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被公认为开启智慧农业的钥匙,但是碍于行业发展有待成熟、认知缺乏等主客观原因,人们对其使用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却一直疑虑重重。
除了“喷洒农药”,植保无人机还能赋予农业哪些智慧功能?植保无人机共享模式,除了能够降低农户使用成本之外,还有哪些创新?植保无人机市场普遍被认为处于“高冷”的状态,嗨森无人机如何为合作伙伴带来市场价值?……
所有以上疑问,在与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嗨森无人机“)董事长周海波进行深度沟通后,都得到了答案。不仅如此,我还看到了一场共享模式对植保无人机行业的“跨界打劫”,一种新型农资电商模式留给农业产业化的启示。
共享模式创新的关键点在哪里?
共享模式曾经是很多人眼中的未来,尽管它已经遭遇并且正遭遇接连不断的波澜,其前景仍然值得可期。不过,仅仅是简单的物品共享的模式,可能会因为过于粗陋,注定还是行不通。
出于这种认知,我感觉嗨森无人机的共享模式应该不只是共享无人机这么简单。嗨森无人机董事长周海波的回答验证了我的设想:“表面上看是无人机的共享,实际是资源和效率的共享“。
在我接下来“共享模式创新的关键点在哪里?”的追问,得到周海波的回答后,我对“资源和效率的共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看到了嗨森无人机共享模式的不简单之处。
周海波将“关键点”总结为“成本优化、资源优化、服务本地化、服务及时性”,即通过植保无人机共享模式,可以让农户实现按需租赁,降低使用成本;因为是全国共享植保服务,所以能够提高无人机资源利用效率;因为采取人机分离的形式,飞手由本地化推荐,可以实现服务本地化;再加上技术服务站布局广泛,还能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高效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作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资源,植保无人机的使用效率高低,既决定着智慧农业的实现速度,又决定着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性。
在嗨森无人机和周海波身上,我看到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落地表现形式。
新型农资电商是什么模式?
随着农业产业化,农用物资成为超过万亿元的大市场。外表看似严肃的周海波,在农资市场的“野心”也不小:“以植保无人机切入万亿的农资市场”。嗨森无人机推出的新型农资电商模式“浮出水面”。
毋庸置疑,农资市场很大,但农资电商这个被媒体称为农资行业的“大风口“,却没有吹起任何一头”猪“。2018年初,中国复合肥领军企业金正大斥资20亿打造的农商1号官网无法正常打开,农商1号APP虽然还可以打开但是产品信息一片空白。
农资电商的“雷声大雨点小“,与农资产品的特殊性无不关系。农资不同于普通商品,暂且不论用户(农户、农村)的分散性且使用及时性,导致农资产品配送难度增加;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农资的使用是有技术要求和使用规范的,尤其是新型肥料和农药这种毒性产品,技术服务指导必不可少。
那么,嗨森无人机打造的“新型农资电商模式”是什么模式?又是如何破解传统农资电商存在的尴尬?
对此,周海波给我做了详细介绍:“嗨森以提供系统平台、无人机资源共享的方式,以县域农资电商平台为运营平台,通过县级平台运营商、镇级农资零售商和村里飞手服务员的三级支撑,建立了既广且深的农资电商网络,解决了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的虚实结合,开创了新型农资电商模式。“
嗨森这个由县级平台运营商、镇级农资零售商和村里飞手服务员建立的农资电商网络,覆盖了县镇村三级,具有普通农资电商所不具备的农资物流配送、技术指导时效性,我想这也可能就是嗨森无人机和周海波“新型农资电商模式“的底气。
为什么嗨森无人机能做到?
嗨森无人机的“新型农资电商模式“听起来的确有传统农资电商不具备的优势,那么,嗨森又是如何让这个模式落地的?换句话说,嗨森无人机怎么为这个模式中的各方带来市场价值?
当我道出这个疑问时,周海波脸上流露出一贯的自信:“嗨森能够为农户提供更高效便捷经济的“打农药”解决方案和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可以让飞手成为老板,实现作业本村化、收入稳定化,逐渐成为植保专业户;能够助力县域农资代理商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经营,助推农资产业升级;通过推动农资标准化、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将县域平台运营商打造成‘农资阿里’。“
有人问马云:阿里巴巴为什么如此受欢迎?他的回答大意是,因为消费者、零售商家、增值服务商、物流商、电子支付供应商、商品供应商、品牌持有者和自由职业者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
任何一种成功的经营形态,一定是以实现各方合作者的价值最大化作为前提条件的。任何创新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以用户价值和战略合作者价值作为衡量标准的。
曾经在美的空调工作了15年,创立嗨森无人机前曾是美的空调河南销售公司老总的周海波,肯定深谙这个道理。他将在家电行业积累的售后服务能力和经验,带入植保无人机市场,所以能够将植保无人机的“共享模式“快速复制发展,以植保无人机切入万亿的农资市场。
这种以跨界思维经营农业产业的方式,应该才是新农人创业应该的方式。这种真正市场化的运作思维,也才能真正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