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想要快速进入军工行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2016年军民融合战略正式实施,开始有民营企业正式进入军工行业,民营企业给军队带来了活力,引入了不少新思路、新技术和新产品,但由于民用市场和军工市场巨大的不同,也出现了很多的具体问题。因此,军方在挑选企业的时候,不得不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前的评估。
(一)适应能力评估
适应能力是指企业快速适应军方需求,并满足军品科研生产要求的能力,由于民品市场和军品市场在产品生命周期、采购方式、技术要求方面差异巨大,进入军工行业的民营企业能否在下面几个方面适应军品的运作方式,是军方考察的一个重点。
1、军品市场的适应能力
军方对装备采购较为慎重,决策周期较长。军方批准产品定型的基本程序包括: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设计定型与生产定型。在小批量试用过程中一般还会经历反复修改,从产品立项到设计定型并实现定货的周期较长,相对于民品快速迭代,做军品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耐力。而军品一旦定型后,在产品的使用周期内,军方的采购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一定的延续性,在质量保障和售后服务方面提出了比民品更高的要求。
2、采购方式适应能力
3、对技术要求的适应能力
军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的要求都大大高于民品,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六性”保障之外,企业对于其他各类军用标准能否充分理解并合理执行,也是军方对民营企业能否适应军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考察点。
(二)技术转化及创新能力评估
不少民营企业参军的底气是其在民用领域已经成功运用的高新技术,但是将相对成熟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经过适应性开发,移植到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领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企业具备非常强的技术转化能力。而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满足安全稳定、自主可控等要求,更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三)质量评估
(四)安全能力评估
民企参军,安全保密是重中之中,是企业参军的红线。军方会对企业的技术安全和保密能力进行前期评估。
作为参军企业,不可避免的将会接触到涉密信息,企业需要获得军工保密资质,才能承接军方的涉密项目。民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保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的保密基础设施,对参与军工项目的人员进行严格政审,并签署保密协议,组织人员进行保密培训,做到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评估企业是否具备保守国家秘密的能力,是军方考察的又一个重点。
(五)持续能力评估
1、持续的生产能力
2.持续改进的能力
3.持续保障的能力
持续保障能力评估主要是考察参军企业是否能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军方会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备品备件供应能力进行评估,装备的技术含量越高,对厂商的安装、培训等技术保障要求就越高。零备件、易损件等消耗品是保持装备正常服役所必须的,也会要求企业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保持及时足量的供应。
总的来说,军方或者军工单位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的时候会重点评估一下几点能力:
1、适应能力,也就是评估民营企业能否充分适应军方的市场、采购、技术等特殊要求;
2、转化及创新能力,军方会评估之前在民品领域运用成功的高新技术,能否经过适应性开发,移植到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领域,同时保证安全稳定、自主可控。
3、质量能力,军工产品的生命线,从“军品六性”等角度出发,评估民营企业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军工产品。
4、安全能力,军方会对企业的技术安全和保密能力进行前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