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智慧农民2019-10-16作者:最新技术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栽培上可以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水稻对肥料和光、热、CO(2二氧化碳)等资源的利用率,进而获得高产。但在实际生产中,因不科学的肥水管理技术而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体、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病虫草害加剧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严重地制约了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
本文基于水稻各生育时期的特点及栽培目标,提出不同生育时期的肥水管理技术,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一、水稻生育时期
二、水稻幼苗期的肥水管理
对于直播稻而言,从出苗、分蘖直到成熟收获,都处在大田环境条件下,那么在播种前,必须做到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基肥的施用,一般未腐熟的有机肥要先施,后翻耕作底层肥;腐熟的有机肥在耙田时施,然后耙匀作中层肥;磷肥和速效肥在起畦时,施于畦面作面肥。直播稻要开沟起畦播种,畦宽一般为3米,以方便管理。畦间留30厘米宽的排灌沟。其苗期水分管理原则是:湿润出苗扎根,薄水保苗,浅水壮苗促蘖。
三、水稻分蘖期的肥水管理
水稻从移栽返青到开始拔节,是大田分蘖阶段。此期主要生长分蘖、根系和叶片,光合面积扩大,积累前期养分,是搭好丰产架子的重要时期,是决定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为壮秆大穗奠定物质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期的栽培目标是:秧苗栽后促进早发,培育足够数量的壮株大蘖,培植庞大的根群,积累足够数量的干物质。移栽前基肥施用应结合耕翻整地进行。基肥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配施适量的氮、磷、钾化肥。在有机肥肥源不足的地区或田块,应推广麦秆、油菜秆等秸秆还田。之后灌水耙粆,平整田块。移栽后的肥水管理技术如下:
(一)浅水勤灌
(二)早施分蘖肥
根据水稻分蘖发生规律,适时施分蘖肥以满足分蘖对养分的需求。具体操作为:为保证水稻分蘖期苗体的含氮水平,在分蘖初期进行追肥,促进早发。一般要求栽后一周左右施第一次分蘖肥,用量占分蘖肥总量的70%左右,一般每亩施尿素6~8公斤;第一次施后的7~10天,再施第二次分蘖肥,每亩施尿素3~4公斤;剩下的30%看苗补施,捉“黄塘”促平衡。
四、水稻拔节长穗期的肥水管理
拔节长穗期的生育特点是:稻株生长量迅速增大,根的生长量为最大,全田叶面积也达最大值,同时,稻穗迅速分化,干物质积累也迅速增加。此期是水稻一生中需要养分最多,对外界环境条件最为敏感的时期之一。因此,此期既是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此期的栽培目标是:在前期壮苗壮蘖的基础上,促进壮秆强根、大穗足粒,并为后期灌浆结实创造良好的条件。
拔节长穗期肥水管理如下:
(一)巧施穗肥
(二)水分管理
1.适时搁田:搁田又称晒田、烤田,适时适度搁田有利于促进水稻根系发育,适当控制氮肥的吸收,促进茎秆粗壮老健,形成合理的株型,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降低高峰苗,提高成穗率,提高抗病、抗倒能力。搁田要轻搁、分次搁。搁田前应做到栽时留行、栽后扒沟、挖沟搁田。搁田程度以稻田中间泥不陷脚、土不发白、叶片挺直、叶色稍褪淡为度。适宜的搁田时期应视移栽叶龄、基蘖肥的施用量及有效茎蘖发生量而定。一般施肥水平较高、茎蘖肥比例较高、小苗移栽或分蘖发生率高的田块,搁田应提早在群体总茎蘖数为预期穗数的70%时进行;施肥和基蘖肥用量均为中等水平,或中苗移栽的,搁田应在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进行;用肥水平较低,或大苗移栽的,搁田应在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时进行。
五、水稻结实期的肥水管理
结实期生育特点是:稻株生殖生长处于主导地位,叶片制造的碳水化合物,抽穗前贮藏在茎秆、叶鞘内的养分均向稻粒输送,是决定结实率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栽培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增强稻株光合能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结实期肥水管理技术如下:
(一)补施粒肥
水稻抽穗前后追施的肥料称粒肥,也叫破口肥、齐穗肥。粒肥的作用在于增加上部叶氮素浓度,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延缓叶片衰老,提高根系活力,从而增加灌浆物质,提高粒重。粒肥应掌握因苗施用的原则,长势正常的田块,粒肥可以少施或不施;有缺肥迹象的田块可适当追施粒肥。一般每亩施尿素3~4公斤。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对有早衰趋势的田块,结合防病治虫,用1%~2%的尿素溶液或尿素与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
在抽穗后、蜡熟期和收获前,进行合理的灌溉。具体操作为:抽穗开花阶段应以水层灌溉为宜,抽穗后应采取浅水间歇灌溉,以达到田间水气协调,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增粒重的目的。蜡熟期,可采取灌“跑马水”的方式进行灌溉。一般在收获前5~7天停止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