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锤炼强农兴农本领

新时代新农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粮农智慧何新民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平台促进农业科研创新。新华社北京2022年1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期签署FAO-CAAS创新平台实施协议,促进农业研究与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和食物系统转型发展。在近期召开的第六届海外农业研究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在科技资源的双向流动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引进来”,聚焦科研成果“走出去”,为全球粮农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表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国际农业合作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署FAO-CAAS创新平台实施协议将进一步密切伙伴关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继续加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推动农业和食物系统转型发展,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聂凤英发布了该中心在全球粮食安全战略研究、农业科技前沿进展以及农业科技“走出去”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陕西省渭南市政府豆果科教基金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原原本本、深刻领会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2023年起,身体力行做好新时代新农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粮农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强化思想引领、完善培养体系、力行耕读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赋能未来“新农人”。每年暑期,南京农业大学都组织5000余名学生到农村、林区,到实践基地、生产一线体会新农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遍布全国各地的300余个教学科研基地和200余个研究生工作站中,数千名南农学子在此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锤炼强农兴农本领。

牢记兴农使命精心培育英才考虑配色、筛选品种、计算数量……最近,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博士生孙炜正在为南京湖熟菊花节布展工作忙活着。仅2021年,该校湖熟菊花基地参观人数就达55万人次,为百姓和地方经济创造收益5200万元。据悉,南京湖熟菊花节于2012年首次开展,10年来,促进经济效益20余亿元,书写了大学的“兴农”担当。“2020年,学校正式将'强农兴农’写入校歌,就是要让一代代农大人牢记兴农使命,精心培育英才,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培养更多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说。在该校定点帮扶县贵州麻江,学校将研究生工作站搬进了黔东南的大山里,学生们通过所学知识为当地乡村产业“把脉”,“一粒大米的名片、一朵菊花的旅行、一颗红蒜的重生”让当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校签订技术合同超过7000项,交易总额达19.12亿元,直接、间接产出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其中定点帮扶地区的产业链链接农户300余户、1000余人,带动了5000余农户、1万余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6日第3版

推动“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经济日报2022-08-29随着“新农人”群体不断壮大,他们拓展了乡村产业,带富了家乡百姓,也推动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汇聚,为乡村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堵点和难点有待打通和解决,比如有的“新农人”本想挥洒青春和智慧,却遇到用不了地、融不来资、入不了户的尴尬境地。乡村振兴要引得来、留得住人才,就需要构建并完善乡村人才支撑及振兴机制,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推动“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只有这样,才能为“三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要找准发力点,打破瓶颈。创新畅通金融渠道,通过拓展融资抵押物范围等措施缓解“新农人”融资难题。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以产业链带动人才链。通过构建资金、平台、技术等全要素服务体系,在项目孵化、融资担保、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打造便利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新农人”心无旁骛地发展事业、振兴乡村。(经济日报记者蒋波)

THE END
1.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人民观点)亲切的话语、殷切的嘱托,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一滴滴汗水,一季季丰收。促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692701375769480&wfr=spider&for=pc
2.植知农爱农情怀,担强农兴农使命从世界发展进程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完美转型的有力支撑,而农业的现代化是知农爱农兴农的青年职责所在。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对国家发展的支撑http://www.shijianpu.com/shsjxd/3501.html
3.学习重要指示师生谈厚植知农爱农情怀,践行强农兴农使命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理解农耕文化既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又助于学生培养对土地与自然的热爱之情,知农方能爱农。 二、践行强农兴农使命需要强化劳动意识 强农兴农的使命不仅是一项崇高的使命,更是脚踏实地的一种精神,而要学生能担当起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培育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参与https://mks.hzau.edu.cn/info/1033/7942.htm
4.以知农爱农为本以强农兴农为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字里话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高度https://www.jianshu.com/p/5204b652475f
5.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勤练强农兴农本领习近平强调,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不容小觑,今天http://www.nqdj.gov.cn/Index/ashow/id/2200.html
6.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的回信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扎根西部,办好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信心和决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学校建立了综合素质教育学院,依托秦岭试验林场和黄土高原国家试验站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开设“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持续开展劳动实践、乡村调查等活动,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和强农兴农使命感不http://m.jyb.cn/rmtzgjyb/202009/t20200908_356552_wap.html
7.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加强耕读教育践行爱农兴农使命—山东站—中国教育学校将牢牢抓住“耕读文明”这个软实力,深刻把握、持续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构建完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爱农兴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耕读教育走进美丽校园、浸润师生心田,实现以知农爱农赋能强农兴农,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贡献“山工院”力量。(通讯员:卢文婧)https://www.eol.cn/shandong/sdgd/202403/t20240327_25751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