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试过用淘宝出售闲置物品——一台单位发给我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后来因为一个同学想要,转手卖给了他。
一方面,改革第二年,进入攻坚阶段,有时候可能是触及灵魂的;
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在期待实质性的利好兑现,这就对业绩有了更高的期待,尤其是2024年Q4,这是淘天集团的年度业绩高点,也临近改革第二年末尾。
这到底是一份怎样的财报;
1
有不少投资者朋友表示疑惑,其中一位私信跟我交流说:
财报出来后,我觉得这是一份不错的季报:
非国际会计准则下,季度经调整净利润244亿,同比下滑11%,低于市场预期的252亿。经调整利润率11%,是过去9个季度最低。
单纯从业绩数据来看,这是一份营收超预期、利润逊于预期的财报。
我猜市场是被这份财报的利润表现吓坏了,尤其是短线、中小资金参与者。
但是大资金不会,所以股价只在财报当天跌了一天,等这些短线、中小资金出逃完成,市场就恢复了。
那么大资金为什么会选择相信这份财报呢?
从核心电商的客户管理收入来看,本季度该部分收入增长了5%,实际上是过去9个季度的最佳表现,因为2023年Q2的增速10%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前一年的基数受疫情影响太低。而影响客户管理收入的核心动能——GMV的增速甚至来到了双位数。
根据财报透露,本季度订单量也录得了强劲的双位数增长。
当然,15.8%的营销增量,只换来5%的核心客户管理增长和7%的整体营收增长,从ROI角度看似乎并不好看,但是要考虑到GMV的增速实际上是更快的,货币化率的增速慢于GMV,主要因为公司回归淘宝、回归用户的策略,淘宝货币化率低于天猫,而回归用户意味着更多的用户补贴,此外公司新的营销产品全站推还处在测试阶段,我们相信随着生态修复和增长,营收的增速和利润表现会自然而然地回到高质量水平。此外,营销支出的另一部分也投入了AI等新技术、产品的推广,这些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会那么快反映到业绩上来。
如果以财年维度来看,2024财年总营收9412亿,同比增长8.3%;Non-gaap净利润1575亿,同比增长11%;年度自由现金流1562亿,同比下降9%,总体上是稳健的。
2
需要说明的是,上图中后面5个季度收入为上述部分业务,而2022年Q4及以前部分,收入还包括了大润发、银泰等线下零售部分,故而显得营收高出一大截。而淘天集团中的盈利主要由核心电商客户管理收入部分贡献,这也会拉低前四个季度的利润率。
也许投资人能继续容忍一定程度的利润率下滑,但若低于35%,则可能击溃大部分稳健型投资者的心理防线,所以这(改革)也是有难度和风险的。
虽然有宏观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但是淘天自身也确实犯下了错误,最核心的是两个方面:服务体验停滞不前、价格竞争反应迟缓。
拼多多利用推荐算法,驱动农产品这种强季节性产品的价格锚,再通过农产品物流的集单式改造,降低履约成本,使得一种超低价格运行的农产品生态持续运转,吸引了大量下沉市场用户,在这个飞轮基础上,再将模式扩展到白牌产业带商家,进一步通过百亿补贴上溯到品牌商家,每一个板块都实现了价格对用户的超级吸引力,辅以省钱月卡、仅退款等保障用户体验,价格洼地成就了流量洼地。
说白了,流量是果,好质量、好价格和好服务才是因,太多人倒果为因,以为抖快拼们的成功是因为有流量,而看不清流量虹吸背后,其实是排山倒海、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屠杀,是履约环节翻天覆地的变化(拼多多出现以前,快递给商家的底价基本上在4元左右,后来直接干到8毛),是供需两端的急速扩展。
淘天并不是没有反击过,但是过去的反击一度是首鼠两端的,带着镣铐跳舞,最明显的例子比如推出淘特狙击拼多多,为了避免影响淘宝调性和正常订单,特意把淘特独立。
随着1+6+N战略实行,淘天变成了更灵活独立的业务集团,价格力、用户体验也提到了最核心的位置,过去这一年我们看到淘天确确实实在回归:
淘特归淘,成为淘宝的好价频道,与所有商品融为一体;
淘宝版的百亿补贴重出江湖,白牌、标品全网竞价,价格战来真的;
88VIP会员权益加量不加价,会员订阅数量重回双位数增长轨道;
双11/618大促简化用户权益,不再需要凑单、凑券等繁琐操作,让优惠普及到每一个人;
618取消预售,直接现货开卖;
推出送货上门政策;
支持不退货仅退款。
这些都是用户侧肉眼可见的进步,在用户看不见的商家侧:
生意参谋免费;
AI作图、AI模特一键换背景;
智能化投放解放直通车车手;
全站推简化投放流程,提升整体ROI水平;
1688入淘;
淘工厂产业带商家直接给平台供货,推出半托管类自营售卖模式。
这些不仅仅是降本增效,还是扩大供给侧资源,是商家的营销平权,让中小商家与品牌大商家站到同一起跑线竞争。
正是因为消弭了这类营销鸿沟,使得过去仅仅掌握营销诀窍的经销商类商家的优势被抹平,市场竞争回归到供应链层面,谁的货更好、服务更优、价格更有优势,谁将有更多的机会面对消费者,获得生意增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谁善于做营销,谁掌握更多平台规则,谁的生意更好,在过去的模式下,韩都衣舍、阿芙精油等伪大牌一度大行其道,一些代运营公司甚至做到赴美上市,这些都是过于重视渠道而忽略了源头的供应链价值的表现。
阿里云正在恢复往日风采。
业绩会问答环节,有一个分析师问了一个很精彩的问题,他问吴永铭,“阿里云核心的公共云产品利润率到底可以达到什么水平”?
作为参考,国外的AWS、Azure经营利润率都可以达到30%甚至更高,而阿里云整体利润率一直徘徊在盈亏平衡,最近十几个季度总算盈利,但也一直在2%左右。
2024财年阿里云的收入为1068亿,假设2025-2026财年CAGR达到10%,对应收入为1175亿、1292亿,利润率达到8%、10%,分别对应94亿、129亿,而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阿里云的整体利润率大概率可以达到15%左右水平。
核心的本地电商如Lazada、Trendyol即将进入收获期,离盈利一步之遥,以国内淘天、京东、拼多多最终都能盈利的情况来看,这些本地电商平台最终一定也可以盈利。
国际批发业务本身就是成熟的盈利业务,只是上限可能并不高,但蚊子肉也是肉,而且可以提供现金流支援新业务。
狂飙突进的半托管模式将打开阿里国际电商的上限,目前速卖通choice的订单占比已经达到整体平台的70%,但仍在投入阶段。
一季度整体收入增长45%,达到275亿,国际电商零售部分同比增长了56%,零售订单增速超过20%,季度亏损率有所扩大,达到14.9%,主要由于AEchoice处于扩张投入阶段影响,Lazada在大幅缩窄亏损,Trendyol在土耳其稳居第一后扩张到了海湾六国,且势头不错。
不仅批发和本地电商可以为新业务提供现金流,且可能提供盈利支持,它们的业务之间还可以实现交叉协同,比如Trendyol上的商品可以一键同步到AEchoice上售卖,Lazada同理。
当Trendyol、Lazada进入盈利轨道,AEchoice的发展将更有底气,所以整体的亏损率应该在可控范围,而这又将进一步提升菜鸟国际的发展空间。
菜鸟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表现亮眼,但利润未达预期,实际上这也是拖累集团整体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虑到菜鸟对核心电商物流履约的独特价值,和对国际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核心电商回归用户体验和国际电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节点,一定的亏损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们仍然希望这一业务的年度亏损额不要超过60亿。
跟京东物流、顺丰等物流同行相比,菜鸟算轻资产模式,但是在阿里体系内,菜鸟仍属于重资产模式,不过这一业务与电商主业关联太深,放在母体内而不是单独上市其实是更正确的选择。
相对而言,高鑫零售、银泰等重资产业务与电商主业的交叉协同价值已经几乎为0,能脱手要尽快。
本地生活业务本季度营收146亿,同比增长19%,环比下降3.5%,营收表现超预期,利润率虽然同比缩窄11个百分点,但是环比扩大8.3个百分点,当然从历史来看,每年一季度都是亏损率最高的季度,可能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随着业务本身走向成熟且新的管理层上任,饿了么的运力寄希望于成为同城零售行业基础设施,该业务的亏损率大概率会继续大幅缩窄直至盈利。
媒体娱乐集团的亏损,就很难评,因为这个业务的盈亏预期实在很难控制,内容行业有它独有的周期和规律,就当是阿里为流量支付的溢价吧,只要这个亏损总额不要太大——比如一年超过40亿元——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我整理了一下阿里五个重点业务集团的营收增速趋势,排在最底下的两根线分别是淘天和云智能集团。但是,淘天有困境反弹甚至反转的可能,最近5个季度实际上在缓慢提升增速,云智能大概率在今年下半年重回双位数健康增长轨道,现在都处于拐点的低点。
国际零售的增速是彻底起来了,势头不错;菜鸟有国际电商起飞和国内电商困境反弹/反转助力,未来三年的增长是有保障的;本地生活的增长多一点少一点其实影响不大,关键是亏损控制好,而新团队的动作基本确定了这个预期也是有保障的。
所以,从业务层面看,阿里的业绩不太可能明显恶化下去了,最差也是在底部继续磨底,那么它的股价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就非常低,考虑到阿里超大的流通盘子,这种局面是最受大资金青睐的。
大资金要的是安全边际、确定性和透明度,以及一定的赔率——阿里有困境反转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只是反弹而已。
3
我在付费美股群里跟投资者们交流时说过:
我感觉阿里回来了一半(战略部分),另一半(战术执行部分)还需要观察,这个既需要看它的具体动作,也要业绩验证。
从这个季度的财报来看,只能说,阿里仍然只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业绩能验证的是它的动作方向,还不能验证动作成果,所以还需要继续等。
我想大资金至少会等到2024年Q4,那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季度,不仅仅因为Q4是每年电商的旺季,更是阿里的超级旺季,还因为阿里改革进入第二年的收尾阶段,投资人确实需要看到一些业绩成果了。
而我也相信,到那个季度,阿里的淘天商业化会逐渐跟上GMV增长的步伐,或者至少缩小GAP,因为全站推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今年三季度估计会全量开放,四季度会验证成色。
2023年Q2,拼多多开始全量推行全站推广,该季度开始拼多多的业绩暴。当然,每个平台的禀赋并不相同,我也不觉得阿里推行全站推后会像多多那样业绩暴涨,不过大概率,这个政策对于淘天货币化率和利润是会有正向作用的,但不会像拼多多当时那么强劲。
总体来说,在2023年Q2之前,阿里尚未改革之时,它面临的是三重风险:战略误判、战术滞后、战斗力不足。
经过一年的调整,我们看到,阿里的前两重风险基本解除:
1+6+N的战略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淘天、国际零售、云智能明显变得更灵活更自主,菜鸟和本地生活也在正确方向上;资产处置的思路也是对的,轻装上阵的阿里会更加灵敏,不过重资产的处理速度略显迟缓,这个时候个人觉得,不应该过于在乎价格(特指重资产业务),老实说我觉得,目前阶段国内的重资产业务要么成功,要么可能价值毁灭——看看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吧;而轻资产类非核心业务,倒是可以留着慢慢发育,边走边看,有好价格就处理,没有的话不卖也没关系。
阿里云的一系列动作,对AI的allin式投入,淘天的频繁动作,国际电商的快速转身,都说明阿里在战术执行上更迅速、更坚决了。
但是第三重风险,它的战斗力到底如何,目前仍然是存疑的。
我私下和不少阿里人聊过,有一些仍然表现比较悲观,但更多人,不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透露的公司内部的工作节奏,都比过去强悍了太多。
所以,我还是愿意再等等,再看看。
4
本季度,在原有的大额回购、既有分红基础上,阿里巴巴再次加码了分红额度,从25亿美元提升到40亿,其中25亿是固定额度,15亿是临时额度。
2024财年,阿里执行了125亿美元的回购:
截至2024年3月31日,我们流通的普通股為194.69亿股(相等於24.34亿股美国存託股),本季度净减少5.20亿股普通股;已考虑员工持股计划下发行的股份后,流通股净减少2.6%。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财年,我们的股份回购计划使流通股净减少10.57亿股普通股;已考虑员工持股计划下发行的股份后,流通股净减少5.1%。
若加上40亿美元的股息红利,阿里的股东回报率达到了大约8%,剔除股权激励影响大约是7%。
理论上,如果阿里延续当前的股东回报力度,12年后你可以通过分红和回购实现1倍的回报——如果市值不变的话。
我们前面给阿里的自由现金流算过账,过去5年的自由现金流合计是7304亿,年均1461亿,未来5年,保守预计核心电商年均利润维持1800亿左右,云智能达到200亿,菜鸟年均-50亿,本地生活盈亏平衡,国际电商年均-100亿,大文娱年均-30亿,合计大约年均1820亿,其他业务中的高鑫零售、银泰会处理掉,盒马视经营情况而定,每年蚂蚁的分红带来现金流大约100亿,整个集团维持一年1500亿以上的自由现金流应该是轻松的。
因此,当前阶段回购和分红力度是可以持续的,公司还有7500多亿流动资产,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480亿,剔除每年大约1000亿元的股东回报,还有500亿左右的资金增加流动性。
以2024财年为例,我们认为淘天、菜鸟和国际电商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性,不适合分开估值——那样会形成一个虚高的估值标准,三项业务合计的年度利润是1882亿元,剔除业务分摊大约1800亿,统一按淘天的成熟估值体系,参照唯品会8倍市盈率,对应14400亿元,即1988亿美元。
本地生活的估值参考美团,美团当前是大约950亿美元,本地生活按照美团的25%估值,对应大约240亿美元。
云智能年度收入1068亿,参考AWS大约10倍市销率、salesforce大约7.9倍市销率,它们的营收增速分别大约13%、18%,经营利润率分别大约30%、20%,而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大约3%,利润率大约5%,不过它的利润处于释放期,营收也有望很快恢复到双位数增长,2024财年利润增速49%,未来几年利润增长也将维持高增长,因此我们认为该业务给予3倍市销率是合适的,对应3204亿元,即大约440亿美元。
合计大约2668亿美元,对应美股大约110美元估值,离目标价大约32%的空间。这里已经将淘天、国际电商和菜鸟合并估值,如果分开估值,至少可以增加500亿美元,因为合并估值下实际上给的国际电商和菜鸟负估值。
今年年底,如果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回到双位数且利润率来到7%上方,淘天集团客户管理的营收和GMV都达到双位数增长,以上两个α实现一个,阿里将有望在110美元目标价的基础上提升至少10%的估值,而如果两个α都实现,阿里的目标价有望在110的基础上提升50%左右,即在目前股价基础上实现翻倍。
而这些并没有考虑每年大约8%的股东回报、蚂蚁的分红收益、大量外部投资公司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