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他于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侯德榜毕生的科学技术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突破氨碱法制造纯碱的奥秘
为了表彰侯德榜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奥密的功绩,1930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一级奖章;1933年中国工程师协会授予他荣誉金牌;1943年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是当时全世界仅有的12位名誉会员之一。
发明联合制碱新工艺
发明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
传播科技知识培育科技人才
自幼树立“科学救国”、“工业救国”宏愿的侯德榜,十分热心科技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注意爱护和培育科技人才。
侯德榜十分重视科技社团在传播交流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1916年,他参加了美国化工学会(A.S.Ch.E),1923年又参加了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成了两个学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对我国的科技社团,侯德榜更加积极参与和支持开展活动,主动承担义务。他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科技社团——中国科学社的最老成员之一。他先后担任过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工程师协会、中国化学化工学会以及中国化工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和理事长,并曾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副主席。他的大多数论文和不少著作,都首先在这些社团的学术会上宣讲,或在这些社团的书刊中出版,首轮公诸于世。他曾主持过这些社团举办的许多学术活动。他还用自己有限的收入赞助过一些学会开展活动,并捐献了北京的一幢四合院给中国化学会作为活动场所。他对科技社团的情谊和贡献,深深地刻印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心中。
侯德榜爱好学习,影响所及,在他周围形成了一派良好的学风。这也是侯德榜在培育科技人才方面的又一种特色。他惜时胜金,读书、看图、计算,成了他平生的主要爱好。他倡导“勤能补拙”,常说:“就天赋而论,我不算聪明,但我深知‘勤能补拙’的道理。一生所以有些许成就,除许多客观条件外,主观上就要归功于勤奋。”他深信“处处留意皆学问”,十分重视实践,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要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倡导“寓创于学”,既强调认真学习,又强调不盲从照搬;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改进、创新。他坚持科学态度,严谨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爱说:“追到底(Downtoroot)!”,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地查找原因,核验数据,直到搞清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术讨论中,他坚持民主,鼓励争论,从不以领导或权威自居,强加于人,或者匆忙做结论;总是以平等的一员参加,又勇于直抒己见,鼓励和引导深入争论,直到取得基本共识。他认为,这不仅有益于解决技术问题,而且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侯德榜生活十分俭朴,但为培育科技人才却十分慷慨。除了捐助中华化学工业会和中国化学会外,他先后资助不少亲友子弟出国求学,捐资为家乡办学,还捐资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等添置科技书刊。1973年1月,重病的侯德榜写下最后一封信给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德榜年迈,体弱多病,恐亦不久于人世。一生蒙党和国家栽培,送外国留学,至今无以为报。拟于百岁之后,将家中所存国内较少有的参考书籍贡献给国家……”。这是他最后仅有的家产,也是他最后留给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的又一块阶石。
为了纪念侯德榜先生的崇高品德和他对祖国、对人民做出的多方面贡献,同时为了鼓励青年学子发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清华大学化学系于2007年设立了“侯德榜学业优秀奖”,简称“侯德榜奖”,英文译名“T.P.Hou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