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安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及当代启示三农论剑

——基于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系列论述

[摘要]毛泽东在1959年《党内通信》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期探索的代表性观点。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契合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现实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初构想和求索,内含严密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且蕴含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着力解决根本矛盾以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法论意涵。新时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兼顾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寻找根本出路。

[关键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毛泽东;早期探索;农业机械化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习近平特别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p.274)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要全面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和政策措施,让农业、农村、农民和整个国家一道实现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基础支撑,以至于“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此,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p.49)面临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1](p.218)可见,农业机械化议题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能够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物质装备与技术支撑,更能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转型上带来根本性变革。实际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正是从农业机械化开始的。

筑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之上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生动场域,而农业机械化则是这一生动场域中的最立体情境。深刻理解农业机械化早期探索的内在逻辑,对于新时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期探索的背景考察

1959年4月,毛泽东在向全党各级干部发出的《党内通信》中,作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毛泽东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的重要内核,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早期探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视野中,为什么会将农业机械化视作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局中最为重要的根本问题呢?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期探索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特别是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近代以来,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共识和迫切愿望。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内外严峻形势也迫使新中国必须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如何实现工业化的初始资金积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显然,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扩张、掠取他国资源的工业化道路,抑或一些小国通过依靠大国援助的工业化道路,都不适用于初生的新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工业化基本方针,选择效仿苏联实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然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工业化发展面临诸多限制,尤其体现为当时极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无法为全国供应充足的农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和各类工业原料。

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在1949年后迅速得以恢复,到1952年恢复到较高水平,依然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195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327.8亿斤,人均粮食产量为570斤,而同期美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为1775斤,苏联为1138斤,法国为819斤[5](pp.20-25)。同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从1949年的370斤迅速增加到444斤。由此可见,即使经过了几年生产恢复,农业剩余依然处于十分有限的状态。除粮食外,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产量同样面临类似情况。而出于应对可能出现的灾险,广大农民普遍存在惜售思想,供应市场的农产品非常有限。1953年是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对农产品供应的需求大幅增长。为应对粮食供不应求的状况,党中央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决定推行计划收购与统一供应、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统购统销政策,暂时缓解了工农业增长不一致、工业发展受农业制约的状况。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内在要求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的开展,毛泽东将“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到更为重要的层次。1953年10月,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6](p.295)“水利、农具、肥料、耕作法,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在也要靠互助合作。将来进一步搞社会主义,就要靠机器(拖拉机)。”[6](p.296)他认为,合作化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大规模农业生产则需要以“农业机械化”作为条件,或者说,“农业机械化”是“进一步搞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1954年6月,毛泽东在对宪法草案作说明时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6](p.329)可以看到,毛泽东在绘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是将“农业机械化”同“社会主义化”一并作为农业发展进步总目标而提出的。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初构想

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并考虑,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考和探索中一以贯之。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不仅追求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追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实现农村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正是二者进行传导的核心环节,即应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产量,同时降低农业劳动投入,促进农村其他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二、以机械化为中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逻辑:运用现代科技与注重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了以精耕细作为突出代表的丰富的农耕技术体系。毛泽东认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必须注意同原有技术工具相结合,同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

一方面,注重“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克服片面求新求大的偏向。1958年3月,毛泽东特别向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提出要求:“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字。各种拖拉机样式和性能一定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并且一定要是综合利用的,其成本一定要尽可能降低。”[14](p.315)可见,毛泽东十分注重农业机械化要同中国农民文化实际、同中国农业经营状况实际相结合。1959年底,毛泽东又提出:“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多了,会使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过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偏向,大家都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机器,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看不起土的、半洋半土的,看不起中小的。”[4](p.125)他主张农业机械化要与“改良农具的群众运动”同时进行,迅速有效改造农业。

另一方面,注重现代农业科学与传统农耕技术相互补充。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62年12月批转的农业部党组关于全国农业会议的总结中强调:“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一定要同精耕细作的传统相结合,一定要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15](p.441)农业机械化和精耕细作各有其目标侧重,既要加快应用现代技术,也要将传统技术发扬光大。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讲话中说,“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9](p.307)通过注重精耕细作可以解决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中国要变成世界第一个高产的国家”。他还根据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总结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58年11月,毛泽东提出,“深耕细作,可能这是一条出路,加上机械化,不要搞得累得要死。”[14](p.485)此时,毛泽东已进一步明确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减轻农民劳作负担放在一起考虑。

(二)主体逻辑:国家支援与地方自办相补充

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在推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同样十分注重这一点。1966年2月,湖北省委向中央提交了一个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文件。对此,毛泽东给刘少奇的信中专门指示,“此事以各省、市、区自力更生为主,中央只能在原材料等等方面,对原材料等等不足的地区有所帮助”,“为了农业机械化,多产农林牧副渔等产品,要为地方多争取一些农业机械制造权,…一切统于中央,卡得死死的,不是好办法。”[4](pp.427-428)1966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农业书记和计委负责人参加的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这是中央首次召开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批示精神,讨论研究了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农业机械产品以小型为主、农业机械的购买以集体为主的“三主”方针的具体措施。

此外,为加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工作,毛泽东还亲自提议设立农业机械部,甚至表示自己可以来兼任部长,在其督促和关怀下,1959年8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的决定,毛泽东高兴地指出:“今年已经成立了农业机械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看来为期不远了。”[4](p.101)

(三)时空逻辑: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推行

(四)整体逻辑:全方位覆盖农业生产各部门各环节

在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上,毛泽东十分注重“大农业”观念。一是既强调粮食生产,又十分强调“农林牧”三结合。1959年10月,毛泽东在专门就发展畜牧业写的一封信中强调,“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4](p.101)“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我国也一定要走这条路线,因为这是证实了确有成效的科学经验”。[4](p.101)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p.101)二是提出了农业内部平衡和农业布局的问题。毛泽东强调农业是个整体性问题,需要利用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要较多地懂得农业,还要懂得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等等”;他还强调要从整体布局出发作计划,要求实现农业内部各部分的平衡,即“农、林、牧、副、渔的平衡”,明确提出“十二个字,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是一个农业布局问题,要使省、地、县、社都懂得这个农业布局,有计划地进行。”[10](p.360)

对如此庞杂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机械化是实行技术改革的中心问题。1962年1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农业部党组关于全国农业会议的总结中提到,“农业技术改革,中心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又说:“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大农业,而不是个体经济的小农业,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大农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大农业,一定要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化、电气化,还有水利化和化学化(化肥、农药),还要有与这四化相适应的现代科学的耕作技术。”[15](p.441)

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期探索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17](p.14)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继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高度,从中国当下基本国情农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出发,顺应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期盼,发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划时代号令,开创性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18](p.255)“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9](p.192)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将建设农业强国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前提条件进行战略部署,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20]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主动开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生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起点上继续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历史主动精神。

(二)着力解决根本矛盾,兼顾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农村改革的根本着力点在于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场的关系,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面临的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愈加突出。对此,习近平提出,要适应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走更加均衡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之间把握好平衡关系。”[1](p.42)着力于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以大量资本投入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新时代以来,我国始终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调整,有效实现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整体平衡。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内在标志性特征,就是“繁华的城市”与“繁荣的农村”并存且在发展中良性互动,即工业与城市的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在改革中把握历史主动,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农业基本盘更加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迫切需要稳住农业生产,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面对这一现实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实现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坚实底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3]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主编.国外农牧业统计资料选编(1949—1977)[M].农业出版社1989.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2]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局编.中国农业机械化问题[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

[1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第4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76.5)(第1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0]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

[2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THE END
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主要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调查制度我部开展的农产品价格调查工作,经过20多年发展建设,目前已经形成原粮、成品粮、经济作物、养殖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查制度,为粮、棉、油、糖等分品种月度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和国家农产品流通价格政策制定及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统计范围 http://www.moa.gov.cn/nybgb/2019/201902/201905/t20190518_6309474.htm
2.关于设施农业论文范文资料与注重农业科技培训助力设施农业建设有《注重农业科技培训助力设施农业建设》: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设施农业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要:近几年,绥中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随之开展了各种设施农业科技培训.本文主要是针对绥中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种植品种、规模、技术培训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对设施农业培训的建议. http://chinachinarussiabelarus43www.anydaily.com/zhuankelunwen/158811.html
3.中医农业科普资料最新动态新闻动态参考资料:中医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化学投入品,但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绝对不允许使用化学投入品。中医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投入品要求标准介于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化学投入品要求标准之间。 8、 中医农业与有机农业在产量方面的对比 参考资料:中医农业投入品可以补充动植物比较欠缺的营养物质,另外,还能提供生http://www.cnzn.org.cn/article/item-310.html
4.玉米科学类毕业论文文献都有哪些?摘要: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工业消费需求增加,我国玉米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玉米稳定发展依靠肥料.为现代玉米绿色高效生产施肥提供参考,介绍目前玉米施肥存在的问题与科学施肥技术要点. 关键词:玉米;施肥;存在问题;施肥技术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agriculturalhttps://zhuanlan.zhihu.com/p/527568556
5.[渝粤教育]四川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Ⅱ参考资料黄色a级片参考资料【 】 7、【单选题】对产品安全性要求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 ) A、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B、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C、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 D、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参考资料【 】 8、【单选题】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的规范生产加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3732375
6.土地流转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2]。土地流转的模式有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宅基住房、股份合作[3]。土地流转的原因:1、承包地地块面积小,不利于生产;2、承包方外出打工影响土地耕种,容易https://baike.sogou.com/v36281.htm
7.农桑的意思农桑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农桑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农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农桑生产也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辞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 《农桑辑要》本文https://localsite.baidu.com/article-detail.html?articleId=20564198&ucid=PjbkP1RzP1b&categoryLv1=%E6%95%99%E8%82%B2%E5%9F%B9%E8%AE%AD&ch=54&srcid=10004
8.第一百四十七条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是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国家为了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如《产品质量法》规定“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国务院发布的《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兽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必须保证质量,确保https://www.scxsls.com/knowledge/detail?id=144187
9.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农资集团”)是全国性的集生产、流通、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经营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本级企业,是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全资企业。https://www.sino-agri.com/
10.寒潮资讯,高压线高高的钢塔在下雪天时,可以会承受2~3倍的重量,但是如果有雨凇的话,可能会承受10~20倍的电线重量,电线或树枝上出现雨凇时,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风吹引起的震荡和雨凇重量的影响,能使电线和电话线不胜重荷而被压断,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电线杆成排倾倒,造成输电、通讯中断,严重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http://www.weather.com.cn/science/2014/09/qxbk/ct/2188111.shtml
11.请举例谈谈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请举例谈谈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作物的互相利用。4.生物防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10835726.html
12.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协会全国服务热线:0898-88889999 TELEPHONE 如何以“我是男主的白月光,但我只是个女配”来写一篇?CONTACT US 河南人是不是比較帥?CONTACT US 俄罗斯是怎么看待中国俄罗斯这个民族的?CONTACT US 联系电话: TELEPHONE 0898-88889999 在线留言 运输线路Transport Line http://www.sdnzxh.com/
13.中国农业生产(精选十篇)扩大到金融保险、农产品加工、储藏、生产资料生产供给、技术服务、土地农转非和土地开发交易等多个环节, 以此来扩大农业收益[2];黄宗智认为当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型, 为中国发展兼具粮食种植与肉—鱼、菜—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农场提供了历史契机, 朝此方向努力, 中国农业可以突破内卷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4qqyf45.html
14.微专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参考答案】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2分);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2分);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2分)。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2分);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2分);不利于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8/18/47115229_1136044389.shtml
15.关于现代农业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跟我国现代农业趋势与任务方面第三,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和要求不断提高,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多,市场需求变化将倒逼农业生产调整,推动农业低碳化、循环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逐步完善,农药、化肥使用量零https://51elaw.com/wenxianzongshu/7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