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日本银行业的七十年风雨:高光与低迷

本篇报告详解了日本银行业七十年的历程,有高光有低迷。战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日本银行业的高光,经济泡沫顶峰的1990年日本市值前十上市公司中有7家为银行。随着经济泡沫破灭及人口老龄化,日本深陷极低利率,息差持续走低,银行盈利能力弱,银行股估值低迷。近年来,日本前三大银行估值持续低于0.5倍PB,市值前十公司仅剩下1家银行,近二十年银行市值增长基本停滞。

日本银行业专题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银行业发展较好。日本战后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日本银行向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贷款,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1985年,随着《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银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过度放贷,助推了股市和房市的泡沫。1982-1990年期间,日本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从217万亿日元攀升至522万亿日元,与此同时,净利润从1982年的8060亿日元攀升至1988年的2.34万亿日元。经济泡沫顶峰的1990年,日本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为银行。

经济泡沫破灭,日本银行业付出惨重代价。泡沫破灭为银行业带来大量不良资产,经营业绩持续承压。为解决银行业不良问题,日本银行付出惨重代价,累计不良损失接近100万亿日元。20世纪90年代后的十多年,从“护送船队”模式到《金融再生法》,经过长达十年的不良处置,投入大量财政资源后,终于在21世纪初将不良率降至正常水平,日本银行业浴火重生。

近年,日本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但盈利能力弱,估值低迷。日本商业银行资产近十年复合增速约4.6%,贷款复合增速2.5%,资产规模增速及贷款增速均明显低于中国。2016年以来,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在1%~2%之间,低于中国,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2010年以来,日本平均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导致息差逐年收窄,2021年净息差仅0.54%。息差低,叠加较高的成本收入比,日本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弱,2021年ROE仅3.6%,大幅低于中国10%左右的ROE水平。银行股估值低迷,日本前三大银行估值长期低于0.5倍PB,11月初三菱UFJ银行估值0.48倍PB。

投资建议:积极看多银行。即便如日本,银行股估值亦接近0.5倍PB,当前A股银行板块估值仅0.5倍PB,充分反映了悲观预期。近期,防疫政策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进一步宽松,市场对经济的预期或将改善,对银行板块构成重大利好,积极看多银行。未来一年,银行个股两条主线:a.继续主推业绩靓丽的优质城商行:江苏、宁波、成都、南京、杭州及苏州银行;b.房地产弹性标的:房企融资占比相对较高的优质银行-招行、平安银行等。

风险提示:疫情多发,经济超预期下行导致资产质量显著恶化;金融让利,息差收窄等。

战后经济高增长时期(1950-1990):高光时刻

二战结束后,笼罩在战败阴影下的日本发奋图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这期间,银行业向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贷款,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1985年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大幅升值,居民和企业的财富不断增加,加上日本宽松货币政策的推波助澜,银行无节制地、盲目的放贷,催生了经济泡沫。

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达到巅峰,日本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为银行,一时风光无限。日本银行业迎来了其最高光的时刻,其后泡沫破灭,辉煌不再。

1.1主银行制度与日本“战后经济奇迹”

二战结束后,战败国的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美苏冷战及朝鲜战争促使美国改变对日本的方针,日本抓住机遇,实现了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其中,日本银行业利润较高,以低息贷款和交叉持股的方式大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战后恢复期(1945~1955年)、经济高速发展期(1956~1973年)、经济稳定期(1974~80年代前期)及经济泡沫期(1985年-1990年)。

(1)战后恢复期(1945~1955):主银行制度出现,形成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日本采用政治上民主化改革、经济上侧重煤炭、钢铁产业发展等措施来促进经济恢复。在金融方面,于1947年成立“复兴金融金库”来保证银行对煤炭、钢铁、肥料等重要产业的融资。与此同时,日本的通货膨胀问题严重。由于美苏冷战加剧,为了牵制苏联,美国开始转变对日本的占领政策方向,由惩罚和改革转为扶持。1948年,美国政府指示占领军实行《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其目的是使日本实现三个转变:通胀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1949年,美国占领军当局制订了“道奇”计划(TheDodgeLineorDodgePlan,因底特律银行总裁约瑟夫道奇提出而得名),提出缩减开支、平衡预算、加强征税、限制贷款发放、稳定工资、加强物价统制等,以稳定日本经济,抑制通货膨胀。计划实施后,日本通货膨胀得以遏制,这为其产业政策的实施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日本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主银行制度(Japanesemainbanksystem)出现,形成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二战后,日本解散财阀,严禁垄断,大企业纷纷解体,它们面临的兼并重组问题都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银行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日本主银行制度应运而生。“复兴金融金库”解散后,日本建立了一批政府金融机构,同时鼓励银行在各行业分设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分工体制进一步巩固了主银行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银行成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同时,日本允许银行投资股票和证券,银行为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纷纷对企业大量持股,成为企业的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图1:日本二战后的主银行制度

(2)经济高速发展期(1956~1973年):银行业为日本经济腾飞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经过十年经济恢复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工业国前列,个人消费和民间投资大幅增长,出口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持续增强。1961~1973年,日本GDP增速显著高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在这13年中,有6年日本GDP增速达到10%以上,1968年增速近13%,堪称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创造了“战后经济奇迹”。

图2:1961~1973年日本经济增长迅速,GDP增速居工业国

前列

同时,金融机构仍是日本监管最严格的行业之一。政府对利率进行严格的管制,坚持以低利率为核心的利率体系,把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债券利率和央行贴现率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银行业为重点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继续推行经济恢复期的银行业分业政策,银行业和信托业、证券业不能兼容(如银行的信托业务必须作为信托银行分离出来)。对外金融方面,日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之下,虽然限制有所放宽,但对金融交易的管制一直存在。

(3)经济稳定期(1974~80年代初期):日本开始放宽金融领域的限制,走向金融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和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较大地冲击了日本经济,结束了日本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1973年,日本GDP增速为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中最高,达到8%,但是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日本GDP增速下降9.2%至-1.2%,降幅为六国之最,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这一次,日本GDP增速由5.5%降至2.8%,降幅2.3%,为六国最小,主因为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及发展节能技术。

图3: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冲击较大(%)

图4: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冲击远小于第一次(%)

进入经济稳定期后,日本战后的金融体系已经不适合时代需要。国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货币体系的改革向着放松金融管制和实现自由化的方向演绎,而日本也卷入了改革的浪潮中。在国内,随着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资金状况由储蓄不足向储蓄过剩转变,迫使日本开始放宽金融领域的限制,走向金融自由化。这一时期,日本逐渐实现了利率、业务经营、市场准入、资金流动、资本市场五个方面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是日本金融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限制走向灵活和国际化的过程。

表1: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具体措施

这一时期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虽然范围广,但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金融监管由大藏省全权管理,日本央行缺乏独立性。其次,金融机构受到的业务管制仍然存在,无法得到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比如,银行下属的证券子公司的业务范围受限,尚未完全开放混业经营。最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未市场化。

1.2经济泡沫时期-银行业占日本市值前十公司的半数以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元在“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热钱流入,叠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地价大幅上涨,经济泡沫化。在日本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和举国疯狂的投资和并购浪潮中,经济泡沫加剧。

(1)“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

随着日本经济规模的扩大,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而美国经常项目持续赤字,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美国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迫使日元升值,从而降低贸易赤字。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等5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举行会议,达成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和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等一揽子协议,使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史称“广场协议”。

图5:1985年9月-1989年底期间日元大幅升值40%

(2)宽松的货币政策助长了经济泡沫

为了应对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同时,日本政府又增加政策性贷款,大量财政支出用于公用事业、住宅融资和减税补贴。希望通过增加投资刺激内需,以对冲日元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日本M2明显增长,经济泡沫显著扩大。

与此同时,在宽松的金融政策下,银行盲目、无节制地放贷。1986年,银行在房地产、服务、非金融公司、个人消费四个行业大量放贷,约占信贷增量的92%,而这些贷款中作为担保的大多是房地产、股票等,存在诸多的风险和缺陷。日本银行鼓励企业将资金投入股市、房地产市场中,银行业和企业过剩的资本在海外到处扩张、盲目收购,经济泡沫越吹越大。举国上下都卷入了这场疯狂而盲目的投资并购浪潮中,人人追求高额利润,而无视了繁荣之下巨大的隐患。

经济泡沫时期,贷款明显增长,净利润攀升。1982-1990年期间,日本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从217万亿日元攀升至522万亿日元,与此同时,净利润从1982年的8060亿日元攀升至1988年的2.34万亿日元。

图6:日本商业银行1980-1990年资产规模及净利润增长明显

经济泡沫时期,日本商业银行息差较高,信用成本低。1982-1990年期间,由于经济情况较好,信贷违约率较低,日本商业银行信用成本较低,均低于0.3%。此外,这期间,日本商业银行净息差相对较高,均高于1.5%。相对较高的息差水平,叠加很低的信用成本,伴随信贷规模扩大,这期间日本银行净利润大幅增长。

图7:日本商业银行1980-1990年期间扣除信用成本后的

利差较高

证券

注:日本财年以本年4月1日至下一年3月31日为一财年。例如,2022财年为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末

经济泡沫时期,日本银行业市值大幅增长,迎来短暂的高光时刻。经济泡沫期之前的1980年,日本市值前10名的公司只有2家银行,市值均为0.8万亿日元。而在经济泡沫迎来顶点的1990年,日本市值前10名公司榜单中有7家为银行。其中,市值最高的为日本兴业银行,当时总市值达到7.8万亿日元,10年之间市值增长超过10倍。

表2:1980-2000年日本市值前十名变迁(万亿日元)

1990-2010年:

泡沫破灭,不良处置与浴火重生

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银行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东京证券交易所银行业指数显著下挫,近年也持续低迷。贷款利率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迅速下降,日本进入低利率时代。同时,泡沫破灭为银行业带来大量不良资产,经营业绩持续承压。为解决银行业不良问题,日本银行付出惨重代价,累计不良损失接近100万亿日元。经过长达十年的不良处置,投入大量财政资源后,终于在21世纪初将不良率降至正常水平,日本银行业浴火重生。

2.1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深陷不良泥淖

泡沫经济后期,日本政府主动刺破泡沫。随着股价及地价的飙涨,日本央行于1989年3月到1990年8月间连续五次上调利率。与此同时,日本央行直接要求各金融机构减少对不动产行业的放贷,严控房地产信贷增速。货币政策的急速收紧加速了经济泡沫的破裂。

图8:日本利率水平在1989-1990年间大幅上升

1990年初,日本股市开始暴跌,到1992年3月,日经指数跌破20000点,几乎较1990年初腰斩,当年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1991年,地产泡沫也开始破裂,地价暴跌,并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无人问津,销售陷入低迷。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价和地价暴跌,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破裂,重创了日本的经济,结束了日本自1974年以来平稳发展的状态,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对银行业而言,由于地价暴跌,不少公司破产,不动产抵押的贷款价值明显下降,贷款质量快速恶化。此外,叠加经济衰退,货币政策转而开始宽松,息差明显承压。可谓是,息差与资产质量均显著下行,盈利能力明显恶化。

图9:泡沫一经破灭,日本股价大跌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大幅上行,于2001年末达到顶峰8.4%,直到2006年才降回正常水平。

图10: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在泡沫破灭后上升(%)

图11:日本都市银行等不良贷款率走势(%)

2.2日本对问题银行与不良资产的处置

日本对问题银行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1997年以前,日本政府采用“护送船队”的方式,不主张银行破产,而采用大机构吸收兼并的方法,尽量保全问题机构;2)1997年以后,日本出台《金融再生法》和《早期健全化法案》,完善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处置制度,开始大规模处置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

1)1997年以前:“护送船队”模式最大限度保全问题银行

1991-1997年期间,日本政府不主张问题银行破产,而是采取“尽量保全”的态度,因此这一时期倒闭的银行很少。为此,日本政府和央行做出了诸多努力:仍然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试图以经济复苏来缓解银行危机;政府放松管制,允许银行发行更多次级债券,增加自有资本率;直接出资收购房地产,降低银行损失;成立专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处置和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如1996年由东京共同银行改组成的整理回收银行,主要任务是接管已破产的金融机构,回收处理不良债权。

这一时期日本处置问题银行主要的方式是吸收合并。当中小型银行陷入困境、面临破产时,日本政府促使经营良好的大型银行来接管或兼并该银行,只有在合并难以推进的情况下才选择破产清算,然后出售优质资产,剥离处置不良债权。但不停地“大并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问题银行虽未破产,但不良并未消失,在大银行的庇护下问题银行越来越僵化,死气沉沉,同时拖累大银行,金融体系变得脆弱。

图12:“护送船队”:大银行吸收兼并问题银行的过程

(2)1997年以后:《金融再生法》开始破产清算问题银行

随着危机的加剧,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更加严峻,不良贷款率大幅攀升。1998年,日本出台了《金融再生法》和《早期健全化法案》,不再保护破产金融机构,开始以破产清算的方式处置问题银行,同时成立产业再生机构和中小企业再生支援协会,共同解决不良债权问题。

这期间,日本政府继续加大公共资金投入,增资银行。对于资不抵债的银行不再极力保护,而是进行破产清算,其中存款由存款保险公司保障,不良债权转移到整理回收机构进行清收,优质资产转让给其他银行以尽量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对有经营压力但尚未达到破产程度的银行,通过优先股、次级债等方式注资,恢复正常经营后择机退出。在金融监管方面,1998年6月,组建金融监督厅,11月又成立了金融再生委员会,目的是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和金融危机的处理能力。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决心更加坚决,2001年小泉纯一郎首相公开承诺用2~3年解决不良债权问题。此后,日本限制银行股权投资,额度不得超过净资产,也因此动摇了主银行制度。也通过推行“存款限额保护”、对部分银行实行“国有化改革”等政策改善不良资产状况。

表3: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事件

日本倒闭的银行、信用机构和信用组合数量随泡沫破裂而明显增加。1990年代起,日本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经营状况急剧恶化,许多银行不堪重负、难以为继,陆续破产。1991年10月,三和信用金库成为日本战后首家破产的金融机构。在这期间,日本政府对于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力图以“护送船队”模式,使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性兼并重组,以最大限度降低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影响。1997年以后,处置思路有所转变,随着经济危机的演进,倒闭的银行、信用机构和信用组合数目明显增多,在2001年达到顶峰的56家。

图13:日本的银行倒闭数量随泡沫破裂而增多,在2001年

达到顶峰(%)

不良处置耗费巨大。在1993-2006年期间,日本银行业耗时十余年,处置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累计不良损失接近100万亿日元,最终使得不良贷款率降至正常水平。日本商业银行200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达42万亿日元,随着小泉政府的不懈努力,2006年不良贷款余额降至13.1万亿日元,不良率回到正常水平。

图14: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耗费十余年处置不良,

损失惨重(万亿日元)

2001年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顶峰,而后大幅下降,经过日本政府的不懈努力,2005年起不良率恢复正常水平。

图15: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于2001年见顶,此后大幅下降

2.3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息差走低,盈利承压

泡沫破灭后,利率迅速走低,进入低利率时代。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明显衰退,日本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日本的基准贷款利率在经济泡沫破裂后迅速下跌,由1990年8月的6%降至1996年2月的0.5%,进入低利率时代。自2008年12月起,基准贷款利率保持在0.3%。十年期国债利率自90年代初以来断崖式下降,90年代末期就维持在1%左右的低利率。

图16:日本基准贷款利率持续低水平(%)

图17:日本十年期国债利率迅速下降至低水平(%)

图18:日本商业银行净息差走势(%)

贷款负增长,资产扩张基本停滞,净利润受信用成本影响大,明显承压。经济泡沫破灭,叠加人口老龄化,日本国内融资需求低迷,1996-2010年期间,日本银行业贷款负增长,贷款规模由565万亿日元降至425万亿日元;同期,日本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基本停滞。1994-2003年期间,受不良处置等影响,信用成本较高,日本银行业不少年份亏损较大。2004年以来,随着不良处置告一段落,日本银行业实现盈利,并曾短暂地实现盈利规模大幅增长。

图19:1999-2010财年日本商业银行净利润走势

泡沫破灭后,银行业指数大幅下跌;不良处置完后曾阶段性明显回升。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把上市的所有国内普通股按33个行业划分,以各股票总市值加权计算出行业股价指数。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银行业指数大幅下跌。2003年不良处置基本完成后,到2006年初,日本银行业指数曾明显上涨。

图20:泡沫破灭以来,日本东证银行业指数大幅下跌

极低利率时代(2010年-):盈利能力弱,银行估值低位

截至2022年3月末,日本银行业资产规模达1356.6万亿日元,近十年基本实现了平稳增长,十年复合增长率4.64%,但规模和增速不及中国。其中,贷款占比较高,贷款余额566.4万亿。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等,日本进入低利率时代,银行业盈利能力低下。2010年以来,安倍政府实施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国债负利率,日本迎来极低利率时代。极低利率时代,日本银行业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息差进一步收窄,2021财年息差仅0.5%,为G20经济体最低的之一,银行业盈利能力承压,估值低迷。

3.1国内融资需求弱,资产规模增长缓慢

近十年,日本银行业资产规模复合增速4.6%,除2018年外均正增长。2017年、2021年日本银行业资产增长明显,增速都达到10%以上,2018年银行资产下降5.46%。其余年份,日本银行业资产规模基本平稳增长,截至2022年3月末,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达1356.4万亿日元,同比增速4.9%;同期,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复合增速超过10%。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高于日本。按2022年3月31日汇率计算,中国22Q1商业银行总资产为5808.83万亿日元,是日本的2021财年末的4.3倍。

图21:日本商业银行总资产走势(万亿日元)

图22:日本、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及增速对比(万亿日元)

都市银行资产规模最大。日本商业银行主要包括都市银行、区域银行和外资银行三类。其中,都市银行资产规模最大,规模占比在58%左右;区域银行次之,外资银行规模占比最低。近十年,都市银行和区域银行资产规模都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近两年增速较高。近十年,在日本的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基本保持在70~80万亿日元。

图23:都市银行资产规模最大,都市和区域银行资产规模

增长明显(万亿日元)

日本商业银行资产以贷款为主。日本商业银行资产主要有现金及存放同业、贷款、交易资产、证券投资等,其中贷款占40%以上。近十年,日本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由2012财年末的439.21万亿日元增至2021财年末的566.35万亿日元,且占总资产比重最高。虽然贷款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始终在40%以上,贷款仍是银行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0年以来,日本商业银行贷款复合增速2.5%,同期中国银行贷款增速超过10%。

图24:日本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与贷款规模变化(万亿日元)

日本商业银行负债以存款为主,占比基本在70%以上。日本商业银行负债主要由存款、借入资金、交易负债等部分组成,其中存款是主体。近年存款平稳增长,十年复合增长率为4.34%。除2017年外,存款占负债比重始终在70%以上,截至2022年3月31日,存款占负债71.27%。

图25:日本商业银行负债以存款为主(万亿日元)

3.2贷款收益率走低,息差持续收窄

贷款收益率走低,息差持续收窄。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利率水平持续走低,日本银行业平均贷款收益率逐年下降。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日本平均贷款收益率跌破1.5%;2016年以来更是跌破了1%。我们认为,2010年以来,日本进入了极低利率时代。伴随着贷款收益率逐年下降,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不断走低。2021财年日本银行业平均贷款收益率仅0.79%,净息差则仅为0.54%。

图26:日本贷款平均利率及商业银行净息差走势(%)

日本银行业息差低。2021财年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仅0.54%,1H22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4%,明显高于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和瑞穗银行由多家银行合并而来,为日本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大行的净息差在2%上下,而瑞穗金融集团净息差近五年仅0.5%左右,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净息差近五年由0.93%降至0.71%。

图27:日本商业银行净息差走势(%)

日本银行业净息差垫底G20经济体。2021年,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仅0.54%,为G20经济体倒数第二,仅高于法国,明显低于中国、美国、韩国等。G20经济体来看,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息差普遍较高,而发达国家息差较低。

图28:2021年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位居G20经济体末尾

3.3资产质量改善,保持较好水平

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近年低于中国。2005年起日本商业银行不良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多年来保持稳定,近年已下降到1%~2%区间。近十年,日本GDP增速虽持续低迷,但经济相对稳定,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而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05-2009年很高,持续下行,2009~2015年低于日本不良率水平。2016年以来,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低于中国,资产质量维持较好水平。

图29: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近年低于中国(%)

日本银行拨贷比较低,低于中国银行业水平。从日本上市银行来看,拨贷比大多低于2.0%,明显低于中国商业银行近年3.5%左右的拨贷比水平。

图30:日本银行拨贷比较低,低于中国银行业水平(%)

3.4盈利能力弱,银行股估值低迷

近十年,日本银行业净利润波动较大,部分年度出现盈利负增长。1999-2010年,部分年份受不良处置等影响,日本银行业明显亏损。2010年以来,日本银行业受极低利率环境影响,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堪忧。近年,受到COVID大流行的影响,日本银行业低利率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净利润明显低于疫情发生前水平,尤其是2020年净利润下降幅度达49.5%。疫后恢复,2021财年日本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9.6%至2.2万亿日元。

图31:1999-2021财年日本商业银行净利润走势(万亿日元)

日本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较高。2021年日本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达60.6%,同期,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仅为31.8%,约为日本的一半。

图32:中日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对比(%)

极低利率环境导致日本商业银行的低息差水平,叠加成本收入比较高,日本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弱。2021年日本商业银行ROE为3.6%,同期中国为9.6%。日本银行业盈利能力处于G20经济体末尾。

图33:中日商业银行ROE对比(%)

近十年,日本经济增速持续低位,叠加极低利率的影响,日本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较弱,估值持续低迷。以日本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三菱UFJ银行为例,2012年以来,估值持续低于1倍PB。截至2022年11月初,估值仅0.48倍PB,估值持续低迷。2020年疫情时期,估值最低曾到0.3倍PB。

图34:三菱UFJ银行PB估值走势(倍)

市值增长基本停滞。经济泡沫顶峰的1990年,日本市值前十上市公司有7家为银行,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估值走低,市值止步不前。2010年,日本市值前十上市公司尚有2家为银行。而到了2022年,只有一家银行进入日本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榜单,且位列第8名。近二十年来看,日本上市银行市值止步不前。以日本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三菱UFJ来看,2022年市值8.8万亿日元,2010年为6.2万亿日元,2000年为5.4万亿日元,20余年市值增长基本停滞。

表3:日本市值前十上市公司榜单(万亿日元)

投资建议:经济预期或好转,积极看多银行

二战结束后,笼罩在战败阴影下的日本发奋图强,国民经济迎来高速增长。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使得日元大幅升值,居民和企业的财富不断增加,加上日本宽松货币政策的推波助澜,催生了各类经济泡沫。随着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增长从九十年代起进入了长期低迷状态。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腾飞期,日本银行业发展较好。日本战后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日本银行向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贷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1985年,随着《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大量过剩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银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过度放贷,助推了股市和房市的泡沫。经济泡沫顶峰的1990年,日本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为银行,可谓是日本银行业的高光时刻。经济泡沫破灭带来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日本银行业为处置不良耗费巨大,部分年份巨亏。

近年,日本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缓慢增长,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日本商业银行资产近十年复合增速约4.6%,贷款复合增速2.5%,资产规模增速及贷款增速均明显低于中国;2022年3月末总资产规模1356.6万亿日元。20世纪90年代后的十多年,为化解日本银行业的大量不良资产,从“护送船队”模式到《金融再生法》,日本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5年将不良贷款率降至正常水平。2016年以来,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在1%~2%之间,低于中国,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深陷极低利率时代,息差低盈利能力弱,估值长期低迷。2010年以来,日本平均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导致息差逐年收窄,2021年净息差仅0.54%,位居G20经济体末尾。息差低,叠加较高的成本收入比,使得日本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弱,2021年ROE仅3.6%,大幅低于中国10%左右的ROE水平。银行股估值低迷,日本前三大银行估值长期低于0.5倍PB。截至2022年11月初,日本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三菱UFJ银行估值0.48倍PB,2020年疫情时期最低曾到0.3倍PB。

2022年以来,受疫情多发及“封城”等影响,股市低迷,财富管理收入受影响明显,个贷需求低迷,这使得零售银行估值溢价基本消失。不过,展望未来,零售银行特别是财富管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然为银行股的长逻辑。随着地产明显放松,后续地产销售有望迎来拐点,驱动个贷需求好转,零售银行估值或已见底。

10月初以来,由于地产等多种因素,银行板块大幅回调,当前A股银行板块PB、PE估值及机构持仓比例均处于历史低位,性价比凸显。近期,防疫政策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进一步宽松,市场对经济的预期或将改善,对银行板块构成重大利好,积极看多银行。未来一年,银行个股两条主线:a.继续主推业绩靓丽的优质城商行:江苏、宁波、成都、南京、杭州及苏州银行;b.房地产弹性标的:房企融资占比相对较高的优质银行-招行、平安银行等。

THE END
1.年入选“中国化肥100强”,同时入选“2024中国特种肥料企业50强”2024年11月29日,由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和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中国化肥信息中心承办的“2024(第十七届)中国化肥企业100强评选活动暨中国化肥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于河南郑州成功召开。 会上正式发布了“2024中国化肥企业100强”榜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c2MjA0OQ==&mid=2650530560&idx=8&sn=829b63d696c10044b4c29f1f595f950c&chksm=89cd8cfe3ddb7d7604d59ce9a51cd53de02ec2430d410756359373ecead3d5b9bcf56b92073d&scene=27
2.2024中国化肥企业100强榜单发布中国化工化肥企业山东受行业“双降” 影响,2024中国化肥100强企业入围门槛降低0.25亿元。 2023年,化肥行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100强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长5%。 2024中国化肥企业100强上榜企业地区布局基本与中国肥料布局类似,其中华东地区上榜企业最多,数量为31家。 2024中国化肥100强上榜企业按照省份划分,山东、湖北、河北位列前三https://m.163.com/dy/article/JIOCIQV505321327.html
3.喜报!众德成功登榜“2024中国化肥企业100强”作为集肥料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众德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引领行业前行,更为推动中国肥料产业的绿色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缓控释肥料领域,众德集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众德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技术合作研发的新一代功能性缓释肥料——德新缓释肥,是国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559244257696614&wfr=spider&for=pc
4.十大水溶肥品牌水溶肥料品牌2024年水溶肥十大品牌最新发布,水溶肥排行榜前十名品牌有心连心、鲁西、金正大、金象赛瑞、天脊、三宁、芭田、嘉施利、洋丰、众德。水溶肥10大品牌排行榜由品牌研究部门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帮助你了解水溶肥哪个牌子好。https://m.maigoo.com/maigoo/9733srf_index.html
5.中国最好的肥料前十名(复合肥生产厂家)一、中国最好的肥料前十名(复合肥生产厂家)百度推荐如下: 二、2022年复合肥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一览(9月18日) 1、 网为您整理的2022年复合肥概念股,供大家参考。 2、城市传媒600229:从近三年毛利率来看,城市传媒近三年毛利率均值为35.78%,过去三年毛利率最低为2021年的33.67%,最高为2019年的37.7%。 http://bw.fygsoft.com/repinfodetail_1941037.html
6.中国前十肥料排行榜,复合肥厂家排名,万地宝排第几?万地宝排第几 你搜一下呗 https://zhidao.baixing.com/question/5582152.html
7.中国前十强复合肥(世界上十大名牌肥料排名)一、中国前十强复合肥(世界上十大名牌肥料排名)百度推荐如下: 二、世界肥料生产商排名 全球十大肥料公司2020 1、世界肥料生产商排名 全球十大肥料公司2020 2、 1、加拿大钾肥 3、 加拿大钾肥(PotashCorp)是世界上最大的肥料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钾肥,占钾肥总产量60%以上。加拿大钾肥在美国有许多矿山和设施。 http://www.hibor.net/repinfodetail_2108963.html
8.2024全国肥料企业销售收入前50家名单2024中国肥料50强企业→十大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公布了2024肥料企业销售收入前50家名单,云天化、贵州磷化集团、华鲁恒升位列前三,心连心化肥、中化化肥、云图控股、盐湖股份、祥丰实业集团、宜化化工、三宁化工进入前十,前十名企业中,云南企业2家,贵州、山东、河南、北京、四川、青海、湖北企业各1家。以下小编整理了2024中国肥料50强企业名单,快https://www.cnpp.cn/focus/3511263.html
9.中国水溶肥排行(中国水溶肥排行前十)中国肥料十大名牌是:史丹利、绿盼、溶智、德沃多肥料、中化化肥、原绿有机肥、九千谷、备能、金正大、梵蒂禧。 1、史丹利: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知名化肥品牌,始于1995年,高塔复合肥大型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企业,较早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集高塔复合肥及其它新型复合肥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现代化复合肥企https://liumingwang.com/46693.html
10.世界肥料看中国肥料大国显实力世界肥料看中国 肥料大国显实力 第17届世界肥料大会在辽宁沈阳隆重举行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颁布以及肥料行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先进的肥料生产技术和高效能的肥料利用转换越来越被国家、行业、企业所关注。不仅新型肥料产品和生产技术百家争鸣,同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下,国际市场也成为了http://www.zh-hz.com/HTML/2018/10/30/394227.html
11.开创“双碳农业”新局面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发布2024年15项重点工作腐植酸钾/黄腐酸钾是腐植酸基础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广泛应用于农林牧、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横跨几十个行业。自2021年10月15日我国海关总署对进出口商品目录调整后,腐植酸钾/黄腐酸钾产品出口一律按照“其他肥料”归类,商品编码由原来的化工品编码3824999999调整为3105909000,执行A/B商检条件,导致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240103/2187f1ee93f148299d5f4192d25eb1c1/c.html
12.2024有机肥十大品牌排行榜有机肥品牌前十名2024年有机肥十大品牌,综合大数据评选出口碑较好的有机肥十大品牌,有机肥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根力多、Sinochem中化、中国农资、阜丰、云天化、瓮福WF、LUXI鲁西、金正大Kingenta、芭田、嘉施利https://www.chinapp.com/best/youjifei.html
13.如意集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大遗漏,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在案件调查结 论明确之前,将暂停转让其在该上市公司拥有权益的股份。 本公司财务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本报 告书及其摘要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 产并募集配套资金尚需取得有关审批机关的批准和核准。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31500003161_59.shtml
14.中国农资网化肥网化肥生产企业动态 再见赤天化!30万吨合.. 公司荣获2015年河南.. 中国农资网荣获河南省十.. 金光公司被评为郑州市金.. 阜丰肥料土壤改良工程见.. SODm尿素东北示范再.. 河南骏化锌腐酸肥逆势销.. 奇鱼微办公:农资企业现.. 吉林石化化肥厂首月盈利.. 司尔特荣登“2015年.. 全国各地化肥市场 http://www.ampcn.com/huafei/
15.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当时,中国代表团把访问的内容和重点放在“英国先进的工业,主要是化学方面。如用重油和天然气作原料的合成氨工业、肥料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如聚丙烯以及其他石油化学工业等”,并计划在访英期间就化工设备向英方询价;“对已批准的项目拟在这次参观访问期间积极进行接触;对还没有批准的项目,有合适对象时,也拟作一般的接触http://www.hprc.org.cn/gsyj/jjs/hyyxs/201908/t20190827_4963001.html
16.新型肥料网[头条]2024年10月中国肥料进出口主要品种明细(尿素 [头条]第38届中国植保“双交会”会议议程公布!11月 [头条]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发布 促进土壤健康和 重拳出击!对违法销售不合格化肥行为“零容忍” 近日,陕西省咸阳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迅速出击,成功查获5起销售不合格化肥案,现场查获不合格化肥272袋共计13.6http://www.cnfe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