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民消费水平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1数据分析
2不同变量之间的变动情况
详细的情况可见表1:
从居民消费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居民消费从原先的184万元逐渐增长到如今的7081万元,增长的幅度达到了近38倍,而其偏度也为0.813474。另外,峰度设定为2.537575,从分布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窄峰没有出现转变,这样的经济就表明在一个时期,局面消费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从原先的138万元,逐渐提升到如今的3265万元,增长的幅度达到了近24倍,其偏度值主要设定为0.613587,而峰度值则设定为2.168049,从分布的具体情况来分析,窄峰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化,就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在本阶段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然而,偏度系数却相对较小,这就表明农民的消费水平在前后两个时期内并没有过大的差异。
另外,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原先的405万元逐渐增长到11855万元,而且增长的幅度达到了近30倍。在增长的过程中,速度相比于农村来说要更快,偏度值达到了0.601164,峰度也达到了2.088908,就分布具体情况来分析,与农村具有一致性,出现的均是一个较高的窄峰,然而偏度系数也并不高,这就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在前后两个时期,增长差异并不明显。
3GDP与CS之间的波动关系概述
3.1N步列表和联合概率的独立性检验
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序列和消费水平序列,可以认为是一个组,然后将样本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这样就得到了联合分布的概率。
3.2相等性检验
为了考察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有无显著性差异,本文引入相当性检验:假设两个序列存在相同的均值和方差,考虑到城镇居民明显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高的实际情况,无论以哪种方法作为评价准则,都表示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相等性。
4城乡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水平贡献的差异性影响
依据GDP、CS、CSN、CSC来对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构建,而就GDP的贡献度可以设定方程如下:依据上述方程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方程统计具备较强的计量优势,其中,R=0.9842,这就表明GDP会对消费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自变量在检定中,系数值设定为0.029,这说明,在GDP增长一个点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的单位值会增加0.029%。依据宏观经济系统来分析,在闭合的状态下,GDP会影响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针对消费与储蓄之间进行关系的确立。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消费情况来说,我国的消费率相对来说较低。尤其是在1990年以后,企业不再拥有终身职位,其针对一些费用的支出也没有进行赔付,也没有构建相应的社保体系,这就使得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另外,劳工的工资是逐渐提升的,其提升的过程是严格的依照真实性展开的,企业没有对将这部分成本作为其他支出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储蓄相应地得到了增加。
另外,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系数CSN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CSC来展开对GDP模型的创设,这样可以使得GDP无法有效地呈现出居民的消费系数CSN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CSC之间存在的差异。
依据上述公式可以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面对现今的金融形势,要想使得城乡的居民消费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就需要做好相应的内部工作,不断的对生产力进行提升,同时城乡要不断采取相应的方式来对农村的市场进行刺激,使得农村居民可以高频率地进行消费,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对农村养老以及社保等进行完善处理,使得居民没有顾忌,能够更好地刺激消费。除此之外,为了能够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可以缩短,就需要针对基尼系数进行降低处理,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共赢。
6结语
参考文献
[1]李宝仁.北京市GDP与居民消费行为的计量经济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郑新立.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6).
[3]浩春杏.城市居民住房梯度消费中的家庭因素研究
[J].江苏社会科学,2015,(3).
[4]曹鑫,黄晓治.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关系及其差异的协整分析:以广西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2).
(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近几年开始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城镇居民从改革初期的“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目前的“吃―娱乐文教服务―穿―住―用―行”为重心的消费模式。如果将吃、穿、用、行视为基本消费的话,那么,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比重的快速上升则显示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总体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城镇居民食品类消费、衣着类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2006―2010年间,食品类消费、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比虽然在下降,但降幅开始趋缓。二是居民居住类消费、医疗保健类消费、交通通讯类消费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消费的支出比重都呈上升态势;而近几年来,交通通讯类消费呈迅速上升态势,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有所下降。三是城镇居民家具、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消费的支出比重先是有所徘徊,然后呈下降势头。总起来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有所放缓。
(二)农村居民生存性消费模式特点开始发生变化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主要是:物质消费支出基本稳定,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例持续上升;食品支出比例逐步下降,衣着支出比例相对稳定,居住支出比例不断上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一个阶段性高点后,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速度开始逐渐放慢;用品支出比例较为稳定,农村传统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在这一时期接近饱和。进入21世纪后,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逐步进入成熟阶段,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开始从温饱型阶段向小康型阶段迈进。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了新的变化特征。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看出,农村居民生存性消费模式特点开始发生变化,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000年为49.1%,2005年降至45.5%,2010年进一步降至41.1%。事实上,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0.96%,2010年又有所上升了。还必须看到的是,2003―2010年,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持续下降,近几年交通通讯等支出变化也不大,说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还有很大空间。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结构变动度是用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主要反映消费支出结构变动速度的快慢。一般用期末各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减去期初同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将相减之差的绝对值相加即获得一定时期的结构变动值。将结构变动值除以考察期年数即为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即:
结构变动度=Σ│Xi1-Xi0│/年数
根据计算,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动总体上表现为速度先下降、后缓慢加速、而后再放缓的特征。1981―1985年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每年2.95个百分点,1985―1990年间为每年1.54个百分点,1990―1995年间为每年2.14个百分点,1995―2000年间上升到5.7个百分点,2000―2005年间放缓到4.0个百分点,2005―2010年,则急剧放缓到1.66个百分点。说明近几年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变动不大。
在结构变动度确定的条件下,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比重变动对总结构变动的贡献不同。某项消费支出比重的贡献越大,表明其消费支出比重越不稳定。相反,某项消费支出比重的贡献较小,表明其消费支出与总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动相对同步,总消费水平上升,也必然带动其消费水平相应提高。
进一步分析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贡献率。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食品比重的变化对消费支出结构变动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进入21世纪后,食品比重的影响大为减弱,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家庭用品及服务变化的影响大为增强;衣着类相对稳定;而近几年来,城镇居民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及居住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与城镇居民不同的是,1995年到现在,食品比重的变化对消费支出结构变动一直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进入21世纪后,食品比重的影响开始减弱,但贡献率仍然较大。近几年来,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居住的影响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他各项消费支出的影响相对稳定。
三、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比照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处于消费加速转型阶段,居民消费正由原有的简单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行,消费结构应快速向更高层次转化。从近几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相对缓慢,而这也制约了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扭转分配结构中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提升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扩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必须建立在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相对完备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形成提高家庭和个人消费意愿,带动国内需求增长的局面。今后,要尽快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根据经济增长情况,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当前时期,要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拓展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目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还不到城镇居民的1/3,消费结构也有较大差异,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住房质量和环境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消费增长机制。完善农村流通渠道和网络,开发适销产品,调整供应结构。进一步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环境建设,要科学规划和构建现代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降低农村商品物流配送成本,推动连锁经营和现代流通模式向农村延伸,努力促进农村消费城市化。同时,要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家电下乡、建材下乡、支持农民自建住房政策,扩大下乡消费品品种,提高补助上限,进一步加强农民消费性补贴。
农村家庭购买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相对过高是现阶段城乡消费结构差异,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倒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不断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减少农村家庭公共服务消费支出比例,以有效避免城乡消费水平和结构“倒挂”,合理带动农村家庭消费。
(四)改善市场秩序,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参考资料:
①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调查研究报告》,2011年54号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形势分析及2011年趋势预测》,《调查研究报告》,2011年20号
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消费品市场形势分析及趋势预测》,《调查研究报告》,2011年101号
④房爱卿等,《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4月
⑤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9月
⑥专版,《扩消费:调结构的重中之重》,《南方日报》,2009年12月07日
⑦祁京梅,《我国消费需求趋势研究及实证分析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8月
二、数据、变量与模型说明
(二)模型说明由于考虑了各变量可能存在的滞后性,本文建立分布滞后模型来检验财政对农支出与经济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
三、估计结果
(一)数据的统计性描述表1给出了主要变量的基本统计信息,图1、图2和图3给出了农村居民消费、财政对农支出及经济波动的核密度图,从中可以看出三个变量分布密度的动态变化。
(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采用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序列lnRC、lnAE、lnEF、lnGDP、lnRCPI、lnRI均服从非平稳的I(1)过程。为节省篇幅,不再给出具体的检验过程与结果。由于变量序列lnRC、lnAE、lnEF、lnGDP、lnRCPI、lnRI均是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要求。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给出迹检验与最大特征根的两种检验结果,见表2。
(三)估计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2016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专门调查部分
(一)酒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2、白酒消费多元化。
(3)顾客忠诚度调查表明,经常换品牌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32.95%,偶尔换的占43.75%,对新品牌的酒持喜欢态度的占样本总数的32.39%,持无所谓态度的占52.27%,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3.4%。可以看出,一旦某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厂商应在树立企业形象、争创名牌上狠下功夫,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饮食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一些饮食消费场所和消费者比较喜欢的饮食进行,调查表明,消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消费者认为最好的酒店不是最佳选择,而最常去的酒店往往又不是最好的酒店,消费者最常去的酒店大部分是中档的,这与本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是相适应的,现将几个主要酒店比较如下:
2、消费者大多选择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围,有一定的区域性。虽然在酒店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长城酒楼、淮扬酒楼,也有一定的远距离消费者惠顾。
3、消费者追求时尚消费,如对手抓龙虾、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宫爆鸡丁的消费比较多,特别是手抓龙虾,在调查样本总数中约占26.14%,以绝对优势占领餐饮类市场。
4、近年来,海鲜与火锅成为市民饮食市场的两个亮点,市场潜力很大,目前的消费量也很大。调查显示,表示喜欢海鲜的占样本总数的60.8%,喜欢火锅的约占51.14%,在对季节的调查中,喜欢在夏季吃火锅的约有81.83%,在冬天的约为36.93%,火锅不但在冬季有很大的市场,在夏季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本市的火锅店和海鲜馆遍布街头,形成居民消费的一大景观和特色。
三、结论
1、本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还不算太高,属于中等消费水平,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相当一部分居民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2、居民在酒类产品消费上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费,并且以白酒居多,红酒的消费比较少,用于个人消费的酒品,无论是白酒还是红酒,其品牌以家乡酒为主。
【关键词】新农保农村消费影响途径
一、新农保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以广大农村居民为参加主体而建立的、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的三支柱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和可持续的基础上,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筹资模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待遇支付模式。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有地方政府支出。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状况增加档次。各地区政府在最低每人每年30元的补贴基础上确定补贴金额。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10年,中国的消费率为48.56%,不到50%,而世界平均水平在65%以上。同期中国的个人消费率为35.21%,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农村市场消费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但同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居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在全国范围中所占的比重很低,与地域人口比例不相符合。
第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长速度,我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第三,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即各项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村消费需求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耐用品、高档消费量不足。
第四,农村居民储蓄率高。数据显示,2009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260771.7亿元,相比于2000年,增加了3倍多,但居民消费却仅增加1.5倍,最终消费率也从2000年的62.3%下降为48%。而农村居民消费增加更少,仅增加1.2倍。
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存在高储蓄性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意愿不足,但深层次原因则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在此消费现状下,研究新农保的推行对于促进农民消费意愿,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农保对消费的影响途径
1.新农保通过对收入的影响来拉动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是决定农民消费规模和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转移性收入的量的增加,会引起消费支出的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老年人是相对收入较低的群体,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提高农村老年人消费倾向,从而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2.新农保通过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影响消费
3.新农保通过调节农民心理预期影响消费
四、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要改变农民的养老观念,使其加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行列中来。要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法规的优越性加以宣传,要强调参保能使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让农民把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心理预期,让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来。
2.取消“新农保”中的“捆绑条款”。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老人子女不愿参保,老人为了领取养老金替子女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此种情况的发生扭曲了“新农保”惠民利民的效应,降低了基础养老金补贴的吸引力,违背了“新农保”实施初衷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因此,“新农保”没有必要加附加条件,“捆绑条款”应该取消。
3.增强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分配调节机制。
我国“新农保”基金主要存银行、买国债等,基金管理层次较低,导致最终的收益率较低,这大大降低了投资收益率对分配调节的杠杆作用。在安全性的前提下逐步拓展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渠道,如可以将基金一部分投资于国家重点项目,另一部分由商业银行托管,专业投资机构投资等手段进行市场化管理。
4.加大养老保险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政策运行效率
提高政府各级部门政策运行能力是新农保制度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为了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新制度与旧制度的衔接问题,如参保人基本信息核实、缴费、领取等有关程序的工作。加大养老保险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政策运行效率。
5.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
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基础养老金发放等情况,要求村委会、乡镇、县定期采取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纠正和防止伪造年龄和冒领待遇的行为。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适合本地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李晓颖.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吴淑定,邓小丽.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0(19).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不足原因对策
近十多年以来,我国国内居民消费增长严重不足,一是表现为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低,二是表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赶不上经济发展增速,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因此,我国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开辟经济增长实现途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一、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居民消费增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既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低碳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包括了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国民总体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国内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二)实现居民消费增长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重投资、轻消费”的诟病,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花钱、国家投资来拉动,如2009年我国GDP增长8.7%,投资贡献率92.3%。这种依靠政府花钱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政府各级官员同财团利用手中权力、资源进行层层寻租,导致了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畸形化,它不是一个可以惠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模式,不是一个能够刺激和活跃最能接纳社会人员的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从而使中国经济增长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实现居民消费增长是走出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困境的重要途径
“投资”与“出口”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二驾马车,然而自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外经济衰退,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国内生产能力出现过剩,为实现外贸的恢复性增长,贸易摩擦不断,本币升值压力增大。如果不及时提升国民消费能力,启动内需,开辟实现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国内经济发展将被国际性经济危机拖入泥潭。
二、当前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税收水平高,国富民穷的状况不断加剧
1995年至2007年以来,有关指标增长情况如表1所示。
评价指标年均增长率(%)剔除通胀因素后的增长倍数
政府财政税收165
GDP10.2
居民可支配收入81.6
农民纯收入6.21.2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来,税收增长率大幅增长,大幅超过了经济发展总量的增速,2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速。福布斯公布的2007年税负痛苦指数世界排名,中国居法国、比利时之后,位居第三,超过了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程度极为完善的瑞典(排名第四)。
即使是在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的近几年,中国的财政收入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9年达到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30%。我国2009年财政盈余2万亿。按发达国家的理念,百姓缴税是为了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如果花不了那么多钱就该减税,如2009年2月,美国通过了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35%用于减税,65%用于增加投资,减税总额达3000亿美元。而我国各级政府竟然存下了大笔存款。
与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巨额盈余相对应的是,国内居民收入长期处于偏低水平。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大约是0.2美元左右,欧美国家大体上是25—30美元。全国总工会2010年4月的一个调研显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却大幅提高。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
(二)收入分配差距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国际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超过,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8,超过美国、俄罗斯,更超过印度的0.36,接近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0.51。中国社科院2009年底发表的《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称:中国贫富差距快速拉大,基尼系数达到0.496,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危险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统计结果,全世界基尼系数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以上还是官方统计数字,未计算灰色收入部分,因此,实际情况可能比这更为严重。
财富向少数人快速集中的结果是:2006年,占人口8.5%的城镇最高收入居民占消费总额的56%,占人口63.2%的居民(包括城市40%的低收入群体和80%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占比为30%。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消费函数C=C0+cY,其中C0为必须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常表示消费的意愿,Y为收入。少数高收入的群体在完成了56%的消费占比之后,消费意愿已经较低,即使继续增加收入,也不会增加很多消费,即使消费,也往往是去海外市场消费,而大部分的低收入人群虽然迫切希望改善生活质量,消费意愿强烈,却达不到适当的收入水平,无法增加消费。因此,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在为柴米油盐操心,为生活琐事计较,打开网页翻开报纸,却被中国旅游团赴海外团购LV包、拉菲红酒、豪宅时的一掷千金所震惊,为世界名牌轿车20%的中国市场销售份额所感慨,中国富豪甚至成为西方知名品牌企业的座上宾和救世主。
关键词: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
1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恩格尔系数,表示的是一个家庭购买食物的花费占家庭总花销的百分比[1]。当家庭总消费一定的时候,恩格尔系数与购买食物的花销所占比例成正比。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越大,这个家庭在基本需求上花费的越多,家庭状况越贫困;反之,则说明这个家庭只需要很小一部分投入就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家庭状况越富裕。恩格尔系数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是贫困还是富裕。在2015年的国家经济调查报告中,揭示了我国恩格尔系数已经低于40%,达到了“富裕”的标准。
改革开放让我国居民早已经不在温饱线上挣扎,开始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说明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花在食品和衣装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如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消费来说,1992年这三项消费在家庭总消费中占据的比例是19.9%,而到了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变成了43.17%。在家庭的各项消费之中,交通通信消费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位,而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占据了第三名的位置。这种情况说明居民正在逐渐向住房、汽车、旅游、休闲等方面加大消费投入,给相应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通过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能够对城镇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说明了居民需要什么,说明了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与过去相比,城镇居民的需求从食物、基本生活用品、常用家用电器等方面转变到电脑、空调、汽车等高科技产品,还有旅游、保健等方面。群众对于服务业的需求有了明显提高。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必将导致资金从没落的产业流向新兴的产业,引起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新兴的服务业由于有了资金注入,能够扩大规模,得到快速发展;而没落的企业没有了市场,会不断地进行规模缩减,直到消失。这就是消费需求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过程。随着居民对精神层面需求和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扩大,社会的科技水平也将得到发展和促进。
2影响城镇居民需求的因素
2.1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有收入才能去进行消费。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会发生消费,才会发生消费结构的改变。据统计局调查,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739.1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9109.4元[2]。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在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居民收入差距巨大。从居民自身角度讲,这是由于每个人的个人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家庭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从国家角度来讲,这种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收入分配政策上的不合理。
2.2居民消费环境
2.3居民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方式。对于同样收入水平的居民而言,如果居民具有负债消费或者超前消费意识,他的需求就会比较高,消费水平也相对高。如果居民的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意识淡薄,那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也会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城镇居民都改变了自己的消费意识。城镇是人口聚集的区域,生活设施完善,交通、医疗水平也高,城镇居民思想开放,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如今,广大人民的思想观念已经从“能节省就节省”“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变成了“追求精神层次的需要”。
2.4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也是影响居民消费习惯的一大因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项目,可以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让居民用在预防目的上的储蓄可以相应减少。还有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从增加居民的收入入手,间接增加居民消费。如果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生活的忧虑程度增加,他们就会有不安全感,宁愿降低消费进行储蓄,为了自己的生活做打算,抑制自己的消费需求。
3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措施
3.1增加居民的收入
收入增长是居民进行消费的基础。所以,增加居民的收入,是促进居民进行消费的根本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居民消费情况中,购房压力太大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房价上涨得太快,导致居民工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居民为了买房节衣缩食,削减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消费。只有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他们才有钱去选择更多的商品,进行更多消费。为了让居民的基本消费所占的比例降低,鼓励居民进行更多的其他需求的消费,就必须让居民有更多的收入,降低恩格尔系数。
3.2对民众的消费观念进行引导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仍然以食品等基本消费为主[3]。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方面虽有进步,但是占据的比例仍然太小。为了进一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政府必须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项目,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才能够方便接下来对居民消费思想的宣传引导,方便居民消费良性结构的形成。在宣传过程中,政府要提倡人民重视教育和健康,督促人民的消费向文化教育和保健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转移。
3.3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完善
想要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要考虑商品消费方面,更要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入手。社会保障是为了让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福利是为了让居民对基本生活产生安全感。只有在上述两项健全的基础上,居民才能够考虑其他方面的消费,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居民的住房、医疗、出行、教育,都需要政府对住房制度、医疗体制、交通设施、教育情况进行改革和调整。只有居民享受的福利好了,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才能够产生更多精神上的追求,刺激精神需求上的消费。
4结论
通过一个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能够看出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合理,表示着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非常健康的状况。想要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优化,要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正确消费观念的宣传、提高社会福利、完善社会保险等角度入手,让居民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
[1]陈波.不同收入层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需求变化趋势———基于AIDS模型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3(4):14-20.
[2]白凤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理论探讨,2015(5):101-104.
【关键词】居民消费;收入分配;税收制度;征管信息
一、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一)低消费是我国经济的软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特有的高投资、高储蓄、高顺差及低消费的“三高一低”现象,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却逐年出现下降。2010年我国的消费率仅为47.4%,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低消费带来高储蓄,高储蓄又促成了高信贷和高投资,内需不足只能通过出口来解决过剩的产能,高顺差又带来我国外汇占款过多,流动性过剩,加剧了通货膨胀。高顺差加大了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的风险。这种粗放式增长与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内生驱动、创新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格格不入。
(二)促进消费、实现消费的均等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前提
人类生产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只有将劳动成果通过最终消费转化为人类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类的劳动、经济的发展才能回归本来的意义。否则,搞经济、促发展、保增长只是停留在“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增长而增长”的怪圈,商品的价值不能通过最终消费实现,国民经济就难以维持良性循环。消费水平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状况,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包括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这些基本消费需求的提高。当前我国社会问题集中表现在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拉大,富人太富、穷人太多,行业之间和地区之前和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加速,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分化在加速。消费差距的拉大导致社会公平的缺失。只有消费逐步均等化,让普通老百姓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其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三)当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消费是指最终消费,包括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公共消费包括政府自身消费(行政成本)和社会性消费(政府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私人消费是指居民消费,是社会居民用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支出和发展支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速9.8%,财政收入年均增速接近20%,按支出法核算的GDP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5%,低于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2000—2010年10年间的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2.3、61.4、59.6、56.8、54.3、51.9、50.0、49.548.4、48.2、47.4,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却稳中有升,1988年为20%,2008年至2010年分别为:27.4、27.4、28.7。可见,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我国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税收促进居民消费的机理分析
(一)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公共消费水平决定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消费受到收入水平的约束,居民消费能力会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会依据现期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将收入的多少份额用于消费。用于消费份额的大小受到政府社会性公共消费水平的影响。政府社会性公共消费(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将减少居民由于教育、医疗、社保、廉租房等方面的支出;否则,社会居民将会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备生活不测之需。
(二)收入分配状况影响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需求结构。贫者会把大部分的收入用于维持基本生活消费,富者只需用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就可以维持基本生活消费了。因而,贫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此,增加贫者的收入将会极大地提高社会消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将会极大地释放社会消费力,这样有助于提高社会居民整体的消费率。
(三)强化税收的公平分配职能,减缓收入分配差距
税收主要在再分配领域发挥作用。在初次分配格局的基础上,通过税收制度的设计,如超额累进税率、税收的减免和加成等实现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对低收入者少征税、免税,甚至负税(转移支付)从而实现公平分配。提高对所得和财产征税的份额,能够弱化财富的积累效应、缓解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当前消费。
(四)间接税税率影响物价水平
间接税往往作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组成部分而嵌入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之中。社会公众消费任何商品和劳务,都在负担国家的税款。由于我国税收收入过分依赖间接税,使得政府的税收收入很大部分是通过公众消费了含有较高的间接税的商品和劳务实现的。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推高了物价,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条件下,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尤其是抑制了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
三、我国现行税制中存在的不利于公平分配的问题
(一)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不利于公平分配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是1994年基于分税制改革施行的,虽然确定了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结构,但实际运行的结果是以流转税为主体。流转税属间接税。从1994年税改以来,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虽略有下降但一直在70%以上,1994年为79%,1998年降为77%,2000年降为74%,从2002年开始一直保持在73%左右。直接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16.2%到1998年的16.9%,再到2002年的25%,虽然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但总的来说还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二)个人所得税存在弊病
个人所得税通过超额累进税率的制度设计,使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交税,达到结果的相对公平,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但我国现行个税调节功能有限,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逆向调节而被社会诟病。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的分类征收模式没能体现量能原则;二是费用扣除没考虑家庭赡养负担;三是我国没有建立起收入、财产数据库和没有实行现金交易报告制度,无法确定纳税人的收入,导致税收流失严重,富人少缴税,“纳税人收入无法确定”被称为中国税收第一难。
(三)财产税不完善
(四)征税环节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
我国税收一般遵循属地主义原则,纳税地点为机构所在地。我国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的比例很高。生产环节征税意味着有生产就有税收。一般来说,发达地区是产品的输出地,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是产品的输入地,生产环节征税意味着消费地得不到税收收入。同样,城市地区因拥有人才、信息及较完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成为工商企业的坐落地,广大的农村地区仅为消费地。税收利益由农村流入城市,落后地区流入发达地区,加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造就了我国高投资、高污染和地方政府异化的怪圈。
四、建立促进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
(一)降低间接税税率
当前我国70%以上税收来自间接税。大幅度降低间接税的税率,尤其是降低生活必需品的税率,对某些生活必需品实行零税率。这样,不但能降低物价、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还有助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间接税的累退性使收入越高税负越低,降低间接税的比重,改变过分依赖间接税的税制结构,实现税收的公平。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加快向综合征税的转变
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中,个人所得税担负着主要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重任。2008年以来我国通过了三次税改:提高了免征额、减少了级距、降低了低级税率,加强了对高收入群体的征管,对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需自行综合申报,个税的公平分配职能得以加强。但是税务系统的征税数据表明,我国富人纳税额与其资产占有份额还是不相称,富人阶层存在少缴税的现实。
我国的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类别的所得,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不同,存在各类所得之间税负不均衡,存在税收筹划空间。费用扣除没有体现纳税人的家庭供养负担及生活成本,没有体现量能原则。因此我国个税改革方向应是综合征税模式,只有综合征税才能给个人所得税一个“杀富济贫”的美名,公平分配职能才能真正实现。当然,这些改革的推进需要与我国的征管水平相适应。
(三)健全财产税制度,弱化财富的积累效应
(四)改变征税环节
国际税收经验表明,对生产环节多征税、对最终消费环节少征税甚至不征税的税制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如果改在消费环节征税,则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在消费产品时可以获得税收收入。税收利益将驱使地方政府将主要的行政目标放在如何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人居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人到此居住。国家对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将无为而治,在消费环节征税对消费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很快显现出来。
(五)做好税制改革的配套基础设施
税务机关征税的依据是对纳税人的交易、收入或财产的确认,掌控纳税人的信息资料成为一切税收征管的基础。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税款流失是不争的事实。无法确定纳税人的收入、财产和交易成为“中国税收第一难”,所得税、财产税的征收对我国的征管信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推进结合户籍管理的收入申报、财产登记等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要外部条件。推行非现金结算和现金交易报告制度,注重与银行、海关、房管局、证券交易所、雇主及主要的消费场所的信息库联网,以实现税务部门对收入、交易、财产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高培勇.税制结构差异惹的祸?[N].中国财经报,2011-02-22.
[2]郑幼锋.促进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9(5).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居民消费
中图分类号:F303.1;F01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2.01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6卷第2期孙春燕: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定量研究
一、引言
《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中的“经济性基础设施”界定为“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以及交通设施”。该报告将“经济基础设施”之外的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文教、医疗保健等方面\[1\]。本文中的基础设施包含经济性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定量影响
(一)研究方法简述
0(t1≠t2)(i≠j)
(二)模型的建立及变量的解释
消费结构反映了居民在各个消费项目上的支出水平和比例,《中国统计年鉴》将居民消费支出分为类: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和其他支出。近些年农村衣着支出占居民总体支出的比重稳定在5%左右,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其他支出包括的内容较为模糊,因而这两类消费支出将不作为本文考察对象。
(三)估计结果与分析
分别以食品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以上分析的各变量全部加入SUR模型中的每个回归方程,运用Stata12.0软件并将回归结果中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剔除,得到如下的联系方程模型:
Spcit=a1+b1Srit+c1Dlssit+d1Slssit+
e1Wyssit+f1Cyjgit+g1Shbzit+i1Fybit+εit1
Jzcit=a2+b2Srit+c2Jtssit+d2Slssit+
e2Wyssit+f2Cyjgit+g2Shbzit+i2Fybit+εit2
Jtcit=a3+b3Srit+c3Jtssit+d3Slssit+
e3Wsssit+f3Cyjgit+g3Shbzit+i3Fybit+εit3
Wjylcit=a4+b4Srit+c4Slssit+d4Jyssit+
e4Cyjgit+f4Fybit+εit4
Ylcit=a5+b5Srit+c5Jtssit+d5Slssit+
e5Wsssit+f5Cyjgit+g5Shbzit+i5Fybit+εit5
Jtsbcit=a6+b6Srit+c6Dlssit+d6Jtssit+
e6Slssit+f6Wsssit+g6Cyjgit+i6Fybit+εit6
式中:Srit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Dlssit为农村地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Jtssit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Slssit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Jyssit为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额;Wsssit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Wyssit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Cyjgit为农村产业结构;Shbzit为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投入;Fybit为农村地区的总抚养比。
显示除了医疗消费支出方程的R2未达到50%外,其他五个方程的拟合度都在80%左右,这表明以上方程中各变量相对较好地解释了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变化情况。
在回归方程(2)中,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会促进农村居民居住支出的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每增加一单位,农民居住支出将分别增加0.1239228元和0.3351807元。
在回归方程(3)中,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明显促进农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支出,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一单位,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将增加0.1971816元。
在回归方程(4)中,教育基础设施投资抑制农村居民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这可能与教育的公共投入与私人投入之间的替代关系有关。教育支出是农村居民较为重要的一类支出,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从而替代了农民部分教育支出。例如,免除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将极大地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
在回归方程(5)中,交通和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促进农民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将促进农村地区信息的传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将下降。道路里程的增加和道路状况的改善将方便农民外出打工,但农民工在城市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在农民工医疗保障尚不健全的背景下,医疗保健支出也会随之上涨。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农村除少量基础设施投资对消费具有抑制作用外,大部分基础设施对于消费仍具有较明显的拉动作用,且对消费具有抑制作用的基础设施大多为社会基础设施。出现基础设施投资挤出消费的原因可能在于社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农村居民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中的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等,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替代性。
收入在各个方程中的显著性水平均很高,且对消费均具有正向影响。社会保障变量在所有回归方程中的符号均为正,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投入仍不足,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意义重大。虽然农村人均社会保障变量在各个方程中的显著性水平并不高,但因其为控制变量而非关键变量,并不会对整个模型的回归估计效果造成太大的影响。抚养比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方向尚不确定,这与之前的研究相符。不同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抚养比越高,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6\];与大部分的研究不同,宫旭等得出农村抚养比与消费呈同向变化\[7\]。
三、政策建议
要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农业的直接补贴,还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补助。
(一)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二)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战略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13.
\[2\]孙虹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消费需求的增长:基于1978-2009年经验数据的实证\[J\].消费经济,2011(5):3336.
\[3\]刘伦武.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消费增长的相互关系:一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7781.
\[4\]ZellerZ.AnEfficientMethodofEstimatingSeemingUnrelatedRegressionsandTestsforAggregationBias\[J\].Journalofthe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1962,57:348368.
\[5\]胡再勇.计量经济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6\]陈冲.人口结构变动与农村居民消费: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J\].农业技术经济,2011(4):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