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农村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潜江市高石碑镇为例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问卷法
根据由湖北水事研究中心设计的问卷,对潜江市高石碑镇数个村庄及周边乡镇的农村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分析了江汉平原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饮水安全等现状;
3、实地观察法
4、访谈法
二、调查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
(二)江汉平原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就生活垃圾污染方面而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日益现代化,过去在城市中出现的垃圾也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实践中,随便进入当地一个村庄,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甚至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随意丢弃的垃圾,白色污染四处“开花”,严重影响农村村容村貌的同时,对农村生态系统的损伤更是不容小视。
就养殖业方面而言,一些乡镇企业和养殖业业主仅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中心,无视环境的污染,使大量畜禽粪尿长期堆置或排放在低洼地,造成恶臭熏天,蚊蝇滋生,水体、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在本次实践中,我们就亲眼所见由于当地养猪场粪便乱排造成农田稻苗倒伏的现象。
(三)江汉平原农村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农民层面:
1.种植结构单一
从土地利用上看,农业种植结构与农村面源污染总量有较大关系。大面积连片的单一种植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流行,而混合种植对发挥自然因素对有害生物调控功能、提高作物的健康和抗逆水平、减少化学农药投入、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根据高石碑镇镇政府提供的资料及我们实地调查问卷显示:高石碑镇居民家庭务农主要项目中,农田耕作占77.8%,水产养殖与畜禽养殖分别占6%和5%,其他项目占11.2%;在以农田耕作为务农主要项目的家庭中,其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水稻种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8%。
2.过量、不合理施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普遍认为“不用农药就没有收成。”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并不影响农民的使用量。在面临病虫害、庄稼长势不佳时,农药化肥是农民自身可实施的简单快捷的首选方案。同时,从农药店老板和农技站得到的信息告诉我们,对环境污染较小的有机化肥在农村的使用范围不广,原因在于有机药肥见效慢,农民不愿意过多使用。
3.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现象普遍
据村民反映,虽然建立了垃圾池集中处理生活垃圾,但平时没注意还是会随手扔掉小的垃圾或者习惯性地将污水泼到河里。这种现象就我们本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就更加明显,在当地生活废水排放中居民随意乱泼从而造成污染中的竟然高达91%。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常见到带着刺鼻气味和果皮、烂菜叶等生活垃圾临岸堆放的河流与池塘,可见农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现象十分普遍。
4.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不高
针对目前生产上农用化学品大量使用的现象,我们从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以及农户生活垃圾、生产垃圾的处置方式上调查发现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普遍不高。
同时农户对生活垃圾和秸秆不恰当的处理也对水体水质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走访时我们发现,许多农户都选择将生活垃圾堆放在门前屋后,而选择把垃圾倒入沼气池的农户则少之又少。在处理污水垃圾时,大部分农户都是就地倾倒,这些污水垃圾的排放方式也成了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
政府层面:
1、基础设施不健全,后期维护不足
高石碑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速度,农村中没有配
且足够的垃圾集中堆放点、污水收集场合规定的去向。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江汉平原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瓶颈因素。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即使在农村建有公共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数量有限或与居民集中居住地距离过远,作用并不明显。在后期维护过程中,因为没有及时对垃圾进行清理,任其自然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污染源。
2、一些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对乡镇企业监管不力
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乡镇企业总希望以较小的
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往往认“利”不认“理”。而这时地方政府本该站出来加以制止,但由于地方政府迫于发展经济的压力和农村群众急于脱贫不能致富的心态,当环境保护和地方眼前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现时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不完善时期,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姑息纵容已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当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破坏环境的现象很明显,但是政府却不能有效管辖。
3、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有限
一方面,缺乏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然近年来湖北省已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县级农技推广体系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这一体系在我们看来目前还存在资金不足、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少、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农业技术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层面上。
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民直接的技术指导较欠缺,推广方式上缺乏手把手、户对户。虽然有按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但是覆盖面不广,落实程度不够。
(四)农村面源污染对农村环境和农业种植的影响
1、水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有近46%的当地居民认为,近几年本地水环境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认为有较大改善的只有7.3%,并且我们的实地调查中,也亲眼所见农民口中所言的前些年还可以供人们饮用、游泳和洗衣的河流,现在走进就有一股恶臭不说,绿色的河水中还不时冒出气泡,活生生变成了臭水沟。
2、农产品和饮用水质量逐渐下降,危害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的需求逐年提高,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农民加大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现如今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本身就已经很大,而农村的面源污染无疑是为本已经就检验超标的农产品又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毒药。
农村面源污染对饮用水质量的危害更是不可小视,它往往在无形中对人体造成危害。就本次活动我们采访的高石碑镇严河村为例,村子里在几年前就集中安装了自来水,且水源为汉江支流,当地农民也认为水质有保障因为“和城里油田的供水是一处的”。殊不知,当地农民施加的过量化肥农药及随意洒落田间的农药化肥袋中的农药化肥残留,在暴雨的冲刷下,或渗入地下岩层污染了地下水,或顺着田间排水的沟壑汇入细小的地表径流,最后融入汉江水中,让农民们污染了自己的水源地,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亲手断送。
3、河流受到污染以及损害整个生态系统
农村面源污染的污染源如农药化肥、养殖场肥料中往往含有非常高的氮、磷、钾等元素,这些污染物在暴雨、水土流失甚至地震等自然运动的带动下进入当地河流,逐渐使河流中这些元素的含量逐渐增加,也为河流中的微生物提供了大量供其生长的饵料,于是微生物数量增加,需氧量随之增加,这样一来,原本在河流中自然生长的鱼类和水生植物就会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水华(或赤潮)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自然环境原有的规律,使整个生态系统陷于紊乱之中,进而损坏整个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及由此造成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化肥农药的超量和不合理施用,污染土壤破坏土壤物化结构和微生态结构,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农药的残留还会使农产品质量下降,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通常会导致生产成本不必要的增加,从而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导致农民收入降低。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调查的情况以及调查分析,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应对农村面源污染对农村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民自身层面:
1、.优化种植结构,丰富田间生物多样性
(1)保持粮棉油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建设一批抗灾能力强的反季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2)畜禽生产扩大自繁自养规模养殖比重,扩大草食畜禽比重。
(3)水产生产以发展精养和特种养殖为重点,改造提高老渔池,扩大水产精养面积;扩大小龙虾寄养面积,扩大河蟹、龟鳖、泥鳅等特种水产的专养套养面积。
(4)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轻简化栽培、配方施肥、综合防治、“150“养猪、肉鸭网上平养、网箱养鳝、鱼鳖混养、林间养鸡、保护地栽培、杂交优势利用等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大力发展麦瓜棉、油瓜稻、双季西瓜、大棚菜、虾稻连作等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步伐。
2、总结生活经验,积极学习和推广生态、绿色农业技术
绿色农业技术包括精准施肥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与喷施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多样化耕作技术的使用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绿色农业,推行科学施肥技术,严格农药的使用制度,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生物防治,普及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行无公害生产。
(1)减少化肥的投入量,增加绿肥和有机肥使用量。在农业施肥工程中,应提倡化肥和农家肥、有机肥配合使用,做到均衡施肥,推广使用新型、高效、缓释固土的化肥,减少化肥流失率。
(2)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利用生物杀虫技术。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推广生态治虫技术,降低施药次数,例如推广蔡家渡果园场所使用的太阳能杀虫灯和黄色粘虫板;推广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限制或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3、主动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主动学习,丰富知识,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
农民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等途径积极的学习环保知识和农业技术,学习身边的好榜样。在农事活动的过程中,依照技术人员的指导或按照使用说明书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了解环境法,水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触犯法律。同时通过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要学习用法律的知识保护自己。逐步培养依靠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做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自觉保护环境。
(二)政府层面
1、完善基础设施,并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
对于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使其达到安全排放标准,推广畜禽粪便污水综合处理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氮、磷、COD等物质的含量,同时注意加强对废弃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如沼气技术等。
(1)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有效处理。在农村地区,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增强村民共建清洁家园意识。加强对垃圾、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建永久性垃圾池、改造卫生厕所、在住户至污水处理系统之间铺设管道,采用U型明渠对房屋雨水等进行雨污合流,确保将各户的生活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系统等有效措施。
(2)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理,并做到有效利用。铺设管道,对畜禽粪便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修建厌氧池、沼气池,开发利用新能源。这样一来,既有效地处理了畜禽粪便,又可以为种植提供农家肥,还可以利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废物的有效利用。
(3)及时定期对基础设施利用情况进行检查,有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切勿出现“只建不管”的现象。
2、重视环保,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监管力度,给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2)依法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各级政府应相互协调做好监管工作,并对管辖的区域切实负好监管责任。监管法律法规、乡规民规的执行情况,确保法规切实的起到作用。
(3)完善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整体和系统的农村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村污染的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有钻法律空子的情况出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地方性的法规,让法律更适用于实际情况。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
3、积极研发和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技术,做好技术推广的示范和指导工作
(1)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积极研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技术。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风险,也存在着一个认识过程,开始时许多生产者会采取观望态度,只有见到实效才愿意采用,根据这一特点,政府需要做好技术的推广示范和指导工作。
(2)加强市场信息通达度,提高农民农业种植知识素养。加强技术指导,合理施用氮磷肥料。树立模范,集中资金投入到部分农村,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给农民树立榜样,供大家学习。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开发区杨桥湖大道8号邮编: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