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增长预计将实现5%以上的发展目标,2023年1月,IMF预测中国2023年经济将达到5.2%,高盛预计5.2%、摩根斯坦利预计5.7%。
我国经济回暖集中体现在消费迅速回升,投资反弹、新兴产业强劲。如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2023年春节档总票房67.24亿,位列中国春节档票房榜历史第二位,共2部电影票房破20亿。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累计揽收邮件快件103.67亿件,其中农产品电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1)恢复消费,主要是指立足当前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部分消费,特别是线下的接触性消费,如购物、餐饮、旅游等。(2)扩大消费,包括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比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从消费规模的角度来看,汽车、家电、家居、餐饮,这些被称为传统消费的“四大金刚”将成为2023年拉动消费的主角。
2023年的促消费工作将更加系统,商务部已经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并联合有关部门,调动各方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展会,周周有场景”。
2、国家出台的许多规划给农产品电商指明方向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1年10月,2021年10月9日,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和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是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指导政策。
3、2023年一号文件提出了工作重点
(1)提出了九个方面的重要工作: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①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⑤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⑦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⑧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2)提出了农村电子商务“五个关键词”:数字兴农、数字乡村、农副产品直播、预制菜、即时零售。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是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预制菜行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3)在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部分指出: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
(4)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部分指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5)在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部分指出:优化‘保险+期货’”。2023年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八年提及“保险+期货”,我国郑州、大连、上海期货交易所通过“保险+期货”服务三农,这一特色金融支农模式在保障农户稳收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
4、快递业出现“井喷”带来消费重要信息
2023年3月8日,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到200.9亿件,比2019年达到200亿件(200.9亿件)提前了72天,比2022年提前了6天。202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第一个100亿件用时39天,第二个100亿件用时28天,缩短了10天。快递业出现的“井喷”标示着2023年消费“恢复和扩大”形势明显好于2022年。
(二)农产品电商宏观发展趋势
农产品电商在解决农产品电商就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国民经济由增长向发展转变将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有10大趋势:
1、规模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实际和政策,预计我国农产品电商规模将不断地提高,仅就农产品网络零售而言,到2025年将超过8400亿元,2035年将超过20000亿元。
2、规范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实际和“严监管”政策,我国农产品电商将不断地规范,违法、违规、违标现象将逐年减少。
3、标准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实际和标准化发展,《“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多元化、品牌化、可电商化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我国农产品电商标准将不断完善。农产品标准化覆盖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从种前到栽培、管理、收获,再到清洗、搬运、销售。
4、绿色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实际和绿色发展政策,我国农产品电商包装将继续实现“9218”工程目标。邮政总局提出,2023年巩固快递包装治理成效,推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要抓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一村一站”、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创建、快递进厂“5312”、绿色发展“9218”、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实地核查验真、快递服务质量提升等7个工程。
5、数智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实际,数字化+智能化是一个发展趋势,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ChatGPT等技术的应用和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我国城乡农产品电商可以探索采用无人店、无人餐厅、无人机送货及无人货柜等多种模式,加快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头、从加工厂到炕头”的过程,探索生鲜短距离模式。
6、网链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实际和供应链发展政策,根据2022年5月27日,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在2025年前,推动农产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重要集散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配送中心及零售终端冷链流通能力显著提升,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农产品跨区域冷链流通的能力和效率继续增强,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实际和供应链发展政策,2022年2月17日,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重点抓住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干线冷链物流,补齐农产品流通设施短板,打通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完善产区“最初一公里”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农贸市场、菜市场“最后一公里”惠民功能,畅通农产品流通“微循环”。
7、国际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实际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将“走出去、引进来”,农产品电商交易规模和冷链班列数量将得到增加。
8、创新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实际和数字科技的应用(如ChatGPT等),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将进一步多样化。
9、现代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实际和数字科技的应用,我国农产品电商的交易、物配供应链、支付及供应链金融将更加现代化。
10、数字化趋势。根据我国农产品电商实际和数字科技的应用,数字农产品生产、数字化流通、数字化消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我国数字经济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三)农产品电商专业发展趋势
从农产品电商的专业角度,看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趋势,有11大趋势:
1、农产品电商的多种模式创新发展
网上期货期权交易、大宗商品电子交易、B2B网上交易、社区团购、外卖电商、生鲜电商、预制菜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易货电商将得到联动发展,使农产品电商“红海”变成“蓝海”,从而使农产品电商与其他农村电商的错位竞争成为可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联动的生态圈、生态链体系的出现,促进传统电商向新电商转型升级。
2、农产品电商“网链化”发展
所谓“网链化”趋势是指农产品电商在延长产业链、联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整合利益链、应用技术链、培育生态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充分赋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振兴,探索以数字农产品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3、促进农产品“三品一标”的发展
数字农产品电商的赋能作用越来越明显,如在“三品一标”农产品,以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行中发挥巨大作用。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品牌促进年、农业质量年等活动的效果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来。
4、直播电商、预制菜电商将进入升级发展阶段
2023年我国手机上网居民越来越多,移动交易、移动支付、移动管理及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成为一种趋势。直播电商仍然是我国农产品电商的重要模式之一,“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直播成为农民的新农活,数据成为农民的新农资,文化成为农民新生活”。在2021年、2022年预制菜电商成为热点的基础上,2023年预制菜将进入大健康“2.0”升级发展阶段,2023年1月底,预制菜企业数量已经突破8万家,规模和质量将更上一个台阶,农业主体、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家电企业四大市场主体纷纷进入该领域,泡沫仍然较大。
5、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
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叮咚买菜、一亩田、惠农网、中国邮政、832平台、苏宁易购等电商企业和平台,将仍然引领我国农产品数字化转型。如京东农场、阿里未来农场在生鲜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具有示范性。谷歌、亚马逊、DHL、苏宁易购、顺丰快递以及沃尔玛等都在推出无人机配送业务。阿里、京东在智慧物流领域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构建起了以无人仓、无人机和无人车为三大支柱的智慧物流体系。“近场社区电商”及即时零售成为未来网络零售发展方向。
6、农产品电商上行的网上网下融合发展的趋势
农产品的全品类、全渠道、网上与网下、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等多渠道、多维度相互融合发展,是农特产品电商上行的发展趋势。
7、农产品跨境上行量将越来越大
大量的农产品通过网上“走出去”,通过网上“走进来”。2023年2月,“大爱无国界”国际义卖活动再次走进淘宝直播间,数据显示,该直播累计有近80万人次观看。其中,直播间的外交官们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南非、卢旺达、乌兹别克斯坦、西班牙、泰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国。近年来,象这样的国际直播带货活动多次举行,取得了很好的带货效果。
8、农产品标准化促进农产品电商品牌化发展
9、绿色化促进农产品电商生态化发展
农产品电商上行将赋能整个社会的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配送、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等一条龙的绿色化,促进整个系数的有效性,特别是2017年以来倡导的电商绿色包装盒等的推广,将加速绿色化的进程。农产品电商快递绿色网点,实现塑料包装可降解,包装盒可循环率都将大幅度提高。
10、“无接触性”交易模式再趋流行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农产品电商无接触性物流配送的发展,后疫情时期多种“无接触性”交易模式仍然将得到发展。如阿里创新盒马鲜生、盒马小站、盒马菜市、盒马mini、盒马F2、盒马里、盒马pink’ngo等7种业态;京东推出京东到家、京东云店、7Fresh、七鲜生活、七范儿、七鲜超市、京喜(京东拼购APP)、京东小七拼等电商产品;还有中国邮政小店、中国电信小店等提供的配送服务中,无人店、无人餐厅、无人机送货及无人货柜等多种模式日渐流行起来。
11、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控制塔成时尚
我国县-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将迅速转型为数字农产品供应链数字控制塔,成为农产品生产(种植、养殖、加工)的数字化指挥中心,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服务中心,成为市场消费新潮的引导中心,从而整合、协同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种资产和资源。数字农产品ChatGPT将广泛应用在数字农产品电商领域,探索分布式AI模式创新。
九、理论研究
(一)2022年我国农产品电商研究概况
回顾2022年,我国农产品电商的不断创新发展,推动着农产品电商理论研究,也催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大量的论文、研究报告、分析报告、社科课题,以及举办的各类大型论坛、专题研讨会。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3月12日中国知网统计的涉及农产品电商的论文有17个方面5431篇。
(二)2022年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
1、“农产品电商30人论坛”
2022年4月23日,“农产品电商30人论坛”正式启动,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原书记夏春玉教授、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邦宏教授、广西财经学院校长夏飞教授、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定珍教授4个人启动了30人论坛。5月18日,“农产品电商30人论坛”专门举行了农民的特色农产品如何卖(职业打假如何打、小微企业利益如何保护、消费者利益如何保护)的研讨会。10月16日,“农产品电商30人论坛”组织农产品电商界学习“二十大报告”线上座谈会。11月12日,第14个“双十一”高层研讨会。12月31日的“农产品电商30人论坛”“网上跨年夜话”活动。
2、数字农产品电商赋能乡村振兴
将数字农产品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抓手,探讨数字农产品赋能乡村振兴,元宇宙对数字农产品影响,引起业界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研究。
(1)数字农产品为核心的运营图
(2)数字农产品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及赋能功能
3、数字农产品的文化建设
数字农产品的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农产品的商品文化、品牌文化、环境文化、伦理文化等问题,引起业界高度重视。倡导数字农产品的文化建设得到业界的普遍共识:倡导积极健康的数字农产品电商新文化,倡导将数字农产品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倡导探索多种数字农产品电商的模式,倡导提供优良品质的农产品,倡导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倡导规范经营、文明经营,倡导杜绝垄断、偷税漏税等行为。
4、数字农产品供应链“控制塔”建设
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要加快转型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控制塔,从而引领数字农产品的发展。数字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将数字化信息作为农产品供应链新的生产要素,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产品对象、环境和产销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新兴农产品流通发展形态,是数字经济范畴下用数字化重组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变革和升级的典型应用之一。数字农产品供应链“控制塔”要逐渐成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数字控制和管理中心。
5、数字农产品电商“链式发展”
数字农产品电商“链式发展”包括:数字农产品的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数字农产品的供应链——联接供应链;数字农产品的利益链——整合利益链;数字农产品的价值链——提升价值链;数字农产品技术链——应用技术链,在这里不仅仅是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数据技术的综合使用,如元宇宙、ChatGPT应用;数字农产品生态链——培育生态链。从而实现“链式发展”,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农产品电商的竞争力。
6、数字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研究
数字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探索从“以点带链”的供应链金融1.0、“从链到网”的供应链金融2.0、“依网扩圈”的供应链金融3.0、“万物互联”的数字供应链金融4.0。探索数字农产品“拉式供应链”的多种模式创新。
7、深入研究农产品电商的一些理论问题
如生鲜电商的“第二曲线”是否存在,如何运营,创新生鲜电商的“第二曲线”问题。
如探索建立农产品电商市场监测预警模型,通过农产品电商“反弹琵琶”从而精准地引导农民的种植、养殖、加工。
如探索建立农产品电商市场监测预警模型,通过农产品电商“反弹琵琶”从而精准的引导农民的种植,养殖,加工。
原理:设n个农产品生产者销售农产品的平均值为S0,S单个农产品生产者销售量与平均销售量的增减值,则单个农产品生产者(i)销售的农产品(Si)可记为S0+AS,n个农产品生产者销售农产品的总量可记为n(S0+AS),如果生产者的数量足够大,n个商场增量之和将趋向于0,即limn)伪xA(n)i=1AS)0。
模型:S=xi(n)=1Si=xi(n)=1(Si+AS)必nS0(式中,S是某农作物生产总量,N是生产者数量)
V=C+nS0(式中,V是某农产品销售总量,C是区域基础消费量)
表现:农产品的生产者≈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发布者
8、农产品电商为核心的数字乡村振兴路径图
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便依据此前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共同发布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指导各地开展数字乡村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启动联合制定《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乡村建设治理数字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乡村数字文化、智慧绿色乡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内容丰富案例,更好的指导各地建设数字乡村。
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标准体系。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步伐加快,基本满足数字乡村建设需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用多点突破,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研究同步实施,打造一批标准应用试点,形成标准支撑和引领数字乡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指南》为了指导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在《指南》中专门制作了数字乡村振兴的一个结构图——《数字乡村振兴建设构架图》,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我们的“数字农产品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这里讲的数字农产品(含实物农产品的数字化、服务农产品的数字化、体验农产品的数字化),含农产品生产的数字化、流通的数字化、消费的数字化,以及和其他的品类,其他的服务,其他的体验以及和一些数字化的生产和消费,连接起来。
这个图我们试想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克服我们当前存在的理念、基础、人才障碍,通过数字农产品主要的矛盾,来解决乡村振兴其它的一些矛盾。当前我国99%以上的乡村都有农产品,以数字农产品为数字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和主要抓手,来赋能数字乡村振兴的建设。
将数字农产品赋能数字乡村振兴的管理、社会治理的数字化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一切业务的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一切业务用数字来说话”,在数字农产品电商的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发展。
(三)2023年农产品电商研究方向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必需解决农产品产销问题。
(1)数字农产品及其结构优化;
(2)数字农产品赋能数字乡村振兴;
(3)数字农产品电商的规范有序发展;
(4)数字农产品电商的新文化建设;
(5)数字农产品供应链“控制塔”建设;
(6)数字农产品电商“链式发展”;
(7)数字农产品“拉式供应链”的多种模式创新;
(8)数字农产品电商为核心的数字乡村振兴路径等。
摘自:《2023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
-------------------------------------------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县域经济发展合作服务中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袁帅表示,互联网已经成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重要渠道。但随着电商平台和商家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农产品“低价营销”“低价上行”现象却不断凸显。不可否认,低价引流、低价营销有助于在短期内解决局部农产品的产销对接问题,许多同质化、集中上市的产品,借助价格优势在网络平台打开了销路,也让许多价格敏感的消费需求在网络渠道得到满足。
农产品溢价空间本就较小,低价引流营销模式下,非头部商家因低成交量难以盈利,头部商家为提升店铺流量,用于“营销费用”等的中间成本甚至比传统模式中间商成本更高,“赔本赚吆喝”,虽然有较高的供应链效率为支撑,但往往以挤压生产者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为代价,不利于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则是数字经济最集中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之一,要积极发挥数字经济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引擎作用。
乡村振兴是党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根据农村发展需要提出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发挥传媒产业的优势和属性。传媒产业作为政府与企业,市场与经济,科技与产业联结的重要通路平台,其上承中央与省地政策的宣传普及,下接民情民意,地域性、接近性强,能有效配合中央宣传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在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在乡村从脱贫攻坚向共同富裕、科技技术进步、文化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起到引领发声、凝聚人心力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传媒产业既是中央精神的传播者,落实国家政策的引导者,又是沟通政府和三农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传媒产业应该主动承担起助推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积极探索和面对乡村振兴时期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1】抓好乡村振兴机遇,发挥资源聚合双招双引作用,让城市了解乡村,让乡村看见城市。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而这其中需要一只手能够将多方所串联。传媒产业具有天然的资源聚合能力,通过积极应变探索,内部创新形成围绕乡村振兴县域产业特色发展的经济激活,产业流通定点、定性,结果目标导向的服务输出,联动科研院校、资本金融、市场企业、政研规划等,以多元化的手段,通过会议、展会、节庆、赛事等落实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双招双引目的。让“媒体+”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抓手,让传媒成为助力地方特别是优势重点产业发展的加速剂。
2】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发挥信息解读中转桥梁作用,让科研更懂县域产业需求,让县域发展更懂科技技术需要。
3】做好乡村振兴文化,发挥营销策划提振品牌效能,“有质电商、价值直播”打破三农产品“低价营销”怪圈。
中国的农业发展在满足数量要求、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农产品由短缺向剩余跨越,如何满足质量要求、解决市场供需矛盾问题就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生产结构重新调整升级,在新时期,创建农业产业化的知名品牌,拉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更加是提振地方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为三农人群创造更多经济效能的重要手段。
农产品品牌化,乡村产业特色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时代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建立在品牌基础之上的传媒影响力将是潜力无限的。对于产品的塑造,与文化的融合,通过营销的策划实现品牌的打造,这无疑没有谁能比传媒产业其更为擅长的存在了。
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即走品牌化路线。农产品品牌化与乡村产业特色化,直指乡村建设的要害,也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抓手。
乡村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品牌强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传媒产业在乡村振兴时期所迎接的新机遇。依托传媒产业在品牌营销、IP塑造、价值输出等专业优势,实现对三农产品的价值升华,提振品牌效能,借力电子商务、直播电商等互联网营销手段,实现“有质电商、价值直播”,打破三农产品“低价营销”怪圈。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一个全新命题,传媒产业应在乡村振兴中把握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在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报道的同时,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做好乡村振兴文化,积极发挥媒体优势,调动产业资源,做精做细社会服务,不断探索创新“媒体+”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贡献力量,在成就地方县域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更加是在成就自身。
4】联动“百城”招引“千企”汇聚“万才”以智播基地为纽点助推地方乡村振兴建设发展。
“百城千企”智播基地:“百城”连接地方区(县)域政府端;“千企”聚合各个城市、乡镇源头优质企业,协助创业与就业人员轻资产运营。
采用“人才联合培养+品牌推广扶持+基地共同建设+资源精准对接”的方式,智播基地致力于建立企业与政府、城市与城市、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强力纽带,打造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联动式互联网经济聚集区,搭建“智播经济综合性供应链服务平台”。
面向全国并打造实现“创新创业共同体”,进一步为城市赋能以“IP活动+文化+科技+传媒+产业标准”立体服务的运作模式线上+线下双线闭合赋能产业,通过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生态”四位一体架构体系,合理配置优化资源和项目设计真正践行和落地乡村振兴,赋能地方区域经济高质量建设发展。
以县域(乡镇)产能为底层依托,数字科技技术为辅助,文化传媒为加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落地推进“新农村包围城市”,在提高地区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推动乡村科技型、新职业技能型人才振兴,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富。
具体体现在:
(1)以基地为纽点,落地实施电商直播“新农人”培育计划保就业促创业。
先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通知》,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实体经济,亟需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结合“培训+认证+实践+就业”的四位一体方针,针对基地培训学习合格学员可选择于基地签约就业,依托基地来自全国其他地区丰富的产品供应链和抖音、淘宝、快手等直播平台流量资源从业创收,针对从事该领域创业志向群体,基地将提供完善的配套工商、财税管理服务。
(2)以转化效益带动地方产业聚集发展,落地引入投资建设资源。
目前地方区(县)域生产模式依然以分散型、家庭型小农生产模式为主,缺乏高效运作的上行销售市场、物流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中转集散场所、贮存场所如大型恒温冷库等。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产品产销问题上存在诸多卡点,需要各方同心合力,着力打通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畅通‘肠梗阻’,才能推动消费帮扶提质升级。
以智播基地为承载体,培育组建本土直播电商矩阵体系,并联动全国范围各地区主播资源,结合各项会议、展会、节庆、赛事等活动,在以实际转化带动地方产品销售增长的同时,配合政府逐步整合聚集产业供应链,帮助当地引入物流(冷链)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产业园区、总部基地等投资建设运营者。
(3)“百城千企”多点联动,跨域链接,创新双招双引。
“双招双引”是新时代地方发展的战略性先导工程,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加快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力、打开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区(县)域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