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市,2020年,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三位,为稳定粮食增产做出了一定贡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市首要责任,必须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粮食安全问题。“藏粮于技”是中央基于我国经济新常态和国内外粮食供求新态势做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路,是我国粮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好种打好粮。种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具有先导性,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上游保障。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
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技”战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农科院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白城市农业主推品种简介和主推技术要点汇编》小册子,包括10个玉米、8个水稻、4个大豆主推品种简介和10项主推农业技术要点,供全市广大农业工作者和农民群众在指导农业工作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参考。
编者
2021年2月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6天,比对照先玉335早1天,属中晚熟普通玉米品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2.0厘米,穗位1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形,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浅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4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感大斑病、穗腐病和玉米螟。籽粒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9.90%,粗脂肪含量4.36%,粗淀粉含量74.62%,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3080.5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选水肥充足的地块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6.5-7.0万株。施足农肥,一般公顷施底肥玉米复合肥500-600公斤,追肥尿素300-400公斤。注意及时防治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7天,与对照先玉335熟期相同,属中熟高淀粉玉米品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6.0厘米,穗位1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形,穗长20.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9.3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中抗穗腐病,感大斑病和灰斑病。籽粒容重730克/升,粗蛋白含量8.04%,粗脂肪含量4.04%,粗淀粉含量76.09%,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1920.5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选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5.5-6.0万株。施足农肥,公顷施底肥磷酸二铵200公斤、硫酸钾100公斤,种肥磷酸二铵100公斤,追肥尿素300公斤。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7天,与对照先玉335熟期相同,属中熟普通玉米品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18.0厘米,穗位123.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形,穗长19.7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粉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8.9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中抗灰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感大斑病和穗腐病。籽粒容重759克/升,粗蛋白含量10.49%,粗脂肪含量3.80%,粗淀粉含量73.29%,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2261.6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选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5.5万-6.0万株。施足农肥,公顷施种肥磷酸二铵150-200公斤、硫酸钾100-150公斤、尿素50-100公斤,追肥尿素300公斤。注意及时防治丝黑穗病。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中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9.5天,比对照先玉335早0.5天,属高淀粉玉米品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6.5厘米,穗位114.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形,穗长20.6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2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抗大斑病、灰斑病、茎腐病和穗腐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48克/升,粗蛋白含量10.50%,粗脂肪含量3.78%,粗淀粉含量76.45%,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2009.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公顷保苗5.7-6.0万株为宜。注意及时防治丝黑穗病等病虫害。
特征特性: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30天,与对照先玉335生育期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16厘米,穗位高118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果穗筒形,穗长19.4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粗5.2厘米,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39.8克。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穗腐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灰斑病。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76克/升,粗蛋白含量9.83%,粗脂肪含量3.67%,粗淀粉含量74.54%,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1599.5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足墒播种,及时防治虫害,保证一播全苗;合理密植,公顷种植密度6.75万株;肥水管理应注意基肥足,追肥早,配方施肥,大喇叭口期注意防治玉米螟。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8天,属中晚熟普通玉米品种。幼苗绿色,叶鞘紫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5.0厘米,穗位115.0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形,穗长20.8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40.0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籽粒容重751克/升,粗蛋白含量10.57%,粗脂肪含量4.17%,粗淀粉含量73.08%,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1798.5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选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6.0万株。注意及时防治玉米螟。
特征特性: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郑单958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紫色,颖壳绿色,花丝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5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果穗筒型,穗长21.2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42.6克。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灰斑病,中抗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中抗穗腐病。籽粒容重747克/升,粗蛋白含量8.02%,粗脂肪含量3.21%,粗淀粉含量75.68%,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1839.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5.5-6.0万株。种肥公顷施磷酸二铵375公斤,追肥公顷施尿素300公斤;或一次性公顷施玉米复合肥750公斤做底肥。
特征特性:普通玉米品种。幼苗叶鞘紫色,茎基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93厘米,穗位高115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花药紫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穗长17.4厘米,穗行数15.5行,行粒数37.4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8克。容重793克/升,含蛋白质7.12%,粗脂肪3.70%,粗淀粉75.81%,赖氨酸0.21%。生育期128天,比对照先玉335晚0.2天。平均倒伏(折)率0.7%。抗病性经接种鉴定,抗禾谷镰孢茎腐病,中抗丝黑穗病,中抗禾谷镰孢穗腐病,感大斑病。
产量表现: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5037.5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号增产6.6%。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上中旬播种,种植密度每公顷7万株左右。施肥:基肥应每公顷施750公斤复合肥;追肥:拔节期公顷施尿素375公斤。在大斑病流行区种植时,应做好防治工作。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先玉335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花丝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4厘米,穗位高11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果穗筒型,穗长20.0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7.0克。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感灰斑病,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中抗穗腐病。籽粒容重754克/升,粗蛋白含量8.54%,粗脂肪含量3.58%,粗淀粉含量75.32%,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2577.8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6.0万株。施足农家肥,种肥公顷施磷酸二铵150-200公斤、硫酸钾100-120公斤、尿素50-100公斤,追肥公顷施尿素300公斤。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27天,需≥10℃活动积温2650℃左右,属中晚熟普通玉米品种。幼苗绿色,叶鞘紫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2.0厘米,穗位95.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形,穗长20.2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40.6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中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籽粒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1.51%,粗脂肪含量3.46%,粗淀粉含量71.65%,赖氨酸含量0.34%。
产量表现: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2707.1公斤,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稀播育壮秧,4月上中旬播种,规范化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量150-200克,盘育苗每盘播催芽种子50-60克,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300克。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9×6寸,每穴3-5苗。氮、磷、钾配方施肥,一般公顷施纯氮135-145公斤,按底肥40%,分蘖肥30%,补肥20%,穗肥10%的比例分期施用;纯磷肥60-75公斤,全部做底肥;纯钾70-90公斤,底肥70%,追肥30%。水分管理采取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生育期间必须及时防治稻瘟病。
特征特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131天,需≥10℃积温2620℃左右。株高115.0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中上等,剑叶直立上举,茎叶绿色,每亩有效穗数19.9万穗。穗长21.4厘米,散穗型,平均穗粒145.4粒,结实率87.8%。谷粒长粒型,颖壳黄色,无芒,千粒重22.8克。依据农业部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糙米率81.0%、精米率71.1%、整精米率69.6%、粒长5.4毫米、长宽比2.3、垩白粒率14.0%、垩白度2.0%、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米质符合2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2016-2018年连续三年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成株期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苗瘟表现感病,叶瘟表现中感,穗瘟表现感病。2016-2018年,在19个纹枯病田间自然诱发有效鉴定点次中,最高病级7级,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490.5公斤,比对照品种长白9号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与插秧:稀播育壮秧,4月中旬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催芽种子200克。5月中下旬插秧。2.栽培密度:行株距30×15-20厘米,每穴3-4棵苗。3.施肥: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按底肥60%、蘖肥30%、穗肥10%的比例分期施用;磷肥(P2O5)100公斤,全做底肥;钾肥(K2O)100公斤,60%做底肥,40%做穗肥。4.田间管理:水分管理采用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
特征特性:中熟品种。生育期137天,需≥10℃积温2740℃左右。株高113.6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剑叶直立上举,茎叶绿色,每亩有效穗数22.0万穗。穗长19.6厘米,半直立穗型,平均穗粒143.1粒,结实率87.3%。谷粒椭圆形,颖壳黄色,无芒,千粒重23.6克。依据农业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糙米率83.0%、精米率75.5%、整精米率71.8%、粒长4.9毫米、长宽比1.8、垩白粒率7%、垩白度1.0%、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米质符合1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2016-2018年连续三年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成株期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苗瘟表现中感,叶瘟表现中抗,穗瘟表现感病。2016-2018年,在19个纹枯病田间自然诱发有效鉴定点次中,最高病级5级,表现中抗。
产量表现: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989.2公斤,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与插秧:稀播育壮秧,4月上旬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催芽种子200克。5月中旬插秧。2.栽培密度:行株距30×15-20厘米,每穴4-6棵苗。3.施肥:每公顷施纯氮140公斤,按底肥50%、蘖肥40%、穗肥10%的比例分期施用;磷肥(P2O5)90公斤,全做底肥;钾肥(K2O)100公斤,70%做底肥,30%做穗肥。4.田间管理:水分管理采用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
特征特性:生育期137天,需210活动积温2750左右,属中熟粳型常规水稻品种。株型紧凑,剑叶上举,株高102.4厘米,茎叶绿色,分蘖力强,公顷有效穗数26.8万穗。穗长17.4厘米,弯曲穗型,平均每穗粒数117.3粒,结实率88.8%。谷粒椭圆形,颖及颖尖黄色,稀顶芒,千粒重24.1克。人工接种和异地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中抗纹枯病和穗瘟,中感苗瘟,感叶瘟。依据农业部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糙米率84.7%,精米率73.9%,整精米率64.8%,粒长4.5毫米,长宽比1.7,垩白粒率8.0%,垩白度3.5%,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米质符合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
产量表现: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066.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上中旬播种,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250克。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9x4.5-6寸,每穴3-4苗。氮、磷、钾配方施肥,公顷施纯氮150公斤左右,按底肥40%、分蘖肥30%、补肥20%、穗肥10%的比例分期施用;磷肥100公斤,全部做底肥;钾肥130公斤,60%做底肥,40%做穗肥。水分管理采用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7月上中旬注意及时防治二化螟,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40天,需≥10℃积温2800℃左右。株高103.8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剑叶上举,茎叶绿色,每亩有效穗数27.8万穗。穗长18.1厘米,半直穗型,平均穗粒107.1粒,结实率86.6%。谷粒椭圆形,颖及颖尖黄色,无芒,千粒重24.1克。依据农业部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糙米率83.0%、精米率74.5%、整精米率68.2%、粒长4.8毫米、长宽比1.7、垩白粒率13%、垩白度2.5%、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米质符合2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2016-2018年连续三年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成株期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苗瘟表现中抗,叶瘟表现抗病,穗瘟表现中抗。2016-2018年,在19个纹枯病田间自然诱发有效鉴定点次中,最高病级5级,表现中抗。
产量表现: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559.9公斤,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2.7%。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与插秧:稀播育壮秧,4月中旬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催芽种子200克。5月中下旬插秧。2.栽培密度:行株距30×15-20厘米,每穴3-5棵苗。3.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按底肥40%、蘖肥30%、补肥20%、穗肥10%的比例分期施用;磷肥(P2O5)每公顷施100公斤,全做底肥;钾肥(K2O)每公顷施120公斤,60%做底肥,40%做穗肥。4.田间管理:水分管理采用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
特征特性:中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平均120天,比对照吉育47早2天。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92.0厘米,主茎型结荚,主茎节数15.7个,三粒荚多,荚熟时呈褐色。圆形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平均百粒重21.5克。人工接种鉴定,高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高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中抗大豆灰斑病。籽粒粗蛋白质含量39.95%,粗脂肪含量21.00%。
产量表现: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621.6公斤,比对照吉育47增产11.8%。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2.公顷保苗20-22万株。3.一般基肥公顷施用有机肥2万公斤、大豆专用复合肥300公斤。4.注意防治大豆蚜虫,8月中旬及时防治大豆食心虫。
特征特性:中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平均122天,与对照吉育47相同。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96.4厘米,主茎型结荚,主茎节数16.8个,三粒荚多,荚熟时呈褐色。圆形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平均百粒重21.8克。人工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中抗大豆灰斑病。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1.51%,粗脂肪含量20.80%。
产量表现: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466.7公斤,比对照吉育47增产7.0%。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2.公顷保苗22万株左右。3.基肥一般公顷施用有机肥2万公斤、大豆专用复合肥300公斤。4.注意防治大豆蚜虫,8月中旬及时防治大豆食心虫。
特征特性:中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0-123天,需≥10℃积温2500℃。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黄色,百粒重18克;亚有限结荚习性,圆叶形、白花色、绒毛灰色,株高83厘米,主茎17节,1-3个分枝,株形收敛,主茎型结荚,三粒荚多,荚熟时褐色;籽粒含蛋白质37.53%,脂肪22.34%;人工接种鉴定:抗大豆病毒病(SMV)Ⅰ号株系田间自然发病调查: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病毒病,抗倒伏、中抗大豆食心虫。
产量表现: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公斤,比对照白农6号增产14.1%。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种量55公斤/公顷左右;一般每公顷保苗20-22万株;一般地力每公顷施有机肥2-3万公斤,种肥磷酸二铵150公斤;生育期间适时防治蚜虫和食心虫。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26天,比对照九农21晚1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9厘米,主茎17.0节,有效分枝0.4个,底荚高度14.9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6个,单株粒数108.7粒,单株粒重17.7克,百粒重16.6克。尖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8.17%,粗脂肪含量22.59%。
产量表现: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0.9公斤,比对照吉育86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上旬播种,垄上双条精量点播。2.公顷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20万株,中等肥力地块21万株,低肥力地块22万株。3.公顷施腐熟有机肥2万公斤,磷酸二胺150公斤做种肥。4.注意防治大豆蚜虫和大豆食心虫。
(一)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它主要有四项核心技术: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机械深松和药剂除草。
1、秸秆覆盖。上年秋季玉米收穗后,不割秸秆或不刨茬子,以秸秆作为覆盖物留在田间,覆盖形式有两种。(1)整秆覆盖。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玉米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2)高留茬覆盖。玉米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可以采取高留茬的方式进行覆盖。留茬高度应保持在30-40厘米,残茬留在地里不做处理,播种时直接用免耕播种机作业。
2、机械深松。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不再进行翻地和趟地,以深松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机械深松分两种:(1)播前深松。当年春季4月中旬土壤解冻后至4月下旬播种前进行。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增强蓄水功能。对于第一年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一定要进行深松。我市春季干旱较重,为增加土壤墒情,粘重土壤可先深松,后灌水;沙壤土可先灌水,再深松。深松方式有全方位深松和局部深松两种方式。全方位深松可选用全方位式深松机进行作业,局部深松可选用单柱式深松机作业。深松部位:作物行间;深松深度:35-40厘米;深松周期:当年深松后,每2-3年深松一次。(2)苗期深松。一般在6月末7月初,雨季到来之前进行。苗期深松有利于伏季雨水的渗透,深松深度25-30厘米,可结合追肥进行深松。
3、免耕播种。实行保护性耕作后,不再进行打垄,而是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底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春季4月25-5月5日为玉米最佳播种期。第一年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当年播种在一侧垄邦进行,行距60-65厘米。第二年在另一侧垄邦进行,第三年在垄沟进行。3-5年后,垄基本消失,改为平作,播种在上年作物秸秆或残茬之间进行。(1)种子选择。玉米播种应选用良种,为保证出苗率,采用半精量播种,种子发芽率95%以上。为防病虫害,播前种子要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2)播种深度。镇压后3-5厘米。并应保证深开沟,窄开沟、浅覆土的原则,确保种子播在湿土上。(3)施肥深度。一般为8-10厘米,即在种子下方5厘米左右。(4)底肥用量。按每公顷目标产量10500公斤计算,一般每公顷施用尿素200-220公斤;二铵150-170公斤;钾肥140-160公斤。
4、药剂除草。实行保护性耕作后,作物不再进行铲地和趟地,依靠化学药剂达到除草目的。一般在播种后、出苗前喷除草剂进行药物封闭。土壤墒情差时,加大用水量,每公顷喷药量应在500公斤以上。若整秆覆盖的地表或第一次除草效果不好时,可在杂草长出2-3叶时进行叶面喷药。常用除草剂品种:阿特拉津(40%胶悬剂)、乙草胺(50%乳油)、2,4-D丁脂(72乳油)、拉索(50%乳油)、杜耳(72%乳油)等。
6、机械收获。根据成熟度,适时收获。收获方法采用机械收获方式进行。若保留整秆,只需将玉米穗收走。若秸秆用于饲料或烧柴,应注意高留茬,留茬高度应保持在30-40厘米。
(二)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基础上,结合土壤基础含肥量,依据玉米产量水平,确定化肥施用量,实现科学施肥、减肥增效的目的。
1、化肥施用量。(1)玉米公顷产量水平9000公斤以下,施用纯氮(N)160-175公斤,纯磷(P2O5)60-65公斤,纯钾(K2O)50-60公斤。(2)玉米公顷产量水平9000-10000公斤之间,施用纯氮(N)175-190公斤,纯磷(P2O5)65-70公斤,纯钾(K2O)60-70公斤。(3)玉米公顷产量水平10000-12000公斤之间,施用纯氮(N)190-220公斤,磷肥(P2O5)70-75公斤,纯钾(K2O)70-80公斤。(4)玉米公顷产量水平12000公斤以上,施用纯氮(N)220-240公斤,纯磷(P2O5)75-85公斤,纯钾(K2O)80-90公斤。
2、施肥方法。在肥料没有缓控释剂的前提下,提倡分次施肥,做到少量多次。底肥深施,种肥隔离12厘米以上。30%氮肥、100%磷肥、50%钾肥用做底肥,70%氮肥、50%钾肥用做追肥,追肥后覆土。低洼冷凉地块30%磷肥用做口肥,与种子隔离3厘米。
一次性施肥,底肥必须深施,种肥隔离15厘米以上。低洼冷凉地块用50-100公斤磷酸二铵做口肥,与种子隔离3厘米。
建议增施有机肥或实施秸秆还田。一般连续3年每公顷增施商品有机肥1000公斤、发酵腐熟好农家肥15立方米或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地块,可减少化肥用量20%。
3、注意事项。(1)一次性施肥必须选用缓控释效果好的肥料做底肥,缓控释肥肥料的缓控释氮不低于总氮量的30%。(2)有机肥必须发酵腐熟好,禁止生粪下地。(3)秸秆翻压还田深度必须达到30厘米以上,避免影响春季出苗。
(三)盐碱地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技术。盐碱地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技术是指在苏打盐碱地稻作区推广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的一种水稻绿色栽培技术。近年来,农民为了追求水稻高产,肥料投入量越来越大,病虫草害防控也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盐碱水田氮肥利用效率只有25%左右,农药利用率不到30%。所以过量施用化肥或农药,不仅增加水稻的种植成本和食品安全风险,还会导致过量的化肥和农药流入环境,并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其他动植物、水体、土壤、大气质量和人类健康。
1、品种选择。品种选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引种、跨区种植,每年因盲目引种失败而导致减产的事件时有发生。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每年春季适时发布《吉林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议根据所在稻作区域正确选择生育期适宜的水稻主推品种,并在信誉度较高的经销商处购买质量检验合格的种子。
2、培育壮苗。俗话说“秧好半年粮”。培育无病壮苗是实现盐碱地水稻高产的前提。盐碱地水稻育苗的成败在于立枯病的防控,育苗阶段要特别重视床土pH全程调节,播种后床土的pH4.5-5.6,秧苗3叶龄以后最好不超过pH6.5为宜。此外,在秧苗管理上尽量少浇水,防低温寡照,早练苗,巧通风,防止昼夜温差过大。
3、改良土壤。良好的土壤质量是水稻高产的基础。对于开垦多年的老稻田要利用有机培肥或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一般可以减少10%以上的化学肥料投入。对于新垦的盐碱水田,特别是重度盐碱地新垦水田,必须重视改土,即要首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消除盐碱障碍因子,提倡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种植水稻。改土技术操作可参照《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实施。
4.减量施肥。近年来,我市水稻的施肥量普遍过大,特别是新垦盐碱水稻由于氮素过量,加之盐碱障碍严重,贪青晚熟和倒伏现象比较普遍,无法适时收获,导致大面积减产,出米率下降。而在优质食味米生产稻区,常常由于品种生育期过长,加之氮肥使用过量,倒伏现象更严重,食味品质无法保证。为此,根据中科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多年研究成果,在保证产量持平或略有增加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简便做法实现减量施肥。目前常规施肥量为:(1)施纯氮190-200公斤/公顷,纯磷(P2O5)80-90公斤/公顷,纯钾(K2O)80-100公斤/公顷;②磷钾肥100%作基肥施用;③氮肥分期调控,氮肥分为基肥40%、追肥60%分2-3次施用。研究表明,盐碱地水稻后期追肥可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减少10-20%的氮素,同时适当补充添加锌肥20公斤/公顷和硅肥100公斤/公顷,一般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并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和食味值。
5、绿色防控。我市有良好的光温条件,气候少雨干燥,病虫害发生少,有利于绿色水稻生产。对于病虫草害可采取农艺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1)农业防治:抗性品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溉、消除病稻草及池埂上杂草。(2)生物防治:采用性诱剂和保护水田生物(害虫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3)物理防治: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机械物理装置诱、捕杀害虫。(4)药剂防治:稻瘟病,可选用富士一号、春雷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二化螟可选用苏云杆菌(BT)、康宽等进行防治。
6、适时收获。当稻谷黄化完熟率达95%,籽粒含水量为15-20%时,籽粒充实饱满坚硬,适时机械收获。
7、注意事项。(1)正确的水稻生产不应追求所谓的最高产量,要根据开垦年限或盐碱化程度的不同,结合测土诊断,因地制宜地减少水田化肥与农药用量,重视提高产投比。(2)不同的水稻品种耐肥力不同,耐肥力较弱的品种氮肥如果施肥量过大极易引起倒伏,严重影响当年水稻产量与品质,要重视因种施肥。(3)氮素过量或施用时期不当可引起水稻贪青晚熟或倒伏减产,严重降低水稻的食味品质,要生产高质量的优质米必须提倡减氮减药绿色栽培。
3、施肥技术。绿豆有根瘤具有固氮作用,但这远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对氮素的需求。氮、磷、钾肥是绿豆生长发育所必须的三大主要营养元素,每生产100公斤绿豆籽粒,需吸收氮素9.68公斤,磷(P2O5)素2.93公斤,钾(K2O)素3.51公斤,合理配施氮、磷、钾肥,能保证绿豆获得理想的产量。如果具备施用有机肥条件,每公顷施用有机肥15-20立方米,效果更好。如以无机肥为主,应施足底肥、适当追肥。根据市场供肥情况,选择45%(N、P、K为15-15-15)以上含量的复合肥200公斤,磷酸二铵50公斤,硫酸钾50公斤混拌施用。
绿豆是对磷肥敏感的作物,开花结荚期如有足量的磷钾肥和适量的水分可显著增产。增施磷肥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产量,在绿豆现蕾、开花期,采用叶面喷施进行根外追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400克,兑水300公斤,用车载喷雾器进行叶面喷施。间隔7天,喷2次,促花、促果、增粒重,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
5、适时采收、确保质量。绿豆豆荚成熟不一致,且容易炸荚落粒。小面积种植,可采用分期摘荚的方式收获。大面积种植,应在90%以上的豆荚成熟时,趁早晨潮湿,露水下去之前收获。收割、脱粒分步进行,收割后晾晒3-5天进行脱粒。清选后用药剂处理入库保存,以防豆象危害。避免雨淋、捂堆伤热、霉烂变质现象。
(五)高淀粉酿造高粱生产技术。高淀粉酿造高粱生产技术是通过对高粱整个生产周期的技术规范,保障高粱高淀粉特性的实现。由于我市高粱生产主要是以籽粒用酿造红高粱为主,所以高淀粉酿造高粱生产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整地轮作。种植高粱地块一般应秋翻春耙,秋翻要深,深度在35厘米以上。春耙要依不同土壤条件来定,如果是盐碱地,为减少反碱,可以不耙。高粱采用轮作,重茬和迎茬都表现为病虫害加重,特别是高粱主要病害之一丝黑穗病严重。高粱接玉米茬口时要注意烟嘧磺隆的药害影响。
2、选种。在正规商店或种子专营店,选择籽粒饱满,粒形一致,色泽鲜艳,且有光泽,无虫口的淀粉含量高的高粱种子。种子芽率要达到80%的国家标准。应按需选种,做好品种搭配。
3、种子处理。有条件的利用高粱种子包衣剂将种子包衣,既可抗低温冷害,又可防地下害虫。也可在播种前,最好先将种子在充足的阳光下晒3-4天,可提高种子抗病虫能力。防治高粱丝黑穗病要在种子处理时同时进行,可采用药剂拌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克拌1公斤高粱种,也可用5%的戊唑醇进行拌种,用量为30-40克可拌10公斤高粱种子。
4、适时播种。高粱播种温度要求比玉米大豆要高,要求地表以下5厘米土层的地温持续稳定在10℃以上。我市高粱主产区一般每年5月中旬以后播种。
5、播种技术。高粱每公顷播种量一般在6.5-7.5公斤,播种深度3厘米。播种后及时镇压。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和高粱种子特点来看,白城市高粱还不适宜精量播种。
6、保苗技术。我市干旱严重,保苗一直是主要问题。采用机械播种一条龙坐水保苗技术,增加播种量,保证种子发芽率,适时播种,保证播种质量等。苗期还应注重地下害虫的防治。用迈舒平或者锐胜1-3毫升包衣1斤高梁种子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地老虎等苗期地下害虫,又能壮根。高粱的留苗密度要依不同品种而定。中秆品种保苗密度在10-12万株/公顷,
7、施肥技术。底肥每亩施用2立方米有机肥最好,如单施化肥则每公顷施复合肥250公斤复合肥为经济高效。种肥选含磷量较高的复合肥为好,种肥一般每公顷施200-250公斤复合肥即可。追肥应选择在高粱9-10叶时进行,每公顷施尿素250公斤。“一炮轰”时每公顷应不少于400公斤。追肥深度应该在6-9厘米。可适当公顷追施钾30公斤肥增产效果更好。
8、田间管理。(1)出苗前喷洒除草剂,目前广泛使用的是金都尔。也可使用都阿合剂。(2)幼苗3-4叶期间定苗,高秆公顷留苗9-10万株,中秆一般在公顷11-12万株,矮杆品种可以达到20万株以上。(3)拔节期追肥,以氮肥为主,配施钾肥。(4)有条件的可在拔节孕穗期灌一次水,防止掐脖旱。(5)6月中上旬易发生粘虫,及时发现,及时打药,一般用30%毒死蜱1000-1500倍液喷雾;7月份防治蚜虫,可采用30%啶虫脒3000倍、46%氟啶﹒啶虫咪(力作)水分散粒剂1000倍防效均效果明显。
9、收获。高粱收获期不是完熟期,而是在蜡熟末期,外观表现为全穗大部分籽粒已经定浆,基部个别籽粒有少许白浆。籽粒含水量在17-20%之间。
(六)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墒、防除杂草等效果,既能抵抗春季低温对花生出苗影响,又能显著增加产量,同时改善花生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是一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选地与整地。(1)选地。地膜覆盖栽培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农药残留低、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前茬最好为禾本科作物。(2)精细整地,增施肥料。要进行秋耕或春耕,秋耕深度25-30厘米,春耕宜浅,深度20-25厘米,翻地时应做到深度一致,不漏耕,不重耕。若地面坷垃多,播种前最好进行旋耕。耕匀耙细保墒,达到深、厚、细、平,清除残余根茬、石块等杂物。覆膜花生应重施底肥,一般每公顷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0-30立方米、磷酸二铵225-300公斤、尿素75-120公斤、硫酸钾225-270公斤或花生专用复合肥600-700公斤(N11%、P2O516%、K2O18%),适当施用含钼、铁、硼、钙等微量元素的肥料。(3)起垄。按垄距60-65厘米起常规垄。
2、地膜选择。选用幅宽在120-130厘米,厚度0.01毫米左右农用地膜为宜。
5、适时收获,捡拾残膜。(1)及时收获。覆膜花生比露栽一般提前7-8天成熟,在花生植株下部叶片呈现枯黄叶或掉叶时,地下结成的荚果70%果壳坚硬、剥开后籽仁呈品种籽仁本身的颜色即可收获。起收后将花生植株放在垄上晾晒5-7天,晒至7-8成干,然后脱果,继续晾晒至荚果籽仁含水量达9%以下,即可贮藏或销售。(2)捡拾残膜。花生收获后有30%的废膜挂在果针和茎枝上,30%的废地膜随风飘扬,40%的废地膜压在耕作层内。应该及时捡拾,减少废旧地膜的污染。
(七)红辣椒丰产栽培技术。红辣椒是白城市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红辣椒生产仍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还有一定的增值潜力和发展空间,如何种好红辣椒,规避辣椒种植风险,科学进行技术集成,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一直都是农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1、辣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辣椒为喜温蔬菜,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低于15℃或高于30℃时发芽缓慢。幼苗耐低温能力较弱,但随着幼苗的长大,其耐低温能力也逐渐加强。幼苗生长适温为白天25-28℃,夜间15-18℃。开花结果期白天适温为20-25℃,夜间为15-20℃。(2)光照。辣椒为中等光性植物,只要温度和营养条件适宜,都能正常地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而光照过强则不利于植株生长,易诱发辣椒病毒病和果实日灼病发生。(3)水分。辣椒根系较发达,耐旱性较强,在整个生育期内,要求空气湿度较小,苗期如水分过多,幼苗会徒长,形成高脚苗,容易发生辣椒猝倒病。在辣椒生育期间,辣椒根系不耐涝,但若以采收鲜果为目的,则应供应充足的水分。(4)土壤。以微酸性、肥沃、通透性良好的疏松土壤生长最佳,最适pH值为5.5-6.8。
2、红辣椒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择辣椒品种时,一定要选择抗病、优质、丰产的辣椒杂交种,最好是经过审定或进行试验适销对路的杂交种。如金塔、天意红等辣椒品种。
(3)整地施肥。辣椒种植田要排灌良好,土质疏松,微酸型沙壤土为宜。最好做到秋耕,休闲冻土,以改良土壤,消灭越冬害虫和病菌孢子。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立方米左右,严防生粪施入田间。亩施三元复合肥30公斤,硫酸钾15公斤,适量增施微肥,氮磷钾配比为1:0.5:1.2。
(4)田间管理。辣椒定植后开花前结合中耕应进行培土,地膜覆盖栽培时,埋土不能过浅,以免生长后期倒伏,门果及以下的腋芽应及早摘除。辣椒坐果前应控制浇水,促进生殖生长,坐果以后,果实膨大时,应及时浇水,以供给充足的水分。为了避免辣椒疫病发生,不可大水漫灌。生长期要及时进行追肥,视植株生长表现,随水增施全营养肥,在盛果期结合辣椒的生长发育规律,增施磷钾肥,及时喷施叶面肥,有利于成熟果转红。
(八)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具有适生范围广、迁飞距离远、繁殖能力强、危害损失重的特点,2019年入侵我国,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2020年草地贪夜蛾在我国27个省(区、市)的1426个县发生,累计发生面积1909.7万亩次。
3、适时开展应急防治。根据草地贪夜蛾暴发危害预警,对粮食生产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区域,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全力控制危害,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1)发布虫情预警。一旦发现草地贪夜蛾虫情,各级植保机构要立即发布虫情预警信息,报告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上级植保机构;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将预警信息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并提出应急防治对策建议。(2)储备防治物资。根据应急防治需要,按照应急防治药剂推荐目录,各地要储备必要的药剂和器械等防治物资。同时,指导农药、药械生产经营企业做好生产供应。加大农药市场监督抽查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3)组织应急队伍。各地要以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为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补充,积极组建和培育病虫防治专业服务队伍,提升应急防治能力和水平。(4)实施应急防治。在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扩散势头猛、成灾威胁大的区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划定应急防治范围和面积,调集防治队伍,组织开展应急防治行动,严防大面积暴发成灾。
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推荐名单
根据2019年各地草地贪夜蛾防治用药效果调查,经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评估,现将农办农〔2019〕13号文件发布的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推荐名单优化调整如下:
一、单剂(8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氟苯虫酰胺。
二、生物制剂(6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草地贪夜蛾性引诱剂。
三、复配制剂(14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虫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氟铃脲·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铃脲、氟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茚虫威。
(九)畜禽无抗养殖技术。无抗养殖,是指在畜禽养殖全过程中不施用任何抗菌药物的生产模式,即:饲料禁抗、养殖替抗及产品无抗。主要有中草药无抗养殖技术、功能性生物饲料和生物酵素无抗养殖技术。根据白城养殖实际情况,为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禽生长,重点推广中草药无抗养殖技术。
1、中草药生猪无抗养殖技术。根据生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在饲料中按比例添加试验成熟的中草药组方,增强生猪抗应激能力,提高免疫力、成活率、产仔率和生长速度,提升肉品质量。
(1)种公猪。在饲料中添加以枸杞、益母草、山株萸、杜仲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添加比例一般为1-2‰,即2公斤/吨料。长期饲喂,可增强公猪生产性能,用满20天后,采精量提高20%,精子密度及活力提高20%,延长公猪的使用周期。
(3)仔猪。在饲料中添加以绞股蓝、女贞子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添加比例一般为1-2‰,即2公斤/吨料,可有效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
(4)育肥猪。在饲料中添加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添加比例一般为1‰,即0.5-1公斤/吨料。长期饲喂,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避免营养素的浪费。
2、中草药蛋鸡、肉鸡无抗养殖技术。根据蛋鸡、肉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在饲料中按比例添加试验成熟的中草药组方,可增强蛋鸡、肉鸡的抗应激能力,提高免疫力,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生长速度,提高肉鸡的成活率、提升肉品质量。
(1)肉鸡。在白羽肉鸡饲料中添加以黄芪、党参、茯苓、甘草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1号料:1公斤/吨全价料;2号料:0.5公斤/吨全价料;3号料:0.33公斤/吨全价料。降低肉料比,提高生产性能。
(2)蛋鸡。①育雏育成期。在饲料中添加以黄芪、党参、茯苓、甘草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育雏料:1.5公斤/吨全价料,0-35天使用,有效解决腺肌胃炎、细菌感染及呼吸道问题,使鸡35天体重达标,提高均匀度;育成料:1公斤/吨全价料,35天至产蛋前20天使用,可使鸡的体重、颈长、均匀度达到相应标准。②产蛋期。开产前20天,在蛋鸡、蛋种鸡、肉种鸡的饲料中添加以黄芪、益母草、党参、麦冬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连用3周,可促进卵巢发育,延长产蛋高峰期;减少换料、免疫、开产带来的应激反应。开产后,在饲料中添加以黄芪、当归、益母草、绞股蓝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1-2公斤/吨料。可提高鸡的抗体水平,提高抗病能力。
3、中草药肉牛等反刍动物无抗养殖技术。
(1)肉牛。在肉牛饲料中添加以蒲公英、女贞子、桑叶、白术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1公斤/吨料。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节体液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免疫力,减少腹泻,增强体质,提升肉质。
(2)肉羊。在肉羊饲料中添加以蒲公英、青皮、茯苓、乌梅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组方,1公斤/吨料。能调节体液免疫功能,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抗应激能力、免疫力,增强体质,对羊的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及湿邪虫疾等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农机和农业技术的融合,实现水稻与鱼(蟹)的共生互利,通过鱼(蟹)的除草、除虫、松土、施肥作用,减少稻田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实现稳定水稻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稻田养蟹、养鱼等模式。
1、稻蟹综合种养技术。采用“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的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吉林模式)。水稻种植采用分箱式插秧、边行密植、测土施肥和生物防虫害等技术方法;河蟹养殖采取挖双边沟、早暂养、早入田、早投饵,稀放精养、测水调控和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
(1)稻田准备。选择保水性能好,有上下水沟,遇旱不干,大雨不淹的稻田,围田面积以15-30亩为宜,环境应符合NY/T5361的规定,水源应符合SC/T1135.1的规定。
(2)田间工程。①筑田埂。田埂夯实,高50-70厘米,顶宽50-70厘米,底宽80-100厘米。②挖双边沟。在田埂内侧挖边沟,边沟平行设置,在田块两侧,沟宽80-120厘米,沟深60-80厘米,为减少环沟占地面积,田沟面积占田块面积不超过10%,且挖边沟在泡田耙地前完成。③设置防逃设施。插完秧后,扣蟹放养之前设置高45-50厘米,内壁光滑的防逃墙,材料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竹竿在防逃设施外侧。主要步骤如下:一是每隔35-50厘米插一个长75厘米左右的木棍或竹竿作桩,桩插入土中15-20厘米。二是用绳在桩上距地面45-50厘米处连接拉紧并固定,迎风面及拐角处密插,顺风面稀插。三是将塑料薄膜下端呈“U”字型埋入泥土中15-20厘米,上端固定在拉紧的网绳上,防逃膜无褶,接头处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呈弧形。四是安装进排水口。在养蟹田块的对角处分别埋设100-120厘米长的进排水管,内、外侧加设防逃袖网。
(3)分箱式插秧。“分箱式插秧”是每栽植数行,空1行的栽培模式。根据当前水稻机械化插秧特点,栽植12行空1行作业最方便。
(5)饲料投喂。①动物性饲料。野杂鱼、蚌肉、螺蚬肉等。②植物性饲料。玉米、黄豆、高粱及各种鲜嫩水草等。③配合饲料。根据河蟹营养需要,投喂河蟹专用配合饲料。
(6)投喂方法。按“四定”原则。定时:每天傍晚5-6时投喂1次;定位:每次都在固定位置投喂,将饲料放在距田埂30厘米的田面上;定质: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搭配投喂,应保证新鲜无腐败变质,配合饲料应在保质期内投喂;定量:日投喂量以河蟹体重的3-5%计算,每天根据河蟹的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8)蟹病防控。预防为主,严把扣蟹消毒、底质消毒、水质消毒三个环节。清除残饵、死蟹,发现蟹病及时治疗。
(9)捕蟹。9月上旬开始捕捞。采取地笼网捕捞、陷坑式捕捞、灯光诱捕等方法。操作时注意保持附肢完整。
(1)稻田准备。选择保水性能好,有上下水沟,遇旱不干,大雨不淹的稻田,围田面积以15亩~30亩为宜,环境应符合NY/T5361的规定,水源应符合SC/T1135.1的规定。
(2)田间工程。田沟面积占田块面积不超过10%,且挖边沟在泡田耙地前完成。田埂夯实,高50-70厘米,顶宽50-60厘米,坡比1:1.3。环沟在稻田的四周距离田埂1-1.5米处开挖,沟宽1-1.5米,深0.6-0.8米,进排水口做好防逃设施。环沟的形状因地制宜,可挖成“口”字、“田”字、“米”字形。
(3)苗种的选择。以鲤、鲫、鳅等为主,适量搭配草鱼、鲢鱼。苗种体长3-20厘米,身体健康,无疾病。①养殖品种搭配与密度。主养鱼占70-80%,春片鱼种每亩投放50-70尾,夏花鱼种亩投放200-500尾。②鱼种消毒。在苗种放养前,进行鱼体消毒,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4)饲养管理。苗种养殖以天然饵料为主,辅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种类以豆粕、麦麸、鱼米等为主,每天早晚投喂两次,每次投饵量占鱼体重的2-5%,投喂原则为:定时、定点、定质、定位。
(5)水质管理。稻田养鱼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在生长旺季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水体的三分之一。定期水体消毒或者泼洒生态制剂。
(6)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巡查,做好防旱、防涝、防逃、防害、防病工作。每天早晚巡查两次。
(7)注意事项。稻田养鱼忌用碳酸氢铵、氯化铵等化肥,施用化肥时,先降低稻田里的水位,使鱼进入渔沟、鱼坑内,然后施肥,施肥后再逐渐加高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