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或者说发展方向有哪些?
一、服务政策趋向多样化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强调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土地深松、农机具购置补贴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到联耕联种、代耕代种、代养代牧,从化肥农药减量到有机肥替代化肥,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等等,可以说农林牧渔水产等方方面面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项目,包括乡村振兴的部分衔接资金,都是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而安排的。
二、服务主体趋向实体化
三、服务装备趋向智能化
粮食作物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是我们已经实现了的。虽然陕西省粮食全程机械化率不到80%,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陕南陕北丘陵山区耕地占比较大,但重点环节、主要作业已经实现机械化。近年来,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智能化开创了先河。我们看到稻田的插秧机,只有拐弯、掉头时驾驶员操作一下,正常插秧时驾驶员不但不用驾驶,还要转过身去整理和搬运秧盘。随着汽车智驾的上路普及,智驾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农业生产的无人驾驶、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自动化等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智能化将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今年,宝鸡市一家无人农场就已经出现。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五六年后,“谁来种地”将不成为问题。
四、服务方式趋向合作化
五、服务边界趋向跨区化
每年“三夏”收割机跨区作业,是我们常常看到的跨区服务,而这只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环节。在“手机是新农具,带货是新农活,数据是新财富”的年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已不能限制在一县、一市、一省的一地,更是要跨省,甚至跨出国门。陕西亿农上品农业公司“无人机”队在“统防统治”、地力培肥方面做到从空中到地下全覆盖“立体式”农技服务,在西安市灞桥区托管了5000亩土地,小麦“一喷三防”服务了西安市灞桥、阎良、临潼、蓝田和宝鸡市凤翔区、商洛市商州区等地。陕西汉唐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平台,以农业“智能化管理”为基础,“肥料无忧、技术无忧、产销无忧”让种植企业和农户实现无忧种植,服务从陕西泾阳、靖边等跨区到广西、新疆等省区。三原县一家合作社的飞防队,每年到新疆飞防10多万亩。西安爱菊粮油集团在哈萨克斯坦租了150万亩土地种植小麦、油菜、油葵,非常需要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将随着一带一路走得更远。
六、服务领域趋向规模化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小农户还将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但现代农业必须有规模效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规模呢?答案是适度规模。但众多的适度规模怎么实现标准化、集约化来保证农产品规格和品质,就需要组织更大的规模化。这种规模化就是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实现的。现在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的耕种收获面积是几千亩、上万亩,无人机防控可以达到几十万亩,今后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会越来越大。河北唐山一家农服公司为解决赊销化肥农药收账难题开始土地托管,目前已经服务到了25万亩,还延伸到加工花生油和花生蛋白粉,花生秸秆加工饲料等。
七、服务形式趋向托管化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服务形式亦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流转租赁土地扩大规模,“我的地盘我做主”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巨大,租地、雇人、买机械、农药、肥料、建储藏库等;二是风险难控,自然、市场、疫病风险外,还有租地出现的矛盾,所谓“规模越大死的越快”。为应对租地规模经营的困境,加之农民对土地的看重、珍重,出现了另一种规模化经营方式,就是生产托管,有的叫土地托管。即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由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民开展耕种防收,甚至加工、贮藏、销售等服务,有的将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纳入服务内容,其优势是成本降低,不用付地租,有的收取托管费,而且风险共担、收益分红、共享共赢,依靠的就是服务主体统筹技术、信息、机械、管理、营销等服务要素的“超”能力,通过“五统一”、“六统一”或“九统一”等统一服务,用“藏粮于服”有效地把“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生产资料经销企业非常需要成为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或者为服务主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案、经济实惠的生产配方、诚实可靠的合作第三方,积极主动融入到“藏粮于服务”之中。
八、服务模式趋于全程化
广大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肥料、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经销企业,如何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之中,与农民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关系,进而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关系到农业企业能否长期存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关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