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丘市在持续擦亮农产品质量安全“金字招牌”,全力打造世界“菜篮子”的同时,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力大量转移的趋势,围绕“谁来种地”“如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潍坊“三个模式”注入了新内涵,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了安丘贡献。
一、实践探索
安丘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以土地集约化经营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三大模式”。
(一)生态大循环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的环环相切、环环相连、环环相通,发挥互联互动、融合放大效应。安丘市郚山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良好的生态是该镇最大的优势,森林覆盖率达62%,是潍坊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但该镇土地多为山地,地块零散分离,大小不一,基础条件差,农民基本靠天吃饭,增收难度大。该镇积极探索“以生态引项目、以项目保生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二)全产业链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三)“股份+托管”合作模式
“股份+托管”合作模式是正在安丘市平原乡镇兴起的大田作物经营方式。主要做法是: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资金、机动地、溢出土地、闲置院落、道路、水利设施等入股,共同组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把整合的成方连片土地,与土地托管企业进行合作,双方约定收益分配。同时还把乡村金融服务、政府性融资担保、农业保底保险、社会化服务机构等纳入到合作中来,形成发展合力。该模式以规模化种植为依托,始终把保护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打造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其优势在于:一是从根上解决了一些地方土地撂荒和耕地非粮化的倾向,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根据当地农民风险规避性强,期望获得稳定收益的特点,在金融政策支持下预先对其支付保底收益,完全消除了农业经营风险转嫁问题,解决了农民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享受合作社的二次分红,并帮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三是托管公司利用其资金、技术、机械、销售渠道等优势,负责土地经营,合作社派专人对其日常生产和销售活动进行监督,并提供管理协助和公共服务,双方实现利益共享。四是合作社与托管企业签订协议,约定收益分红比例,保证了村集体增收。以安丘市景芝镇石家埠村为例,该村通过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流转300亩土地,使村集体增收16余万元,农民亩均增收达到400元以上,山东鲁供潍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也获得可观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此模式下,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更加明显,通过党建统领,把乡村社区的组织优势、供销社(托管企业)的经营优势、农民合作社的服务优势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四方工作联动、利益联结,创新形成了安丘市“党建统领、四社共建”党建品牌。
二、实践价值
安丘市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化型升级方面的实践探索,有效适应了当前乡村“老龄化”“空心化”发展趋势,有力回答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钱从哪里来”“基层组织如何运行”等难题,找了一条农民致富、村集体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
(一)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二)吸引了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发挥好多种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把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安丘市的实践看,各地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态、特色、规模等优势,进行独具特色的规模化经营,各类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粉墨登场”、各显其能,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
(三)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很难跟千变万化的市场进行博弈和对接,重要原因就是新技术、新品种难以推广,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了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推广动力不足、能力不足、资金制约等难题,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如景芝镇的小麦种植,采用植保无人机、智能喷灌等先进设备后,每亩可提升产量20%,节约各类成本30%,这在过去是无法实现的。
(四)推动了农民、村集体持续增收
三、几点建议
安丘市是农业大市,安丘的农业发展是近几年山东省农业发展的缩影,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化型升级方面取得的经验,对全省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依法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二)大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能力
(三)充分发挥、利用好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财政资金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一是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的精准投向。乡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目前存在的短板多,必须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优先领域,建议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农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重点加强农产品交易集散地、仓储物流、冷链分拣、电子商务、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挥好涉农资金聚集作用。我国当前涉农资金规模大、种类多、涉及面广,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过于分散,资金使用效率并不高,影响制约其作用发挥。因此建议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围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把“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把有限资金更多向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倾斜,把新增农业补贴更多向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倾斜,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机械化、生态化发展。三是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通过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政银合作、政保合作、设立引导基金、完善各类奖补、运用PPP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全产业链。
安丘市的实践表明: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乡村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乡村改革的基本方向,我们必须不断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以创新、实干精神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