:数据量增长迅速

数据资产如何流通交易:区块链或是可行解

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有望成为区块链下一个重要应用。数字资产既包括数据资产,也包括实物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数字化凭证。通过区块链搭建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可以将资产权利转换为数字通证在区块链网络上存储、交易,而分布式账本上交易记录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保证了资产确权的可信度。除此之外,相比中心化的网络,采用区块链作为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的底层技术还具有以下两个优势:

通证化实现资产部分所有权,增加市场流动性。通证化使得大件实物资产的部分所有权成为可能,降低了投资和交易的进入门槛,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

智能合约能够保障市场规则、提升结算速度。通过将业务逻辑引入智能合约,能够根据特定条件的满足自动划转资产,实现各类合同的自动执行、自动清偿,不仅保障了市场各参与方的利益,还提升了交易的结算速度。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有望进一步完善

图表:欧美中关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立法情况比较

(编辑:李国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让数据要素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电子报数据要素共创效应促进产业发展。数据要素的无界性和正外部性能够推动跨行业资源整合和新业态形成。数据要素不仅作为生产资料输入,而且成为连接不同产业、推动协同创新的桥梁。数据驱动的产业平台和服务不仅提升单一行业的效率,还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质态跃迁,推动全产业链的共生共赢与价值重构。 https://dzb.whb.cn/2024-12-08/7/detail-872810.html
2.数字成为新生产要素,谁能成为未来的执哨者?“倚天不出,谁与争峰”!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石油”,算力成为“新基建”,算法则成为“新内燃机”——数据要素资源成为数字经济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京津雄将凭借丰富的数据要素资源优势这把“倚天剑”打破“霜冻地带”的桎梏,与长三角、珠三角“决胜”于数字经济之巅,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执哨者。https://www.iyiou.com/news/202006121004538
3.数据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产要素【单选题】生产要素的5M1E是指()。 A. 人、机、料、检、环、测 B. 人、检、料、法、测、机 C. 机、料、法、检、环、测 D. 人、机、料、法、测、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在关系模型中,把数据看成是二维表,每—个二维表称为—个()。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以下方法https://www.shuashuati.com/ti/51dc0bb8865c48dbb64335626206f206.html
4.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共同构成新质8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 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 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 人工智能成为 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 A 新生产动能C 新生产方式B 新基础设施D 新生产工具http://www.ppkao.com/kstkai/daan/a866a09371944213bad58ef42bb897dc
5.数据要素影响税制体系的机理表现和应对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共同促成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业活动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质量生产需要投入更多要素,生产要素的概念不断泛化(洪银兴,2015)。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并引领商品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类生产要素共同提高生产率,创造大量https://www.ctax.org.cn/xsjl/202303/t20230315_1127717.shtml
6.数据要素专题分析:东风已至,加速启航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 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与资本、劳动、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生产要素的独特特征有三个: 非稀缺性、非均质性和非排他性。打破了自然资源有限供给对增长的限制,为数字 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和可能。https://www.yoojia.com/article/10790239775270613293.html
7.数据: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世界上首次将数据视为新的生产要素,并形成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生产要素框架。在这五大生产要素中,数据要素是传统生产要素理论的重大突破,准确反映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与趋势——从https://blog.csdn.net/jane9872/article/details/130181928
8.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由制造企业所生产的数据、由数据所萃取的信息、由信息所升华的知识,正在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新驱动、商品服务贸易的新内容,带来了新的价值增值。更重要的是,相比其他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具有的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打破了数据资源具有的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打破了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http://www.nmgsme.cn/News/Detail/37515
9.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要义,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重在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以数据开发利用为引擎促使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旨在走出一条生产要素高效协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增长路径。数据作为https://www.celaj.gov.cn/nationalresearch/info_itemid_8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