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发展质量,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农产品需求。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背景下,实现上述目标,始终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解决“谁来种地”,二是要解决“地怎么种好”。前者要求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培养职业化农民,后者则要求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让亿万农民群众有获得感和安全感。这同时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概念需要大大拓展
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成功实践,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强化从发展战略到政策举措一系列行为导向: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利、地块平整、集中连片、农民组织化程度高,本身就是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前提。因此,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加强乡村道路、农机场库棚等农机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农机能下田能上路,田网能排能灌。实施数字乡村振兴战略,促使网络发展、信息畅通,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夯实基础。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规模经营在我国的实践反复证明,有两种路径选择:一是在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多,兼业化程度高,着眼于解决“谁来种地”需要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在广大农区尽管大量劳动力外出,但仍有相当多的老人和妇女愿意务农,却又有相当多农事环节和田间作业干不好、干不了,需要托管、半托管的生产性服务来解决“地怎样种好”问题。但从发展趋势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拓展作业空间,使土地等要素资源不断趋于集中,节本增效才有基础。总之,土地规模扩张,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提升,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服务的效益提升。
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才的培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既然是战略性产业,从业者职业化就是基本方向。对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服务从业者的培养上升为重要战略,通过多种路径和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职业农民,让有情怀、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投身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从业者的人力资本。
落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各项政策。其一,在用地政策上,充分利用闲置学校校舍、工厂、废弃地,加快落实服务主体建设仓储、烘干、农机库棚,生产辅助和配套设施用地。其二,在金融政策上,各级金融机构要按中央要求,服务农业农民,服务实体经济,着力解决各类服务组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支持开展服务主体拥有的厂房、生产大棚、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抵押和生产订单、农业保险抵押融资。其三,在财政税收政策上,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服务后补贴方式,支持服务组织承担政府职能,落实各类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服务组织负担。其四,在信息化方面,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开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平台,发布有针对性、有影响力的市场信息,以互联网思维和手段,促进生产服务主体和生产经营主体有机衔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