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主要粮油政策措施概述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促使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同时,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发挥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实现了全国粮食总产自1985年以来连续五年增产。

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央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不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也是农村改革30周年。3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产品供给能力出现历史性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虽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不少老问题,又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但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我国完全能够克服种种困难,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基本供给,并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

2008影响全国粮食产购销政策的四大重点

已经过去的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在面临诸多困难情况下取得历史性突破,近4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五年增产;粮食收购市场在国家最低价收购政策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储计划影响下,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各地粮食部门把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扩大东北粮食的外运能力,采取运费补贴等措施鼓励关内销区采购东北粳稻,推进产销衔接,组织最低收购价粮和国家临时收储玉米跨省移库,缓解产区仓容库存压力,优化布局结构。所有这些能够影响2008年全国粮食生产、购销、储备和加工的政策因素,我们归纳为以下四大重点:

一、控制粮食出口,加大涉粮补贴

2007年底,我国宣布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后,2008年初再次宣布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一年5%至25%不等的出口关税,同时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种商品的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

其中:“根据国内生产消费及国际市场变化,会议同时决定,取消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在世界性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发生新的变化时期,国家作出取消粮食出口关税的重大决策,对国内粮食市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促进国内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粮食补贴力度,改变粮食补贴方式,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从放开粮食市场后的情况看,粮食价格提高后,随之而来的是生产资料价格翻跟头上涨,抵消了粮食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因此,国家逐步提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力度。2008年3月27日中央决定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一是再增加15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使每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农资综合补贴比上年增加23元,达到40元。二是再增加50亿元良种补贴,扩大补贴范围。对4.4亿亩水稻全部实行良种补贴,小麦良种补贴面积由1亿亩增加到2亿亩,玉米良种补贴面积由3000万亩增加到2亿亩。

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大粮食临时存储量

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今天,粮食价格杠杆十分灵敏地调节着粮食生产。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国家于2008年2月和3月连续两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一是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将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调整为每50公斤早籼稻75元、中晚籼稻76元、粳稻79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调整为白小麦75元、红小麦70元、混合麦70元。二是3月27日,国务院批准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将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调整为每50公斤早籼稻77元、中晚籼稻79元、粳稻82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调整为白小麦77元、红小麦72元、混合麦72元。

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国家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增加农资综合直补,提高扩大良种补贴标准和范围,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其中从明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也将作较大幅度提高。

为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务院及时研究确定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具体措施,决定在部分主产区对稻谷、玉米、大豆实行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收购是其中的重要措施。2008年10月20日,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下达了第一批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1650万吨。根据各地秋粮收购进展情况,12月1日又下达了第二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1400万吨。这样,两批收储计划总量已达3050万吨,其中东北地区玉米1000万吨、大豆300万吨、稻谷850万吨,南方主产区稻谷900万吨。12月23日近日,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达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安排中储粮总公司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区)收购国家临时存储玉米2000万吨,其中:内蒙古330万吨、辽宁350万吨、吉林870万吨、黑龙江450万吨。

这批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的收购执行期截止到2009年4月底。

三、制定粮食中长期规划纲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0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年)》,这份纲要肯定了我国近年来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同时,在这样的时期发布这份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也显示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对粮食安全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视。

早在2008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会议强调,必须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的支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通过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使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下大的决心,有大的举措: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耕地,不能有丝毫松懈。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三是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四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理顺粮食价格,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力争有大的突破。六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七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八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九是引导科学、节约用粮,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今后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各环节指明方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粮食生产、粮食经营及粮食安全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全会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7个具体部署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首位,并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的最终目标。

今后,随着一系列后续政策的出台及措施的落实,粮食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步伐加快,种粮效率大幅度提升。基于我国国情及近年来国际粮食危机带来的启发,我国的粮食生产与贸易,将会更加倾向于立足国内的自我发展。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前,国家粮食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高。以小麦为例,来自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小麦5866.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624.2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087.8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7%,比上年同期增加1472.9万吨。随着国家粮食库存进一步充裕,粮价调控的手段更加多样化、调控技术更加驾熟就轻。另据统计,截至12月31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籼稻2122万吨,同比增加602万吨;收购粳稻1277万吨,同比增595万吨;收购玉米2105万吨,同比增加1082万吨。

THE END
1.中化化肥签署新框架协议未来三年交易上限达13.07亿财中社12月2日电中化化肥(00297)发布公告,宣布与中国中化订立了新的农产品(7.830,0.10,1.29%)采购框架协议和化肥进口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化化肥集团将在2025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继续向中国中化的附属公司采购和销售农产品,包括化肥、农药和种子。同时,中化化肥的海外附属公司将向中化集团销售化肥及其他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relnews/hk/2024-12-02/doc-incyanhh8598660.shtml
2.2025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及相关程序招商引资2025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及相关程序 2025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及相关程序 2025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及相关程序 File0018 来源:黑龙江省商务厅 撰稿:孙海鹏 校对:王一舒 一审:王一舒 二审:许连华 三审:周兆明https://www.dongning.gov.cn/mdjdnsrmzf/c105593/202412/c03_984273.shtml
3.中化化肥签署新框架协议未来三年交易上限达13.07亿财中社12月2日电中化化肥(00297)发布公告,宣布与中国中化订立了新的农产品采购框架协议和化肥进口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化化肥集团将在2025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继续向中国中化的附属公司采购和销售农产品,包括化肥、农药和种子。同时,中化化肥的海外附属公司将向中化集团销售化肥及其他化肥原料。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2023256653229.html
4.2024年110月中国肥料出口数据统计分析:出口量小幅增长招商中商情报网讯: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3年我国肥料出口量小幅增长,增至3150万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中国肥料出口量2590万吨,同比增长0.6%。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从金额方面来看,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中国肥料出口金额7021.6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GIS8GQ05198SOQ.html
5.2024年石油化工未来发展趋势预测2024二、2024年化肥行业发展解析 三、2024年国内化肥行业发展解析 四、2024年化肥行业大事记 五、2023-2024年中国化肥产量统计 六、中国化肥行业节能减排情况分析 第二节 2019-2024年中国化肥进出口情况分析 一、2024年中国化肥进出口情况分析 二、2024年中国化肥进出口情况分析 三、2024年我国化肥进口关税配额分配情况 第https://www.cir.cn/R_ShiYouHuaGong/76/ShiYouHuaGongWeiLaiFaZhanQuShiYuCe.html
6.2025,进出口配额政策(更新至2024.11.2)跨境电商与创业文摘2024年11月2日,商务部第49号公告发布《2025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及相关程序》: 氢氟碳化物 进口配额 2024年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出环办大气〔2024〕26号通知,印发《2025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 出口配额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160217.html
7.2023年华锦股份研究报告炼化一体化企业,受益集团优势十四五开端成品油出口政策大力收紧,近期趋向放松。双碳及优化市场目标的指导下, 十四五时期炼油行业调整力度加深,国内政策针对传统地炼落后产能淘汰、社会隐形资源 治理等方面发力,出口必要性下降。2023 年首批成品油出口配额总量为 1899 万吨(中国兵 器集团 20 万吨),同比上涨 599 万吨或 49%。 未来成品油出口或呈现https://m.vzkoo.com/read/202305053eea859ad580390439d3a99f.html
8.越南提高原油煤炭出口关税政策法规戈称,近日政府将出台新的化肥出口关税,它将于正式公布一个月后施行。这是为了部分限制化肥出口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目前俄产化肥90%用于出口,俄国内市场仅占10%。如果这种情况仍得不到控制,那么政府对化肥出口将采取配额限制。https://www.cppei.org.cn/zcfg/detail.asp?categoryId=1811&articleId=9531
9.碳达峰和碳中和:碳市场前瞻与影响分析资料来源:ICAP,中国碳排放交易网,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2)碳市场的Cap & Trade模式 碳市场采用总量控制和交易(Cap & Trade)模式。根据政策要求确定年度排放总量上限,将碳配额分配给控排企业,之后组织碳配额和碳信用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寻找成本最低的减排路径。总量上限决定了对控排行业的系统性影响,而配额分配方式决定了http://www.tanjiaoyi.com/article-33981-1.html
10.我国国际收支现状研究6篇(全文)2008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开展了“中国财政透明度调查”项目的研究工作,向社会公布了我国31个省市的财政透明度排行榜。2010年该中心继续发布了“2010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其中着重公布了公众普遍关心的省级部门行政机关的透明度情况。可见,目前民间力量已经和政府的有关举措形成一种合力,极大地推进着我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hxl0t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