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直播"新农具"年轻人让乡村"出圈"国内新闻

用好直播“新农具”年轻人让乡村“出圈”

在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熊家岩村,很多村民都守着看牟慧的直播。有人甚至不懂,大山里的手工糍粑、腊肉香肠、竹笋是如何通过小小的直播间卖到全国各地的。但他们知道,开播了就有希望,农产品就能找到更多的消费者。

表面上看,本科毕业的杨国民放弃了大城市的程序员工作,回到内蒙古草原变成了终日与羊粪、肥料打交道的粗犷汉子。但实际上,7年的工作经历帮助他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产品营销上,将羊粪发酵肥料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打开王静的一个直播平台账号,淳朴的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房前屋后、仓库大棚中,王静通过视频示范如何利用随处可见的玉米芯、秸秆种植菌菇等,帮助基层的农民学习农业种植技术。

无论是在绵绵群山中,还是在茫茫草原上,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从城市回到乡村,通过直播改变乡村。他们有了新的职业身份——网络主播。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公布了19个新职业,网络主播位列其中。此前,网络主播已经火了几年,这次“转正”了。

与很多久居家乡的村民不同,他们具有互联网思维,懂得利用短视频、直播工具,依托家乡资源开启就业创业生涯。在日渐空心化的农村,这些返乡青年相信家乡有足够的发展潜力,用直播“新农具”切切实实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新农具”撬开新销路

身穿蓝底粉花纹粗布大襟外套的牟慧随手从蒸笼里拿出一个“粽子”,剥开绿色厚粽叶,热气一下涌出来,把直播的镜头糊住了。当地人管这叫“苞谷粑粑”,是恩施当地的传统手工美食。

这样的直播方式确实很有效,洪湖的招牌打出去了,水生农产品的销路也不断打开,每到上市季节,往往供不应求。单价也随之上涨,“原本两元一斤的莲藕涨到3.5元一斤,一亩地农户可以多赚5000多元”。赵聪拿莲藕举例。此前,洪湖莲藕的地头价被来收购的商贩把持,销路单一,农户们怕藕烂在手里,往往只能低价卖出。

有人归隐大山,有人回归水乡,也有人重返草原。内蒙古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杨国民,先是做了几年程序员,后来又转到电商领域,月薪过万。他的父亲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经营羊粪肥料厂,近些年因年纪渐长有些力不从心。2021年,杨国民选择接手父亲的生意,变成了“小杨厂长”。

以往,他家的产品主要销往南方一些花卉苗木基地。“但我看好‘阳台经济’,羊粪肥料在城市家庭也可以用。”杨国民决定彻底改变羊粪发酵肥料这门生意。

顺着这个思路,杨国民对产品进行革新。经过长达半年多高温发酵后的羊粪肥,没有了异味,养分却更高,成为养花种菜的好帮手。此外,他还开发出多种规格的产品,原先都是80斤一袋,现在有5斤装、10斤装等不同规格,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我爸那一代人做生意,需要跟客户吃饭喝酒维护关系,我真的应付不来。”不善言辞的杨国民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坦言,开辟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渠道是他不得不做的事,“互联网用户不需要刻意培养,只要他们使用产品后发现有效,就会重复购买”。

这些羊粪原材料来自周边四五十户固定合作的牧民家庭,“他们一般自用一部分或者直接废弃”。杨国民以每吨15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为牧民们带来每年数千元的收入,因此,很多牧民自己开车把羊粪送到工厂。

探索人生另一种可能

大学毕业后的牟慧,先是在武汉从事农产品门店售货员的工作。很快,快节奏的生活、高压的销售业绩要求、客气而有距离的社交,让这个乡村姑娘想家了。

牟慧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家尝试直播时的不知所措,她只是把手机支在那儿,一边干家务,一边寻找话题,“大家好,我正在炒腊肉,你们要不要腊肉?”

那时,在当地人的观念里,返乡被定义为失败者的选择,牟慧也被村民打上了“在城里混不下去”的标签。她的遭遇也是几位受访者都有过的经历。

王静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家人主要以务农为生。曾下定决心走出大山就再也不回来的她,没想到有一天会因厌倦大城市长年累月的奔波,选择回家,尝试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面对周遭的白眼、家人的不解,还有未来的不确定性,王静选择咬牙坚持,并尽快证明自己。“我一定要给别人带来价值,我的内容才有意义。”王静非常清楚自己账号的定位,她最拿手的,无疑是在菌种公司工作多年积累的菌类种植技术。

王静坦言,在乡村,在直播间,她探索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每当全国各地的农户将他们出菇的视频反馈给她时,她就觉得成就感满满,“我实现了更多个人价值,人生也非常有意义”。

给家乡带来真真切切的改变

9月27日,在第四届中国新电商大会上,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了“优质主播培育工程”首批优质直播间(主播)名单,记者采访的这4名青年榜上有名。他们扎根乡村,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间发展乡村产业,给家乡带来真真切切的改变。

在牟慧的直播间,最高峰时期,光苞谷粑粑一款产品的订单量就达1.6万斤,这意味着,当地至少要有两家食品厂同时为她供货才能供应得上,最早的生产作坊已经满足不了这么大量的需求。

此外,为了保证厂家生产线全年可生产,牟慧及其团队储备开发了50余种恩施农副产品,还在恩施市、建始县等地投资建设了食品加工厂生产线,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们不仅要教会农民种植,还要帮他们把农产品卖出去。”王静说。她售卖的茯苓、魔芋等农产品都来自周边农户,直接帮助八九百户农户实现增收。通过她直播间售卖到全国各地的食用菌棒来自合作厂商,而此前,菌种厂销售菌种需要用车子拉出大山,不仅销路不通畅,温度升高之后,菌种还会损失。

如今,王静的团队已经扩大到8个人。“包括我在内,一共有4个大学生。”她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3岁,都是在自己的带动下,从城市返回家乡。

除了在产业链的最上游受益的牧民,在杨国民的羊粪发酵厂,还有六七个工人在忙碌着,赶上生产旺季,他还得招聘不少临时工。

每年都有超过7500万斤莲藕从赵聪的仓库销往全国各地。给莲藕裹泥、缠保鲜膜、装箱、贴标签、入库……在此辛勤工作的工人都是跟藕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他们指甲深处嵌着长年累积的青泥。成千上万斤的藕整齐地排列在冷库中,几个小时后将被装车发出,这是从未有过的好光景。(记者陈晓)

THE END
1.农业农村部:让手机真正成为生产“新农具”6月21日,农业农村部启动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通过开展农民手机培训,有效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推动把手机“新农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据介绍,今年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期间,将重点培训农民应用手机进行农事作业、销售农产品、丰富文化生活、展示乡村美景等技能,让手机真正成为生产“新农具”和生活“新帮手”。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PmRNNjroff6CupOVZ0c1210621
2.甘肃:“新农具”为农业生产增“智慧”频道首页首页 甘肃:“新农具”为农业生产增“智慧” 2024-12-08 20:08 · 0次播放 发布于:山西省 本地小助手 +订阅 +1 评论 全部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写评论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https://m.sohu.com/a/834393753_12111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