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稻田间管理技术要点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键词:水稻;技术;水肥;田间管理
一、水的管理
1.1浅灌、间灌
1.2晒田
1.3增温灌溉
1.4检查防漏
灌溉完以后,要经常对田埂的坚固性进行检查,防止漏水的情况发生,一旦发生漏水会导致肥料及除草剂的流失,影响水稻的生长,反而失去除草的作用,引起田间杂草生长过旺。如果水流到其他水层会导致其他田块的水层过深,影响其他田块的水稻生长,甚至导致田埂的连销毁坏。要经常对田埂进行修整,确保不出现漏水情况。
二、肥料的施用
水稻返青后会进入快速生长期,由于根系的不断发育以及分蘖数的增加,对于养分的需求呈不断增加趋势,所以肥量也要不断增加,而且此时地温相对还较低一些,土壤中养分没有完全释放,加上基肥的全层施,根系处于表层土中,很容易产生养分不足而影响发育的情况,要及时施用分蘖肥,主要以氮肥为主,占整个生育期肥量的1/3左右。
2.1施肥量
分蘖肥的重点是氮肥,在整个生育期中,此阶段可施用1/3左右的分蘖肥,亩用尿素3~5公斤,可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酌情增减,肥力好的略减,肥力低的要适当增加,壮苗早插的可少施,弱苗晚插的可多施。根据秧苗的生长情况酌情增施一些微肥。
2.2施肥方法
三、病虫草害的防治
1引言
2项目事前预估
根据方法学的碳层划分设计了项目基线调查表格,经整理走访农户基线调查表格,项目地块仅含2个碳层,分别为施用农家肥和不施用有机肥。根据指南,利用默认值估算减排量,即利用IPCCTierI方法推荐的默认值计算减排量,其计算公式见图。
3项目监测
3.1监测样本
根据指南,每个分组设置不少于3块观测样点,同时对应3块基线参照稻田,每个分组共计6个观测点,两种分组共计12个。由于小街与糯基存在地域差异,因此,两地各分两种分组,即需要24个观察点,按照碳层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3.2监测工具
根据指南要求,本项目对于甲烷气体的田间观测采用的是静态箱法。封闭箱体直径400mm,高1000mm,箱体为圆柱形箱体,箱体材料为白色PVC,具有反光隔热作用;箱盖依箱体而进行密封设计,防止不漏气;箱盖中央内部安装一个小功率直流电源风扇;风扇两侧分别设计2个小孔,一个用于温度计的密封固定,另一个用于在取样时的气体采集。
3.3监测采样
4分析结果
根据每个样点每次监测的甲烷浓度(ppm),首先计算甲烷单位面积排放量,通过excel拟合最佳拟合曲线,得到最佳拟合斜率,然后计算每次箱法观测的甲烷排放速率,最后计算每一区组甲烷平均排放速率,最终得到甲烷的减排量。新村单位面积甲烷减排量为19.26tCO2e,长家坝单位面积甲烷减排量为4.01tCO2e。与默认值单位面积减排量2.83tCO2e相比,以长家坝单位面积的减排量作为该次实验的单位面积减排量较为合适。因此,该项目124.5亩的稻田减排量为33.3t(计算公式:4.01吨/ha*8.3ha=33.3t)。
5结论及建议
5.1田间供水管理
5.2建议
培育适合机插的健壮秧苗,是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成败的关键。“秧好半熟稻,苗好产量高”,秧苗素质的好坏,对水稻生育后期的穗数、粒数和粒重起着重要作用。机械化插秧对秧苗的基本要求是总体均衡、个体健壮,要求“一板秧苗无高低,一把秧苗无粗细”。那么,如何培育出适合机插的水稻秧苗呢机插秧苗在苗期又是怎样管理的呢
(一)高温高湿促齐苗
经催芽的稻种,播后需经一段高温高湿立苗期,才能保证出苗整齐,因此应根据育秧方式和茬口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增温保湿措施,确保安全齐苗。同时,秧田要开好平水缺,避免降雨淹没秧床,造成闷种烂芽。
1、封膜盖草立苗封膜盖草立苗适于气温较高时的麦茬稻育秧。包括双膜育秧、软盘手播及机播直接脱盘三种类型。立苗期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盖草厚度,薄厚均匀,避免晴天中午高温烧苗。二是雨后及时清除盖膜上的积水,以免造成膜面积水,加之覆盖的稻草淋湿加重,局部受压“贴膏药”,造成闷种烂芽,影响全苗。
2、拱棚立苗拱棚立苗法适于气温较低时的早春茬育秧和倒春寒多发地区,此法立苗在幼芽顶出土面后,晴天中午棚内地表温度要控制在35℃以下,以防高温灼伤幼苗。
播种到出苗期一般为棚膜密封阶段,以保温保湿为主,只有当膜内温度超过35℃时才可于中午揭开苗床两头通风降温,随后及时封盖。此间若床土发白、秧苗卷叶时应灌“跑马水”保湿。
(二)及时炼苗
(三)科学管水
1、湿润管理即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做到以湿为主,达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以水护苗的目的。
操作要点:揭膜时灌平沟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复。晴天中午如果秧苗出现卷叶要灌薄水护苗,雨天放干秧沟水;早春茬秧遇到较强冷空气侵袭,要灌拦腰水护苗,回暖后待气温稳定再换水保苗,防止低温伤根和温差变化过大而造成烂秧和死苗;气温正常后及时排水透气,提高秧苗根系活力。移栽前3~5天控水练苗。
2、控水管理与常规肥床旱育秧管水技术基本相似,即揭膜时灌一次足水(平沟水),洇透床土后排放(也可采用喷洒补水)。同时清理秧沟,保持水系畅通,确保雨天秧田无积水,防止旱秧淹水,失去旱育优势。此后若秧苗中午出现卷叶,可在傍晚或次日清晨人工喷洒水一次,使土壤湿润即可。不卷叶不补水。补水的水质要清洁,否则易造成死苗。
(四)用好“断奶肥”
断奶肥的施用要根据床土肥力、秧龄和气温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一般在一叶一心期(播后7~8天)施用。每亩秧池田用腐熟的粪清500公斤兑水1000公斤或用尿素5公斤(约合每盘用尿素2克)兑水500公斤,于傍晚秧苗叶片吐水时浇施。
床土肥沃的也可不施,麦茬田为防止秧苗过高,施肥量可适当减少。
(五)、防病治虫
秧田期病虫主要有稻蓟马、灰飞虱、立枯病、螟虫等。秧田期应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务必做好灰飞虱的防治工作,可于一叶一心期用吡虫啉2克(有效成分)加80千克水喷施。另外,早春茬育秧期间气温低,温差大,易遭受立枯病的侵袭,揭膜后结合秧床补水,每亩秧池田用敌克松1000~1500倍液600~750公斤洒施预防。
(六)、辅助措施
在提高播种质量,抓好秧田前中期肥水管理的同时,二叶期根据天气和秧苗长势可配合施用助壮剂。若气温较高,雨水偏多,苗量生长较快,特别是不能适期移栽的秧苗,每亩秧池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2000倍液兑水喷雾(切忌用量过大,喷雾不匀,如果床土培肥时已使用过“旱秧壮秧剂”的不必使用),以延缓植株生长速度,同时促进横向生长,增加秧苗的干物质含量。
(七)苗期倒春寒的应对措施
水稻早稻育秧期间,倒春寒天气时有发生,对传统的育秧方式影响较为严重,如果管理不当,则会造成烂秧死苗,导致有钱买种无钱买秧,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机插育秧一般采用控水育秧,该育秧方式本身比常规育秧方式更耐春寒,与不少地区推广的抗寒育秧技术不谋而合。但遭遇降温寒流,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培育合格健秧壮苗。
1、深水护苗,以水调温,以水调气。遇低温寒潮,灌深水至秧叉处护苗,注意不要淹没秧心。寒潮过后若天气突然放晴,切勿立即退水晒田,以免造成青枯烂秧死苗。倒春寒的主要危险就在于天气突然放晴气温骤然回升,造成秧苗生理脱水,深水层可以缓解苗床温度剧烈变化。
4、忌过早追肥。低温过后,秧苗抗逆能力较差,若过早施用化肥,对生长微弱的秧苗来说等于雪上加霜,加速了烂秧死苗。因此,应在低温过后3-4天再开展追肥。
总之,我们要把培育机插水稻秧苗的苗期管理技术进一步地推广,让兰西的水稻远近闻名,让此技术对农民种植水稻增产、增收、增效起到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