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一爆火于网络的金句,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田园的无限向往。近几年来,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怀旧类乡村生活”题材的视频逐渐受到大众喜爱,“三农”现象级网红博主频频出现。
今次,35斗从内容生产、运营策略、变现渠道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抖音平台新农人的Top20,以期了解他们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表1:抖音新农人Top20
在流量见顶、市场下沉的互联网大背景下,以“三农”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核心必争之地。
不同于快手的老铁路线,抖音起步于北上广深,最初的用户是大学校园里的俊男靓女,青春、精致、潮流一直是其给人的印象标签。
然而近两年来,抖音加速开发下沉用户,先后推出“新农人计划”、增设“任务充电站”、“入驻激励”等扶持措施,吸引更多新农人入局创作。2021年12月,张同学在抖音爆火,就被视为抖音布局下沉市场、争夺农村题材视频的重要讯号。
据抖音公开数据显示,平台“三农”创作者中54%为返乡创业青年,其中,31岁至40岁占比最多,达54%;其次是24岁至30岁,主要以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妇女四类人群为主。
可以得见,青年返乡务农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农村不再是梦想的枯萎之地,它正枯木逢春焕发出新的生机。
年轻化、动态化、高素质化是新农人鲜明的标签,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使他们成为短视频、直播创业的主力军。
互联网“短、平、快”的传播特点,消弭了城乡边界与信息的不对称性,让“三农”题材短视频得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也让更多农村、农人、农货进入大众视野,众多“养在深闺人未知”的优质农产品,被成功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三农”网红最成功的例子当属李子柒,相信一提到新农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李子柒。
优质内容的输出为李子柒带来了庞大的收益,据大数据交易平台数据宝统计显示,2019年李子柒收入为1.6亿,这一数字虽遭其所在团队否认,但其强大的吸金能力也可见一斑。而在李子柒成功变现的背后,是品牌化、全产业化发展的身影,超级IP的打造使“李子柒”这三个字变成“吸金石”。
之后,越来越多“李子柒”式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前有“潘姥姥”、“康仔农人”、“蜀中桃子姐”等乡村美食达人,后有“张同学”、“乡愁”、“念乡人周周”等乡村生活博主,他们的视频中折射出的乡味、野趣和新农村面貌,重塑年轻一代的乡村印象的同时,也唤醒了部分中年群体的集体回忆。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推进,数字化交往空间开始重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碎片化的短视频与图文信息,构建了“数字原住民”的乡村记忆。
从创作内容上看,抖音新农人Top20的博主们主要围绕着乡村生活、美食、水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主题进行创作。其中出镜率最高的为“美食”与“乡村生活”,这二者往往又是两相结合以呈现,十个新农人九个“厨子”的现象司空见惯,“三农”短视频刻板、同质化和表面化的倾向逐渐显现。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利好以及平台技术的成熟,入局“三农”短视频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但想成为下一个李子柒,并没有那么容易,内容与题材是账号吸粉的关键,除了乡村美食,广袤的田野里还蕴藏着更丰富的人文风貌,值得新农人们去深挖。
原汁原味、朴实、真实的乡土人情才是打动“抖人”们的利器。正如“张同学”所说:“农村跟城里生活不一样,春天收拾地播种,夏天施肥打草,秋天收玉米,冬天上山砍柴,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农活,这些都是拍不完的题材。”
短视频的崛起、直播带货的发展,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解决了优质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
从最初的“土味”低俗审丑,到目前以原生态生活化为主导,“三农”短视频正逐步向正能量优质内容转型。但如何实现从“乡土记忆”到“乡土经济”的转化,亟待新农人们探索一条新的解决方案。
2021年抖音发布的“三农”数据报告显示,农村视频创作者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5倍。与其他类型的创作者而言,自身拥有产品、靠近产品的新农人们在变现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但更多数据表明,新农人短视频变现效率较低。由于门槛低、品类单一、同质化竞争等因素,加之农业领域限制大,造成“三农”自媒体账号变现较为困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打造差异化品牌IP或许是“三农”短视频账号成功破局的“金钥匙”。
“桃子姐”所在的自贡荣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成为当地的领军企业,她以一人之力带动公司实现营收2亿元,带动县域产品外销,为当地电商注入活力,促进当地人员就业,引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小农经济走向数字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深度契合了国家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战略。
“三农”短视频带货的兴起正在形成示范效应,吸引和带动着更多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农村。这些掌握短视频、直播技能的新农人,成为了联农带农的载体,推动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一股关键力量。
新农人们正站在时代的黄金风口上,相信不久的将来新农村、新农业也将迎来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